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痛批“抗日神剧”,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了近几年“抗日神剧”雷人的桥段,“不仅不合常理、不合史实,同时解构了严肃的抗战记忆。”大白新闻注意到,该文章中列举的“发射出去的子弹能拐弯并轻易击中敌人”等剧情确实存在,如“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神剧情”也曾受到网友热议。

近日,一本直译为《中国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的书刊在日本发售。该书汇总了21部中国“抗日神剧”,合计678集、30180分钟,附带剧集简介、演员采访、梳理复杂的故事梗概、图解庞大的人物关系,以及对某些拍摄画面的神吐槽。

谈及“抗日神剧”,曾30多次在中国影视剧中扮演日本军人的日本演员美浓轮泰史认为,中国有很多抗日题材的优秀作品,之所以出现“抗日神剧”主要是主创人员态度问题,事实证明这些人确实也没能成为行业佼佼者。

人民日报痛批“抗日神剧”,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人民日报: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今日(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的文章称,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再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而增进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情感。

最近几年,“抗日神剧”持续引发中国网友的关注与批评。发射出去的子弹能拐弯并轻易击中敌人;背景明明是1937年,却已经开始用红外线激光检查入侵者,用蓝光认证活体……类似这样的雷人桥段,不仅不合常理、不合史实,同时解构了严肃的抗战记忆。

能让子弹拐弯的抗日剧确实存在,《狙杀》(又称《神枪》)就是其中一部,该剧其中一个片段讲述了射手在子弹出膛的瞬间,手腕急速抖动,即可让子弹拐弯,剧中角色称之为“枪斗术”。

据公开资料显示,所谓“枪斗术”,仅存在于小说、电影、动画等影视作品中,现实中并没有,并且无可靠理论文献作证明。枪斗术最早的雏形应是出自《城市猎人》这部漫画,漫画里并没有冠以“枪斗术”的名字。

“裤裆藏雷”奇葩?日本民众已司空见惯

人民日报痛批“抗日神剧”,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2015年5月7日,一部名为《来势凶猛》(又称《一起打鬼子》)的抗战剧在四川影视文艺频道首播。据悉,该剧由山东电视台出品,张国庆执导,许晴、靳东等主演。剧中葛天饰演的“银花”与男友在日军牢狱中重逢,当着日军的面假意亲热,实则使用藏在“银花”裤裆位置的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这段情节被网民称为“裤裆藏雷”。

“裤裆藏雷”在中国成为热点后,日本雅虎、“聚焦亚洲”等网络媒体纷纷编译、转引了国内媒体的报道与部分网民评论。其中“搜索中国”报道此事时特意强调“女性裤子里掏出手榴弹”和“跨栏冠军刘翔妻子主演”两个元素。不过在日媒的文章中,很难找到主观评论,反倒是网民乐于对此发表意见。

人民日报痛批“抗日神剧”,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在日本雅虎对《一起打鬼子》的新闻报道页面,超过千名网民参与跟帖,其中获得支持最多的跟帖分别是“这个情节有点意思”、“日本电视剧也该这样荒诞”和“不必较真,不过是披着抗日剧外衣的搞笑剧”。在日本某知名论坛上,“裤裆藏雷”更是形成话题,被日本网民“玩坏了”。有人为抗日雷剧献计献策,称以后应出现“男性裤裆掏出大炮”的情节;有人则建议日本应为《一起打鬼子》配上日语字幕引进,甚至希望日本开设“24小时不停播放抗日剧的频道”。

201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就曾发文对此进行评论称,从“手撕鬼子”的荒谬到“裤裆藏雷”的闹剧,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被网友吐槽,关键就在于围绕创新“念歪了经”。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更难言高水准的审美。唯有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人民日报痛批“抗日神剧”,别让“神剧”消费抗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