「祕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商場逛得好好的,看中某個玩具,吵著要,賴在地上死活不肯走,大哭大鬧,路人側目,表示好尷尬。

女兒三歲了,吃個飯愁死人,吃到一半,跑來跑去、東摸西看,好好吃頓飯咋就這麼難?

動不動就生氣,怎麼說都不聽,一點小挫折就爆發了,撒潑打諢的,怎麼安撫都不行,滿滿的無奈。

上面媽媽們的苦惱,你是不是似曾相識。

國內曾有育兒團隊研究“孩子處於幼童階段時,家長們最大的育兒困惑是什麼”這一課題,有近千位家長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哭鬧、發脾氣、打人、和爸媽對著幹、吃飯磨蹭佔到82%!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面對孩子種種“小情緒”和“破壞”行為,媽媽們幾乎試遍了天下“奇招”,但熊孩子就像跟我們隔了一條鴻溝,完全沒效果!眼瞅寶貝兒越來越搗蛋,成了人見人厭的小“惡魔”,爸媽真心捉急!

為什麼孩子總愛調皮搗蛋?

從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角度來說,孩子的大腦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在幼兒時期大多數是由情緒控制了對事物的反應。所以,他們不可能、也不會像成人一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哪怕他心裡非常非常委屈,也沒有辦法告訴你:“媽媽,你最近都沒時間好好陪陪我,我覺得好難過。”只能採用哭鬧的行為去尋求你的關注。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隨著活動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大大增強,對於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表現出極大的實踐願望。至於後果是怎麼樣,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還不是孩子能夠考慮的層級,一旦行為被打斷或者阻止,情緒就會佔據了主導地位。

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總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不講道理又情緒化的印象。

3招,教你培養好情緒寶寶

1、接納孩子,利用共情術安撫情緒

孩子貌似無理的取鬧,其實是在尋求理解和關注,如果沒有及時得到,他就會用負面的行為來獲得最大程度的關注,比如哭鬧、扔東西甚至打人。

有時候孩子也已經知道錯了,內疚感和痛苦使他感到不好意思,但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避免父母的責罵,也會做出故意頂嘴和滿不在乎的樣子。

有的父母會試圖和孩子講道理,有的責罵禁止孩子哭鬧行為,這都是對孩子情緒不接納的態度,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情緒淤積下來,然後在下一次爆發,重新淤積。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在孩子哭鬧的第一時間,可以在他宣洩情緒的時候,稍微安靜下來之後,慢慢地講出他的感受。

比如“弟弟搶你玩具了很不高興是嗎?”“東西丟了是不是很著急?”“爸爸這樣做讓你很生氣對不對?”“摔倒了很疼是不是?”“積木倒了好傷心啊”等等。

共情術能夠幫助孩子的情緒迅速得到引流,讓孩子迅速感覺自己是被理解感知,也是幫助孩子以後能夠正確表達自己感覺,逐漸能夠對他人產生同理心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2、介入轉移注意力

即使孩子哭鬧得很厲害,也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特別是非常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很容易就會找到能夠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

介入轉移的時機要及時恰當,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獎勵孩子糖果或者空頭許諾的方式,要麼會讓孩子錯覺,哭鬧是能夠獲取糖果的方式,要麼會使父母逐漸失去了威信力。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是出門去兜一圈,還是順勢玩一場遊戲,陪孩子找到東西,再陪孩子搭好積木……

只要你認真陪伴,你會發現孩子很快就會重新投入,做另外的一件事。而因為有了你的理解和溫情陪伴,他才會懂得什麼是最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3、堅持原則,統一家庭教育理念

在向孩子表達理解和愛的同時,需要父母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好、不允許的,即使大哭大鬧也是沒用的。

改變孩子撒潑行為的最重要一點,是讓他知道,撒潑耍賴的行為不會得到任何結果,才不會頻頻使用這種方式。

當孩子經常賴在地上打滾的行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不再對他的行為有驚訝激動或者憤怒的情緒反應。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冷處理並不是把孩子晾在一邊不管不問,照顧孩子的感受,保持關注和始終冷靜的情緒,語氣溫和態度堅定,讓孩子最終明白這種手段無法得到結果,這種溝通方式是錯誤的。

在執行教育方針之前,一定要反覆和家人講清楚利弊,統一戰線。

「秘籍」哭鬧、撒潑、不聽話……治理孩子“暴脾氣”,關鍵在這3點

小孩子是非常聰明的,會察言觀色,會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人甚至周邊環境來支持自己的行為。

當一家人教育理念不一致,最容易產生的後果就是:縱容了孩子的脾氣,孩子不能夠正確認知自己的行為,父母的權威感下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的成長其實充滿了挫折,從學步、說話到上幼兒園、學會生活自理,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努力。寶寶的成長需要挫折,但更需要我們的愛和包容、理解與支持。只有在愛的環境裡,挫折才能變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