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贵远贱近是人的通病,我们可能走过许多名山大川,却未必有心寻找机缘,对身边的风景好好欣赏。在太行山深处,万山丛中,就有这样一座小小的古村落,静静等待着你我前去寻古探幽。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翻看朋友发来的旅游宣传片,发现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很美:青龛。青龛是个行政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管辖区内有五个自然村:龙洞、北朝、青龛、西大沟、圪丁根。旅游宣传语也不错:天然氧仓,陶然圣境,青龛欢迎您!经不住朋友和青龛的诱惑,拎起包,出门咱就走。

恰逢端午假期,酷爱自驾游的人和车,东西南北大都出了城。人流车流中,我们是驱车往南走。下了高速,沿着二零七国道前行,路过来岭村时,村里正在赶会,路两旁熙熙攘攘,热闹地很。我们不敢停留,继续穿过衙道村,在村村通的乡间公路上曲折前行。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路,越来越难走,绿,越来越青翠起来。眼前的山景,扑入怀里,层层叠叠,夹杂着梯田和山林,空气清新地似乎要滴下清泉来。

转过几道弯来,突然出现一大片麦收之后的田野,原野尽头是一个村落。忍不住停下车来,我们走入收割后的麦田,麦香和麦秸香混杂着,整个包围着我们的身心。大口大口呼吸着丰收的味道,心中涌起熟悉而温暖的热流、那些老时光。百感交集中,追忆的诗行,从心底涓涓流淌跃然纸上(《我闻到了麦香》):

打开车门

我闻到了麦香

这是收割后的田野

金黄,金黄

真想扑入你的怀抱

打滚放歌,恣意

胡思乱想

回到儿时的梦工厂

站在收割后的麦田

我是这样的惆怅

想起了那些

玫瑰色的守望

眺望远处的天空

和静静的村庄

那不是我的

却的的确确是我家乡

我闻着麦香

熟悉着

灵魂的味道

辨别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依依不舍走出麦田,继续朝着青龛出发。乡间公路越发的窄了,渐渐变成了碎石路。走到一段下坡路时,看到几个修路工人和施工机械,上前问询打探一番:“师傅,青龛还有多远?”,“不远,转过这个大弯就到了!”青龛,就要到了。

望了望山景,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荆条和绿树簇拥的山道,转过山来,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两排石头房子一座红砖楼房,默默地列队迎候。果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青龛,就亭亭玉立在那里。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我们到达的是青龛本村,和村里的王支书汇合后,我们准备在午饭前,先去看看佛龛。出得村来,走在山间的小道上,两旁郁郁葱葱,夹杂着不少果树。看那满树青果累累的山楂树,刚刚结出小果的梨树,还有令人惊讶的核桃树,居然现在就长那么大的果实,今年雨水多,这正是万物疯长的时节。

突然发现一棵杏树,大家伙儿有点兴奋,七手八脚扒下枝条,摘下几个。王支书还是比较有经验,他摘下几个比较红的,递给我们,说“尝尝,尝尝,村里的,不值钱,新鲜……”,我们摘下的,虽然说已经泛黄,却吃到嘴里酸酸的。人们常说的“麦黄杏”,却是没有错的,只是现在虽然麦收了,可山里冷些,杏儿要比山外头晚熟几天。性急的我们,望文生义,就只能先酸一酸长个记性了。而王支书那几个红杏儿,比较甜……

不知不觉中,我们站到一道山梁上,王支书指着对面的青山说,“大家伙儿往那看,那就是佛龛。”我们顺着指的方向往下一看,只见远处几座高高的山峰,敞开胸怀,怀抱着一座稍微低些的青翠山峰,恰似一座佛龛。青龛,古时候就叫佛龛,不知什么时候改名叫青龛。佛龛和青龛,在这六月一片青翠葱茏里,我似乎明白了佛龛与青龛神息相通的意味深长……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回到村里,午饭是久违的柴火饭。袅袅炊烟,石屋柴门,我们几个坐在木凳和石台阶上,和做饭的女主人拉着家常。女主人年龄不大,估摸着和我们同龄,大约四十几岁。她一边说着话,一边熟练地擀面、切面、起起落落间,就将拉好的拉面,下了锅。

面和菜都是自家的,烧火用的是短短长长粗粗细细的木柴火。灶火在噼噼啪啪声里燃烧着,红红火火,明亮着这村这人这心……。一切都像是穿越,那样陌生而熟悉,那样亲切而自然。我们连声道着谢,几个人都吃了不少,只因这拉面绿色美味自然。

简单休整后,我们准备去圪丁根自然村看看。同行的老李说,“景真美,可惜没有水。”支书边说边走,把我们带到一座桥跟前,连说:“有水,有水,只是这水在这里一会儿露出地面,一会儿水就圪钻地里头了”,“咱们往上头走,上面水大……”

处都是片石垒成的梯田,梯田有半人高的玉米摇曳着,也有荒芜着长着野草野花的,还有成片的杨树林,间或有三两棵梨树、核桃树、山楂树。一路走来,梯田沉默着,仿佛述说着那个火红的年代。我问支书,“这得花费多少人工呀?太不简单了!”王支书慢条斯理地说,“现在一个工得一百多,少了没人干,这进不了机器的地,不种点树,就荒着,老百姓怕麻烦!”

一个只有两百多人的村,当年“学大寨”,垒了这么多梯田,这是奇迹!也是这个村农业的基础。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股精神,是做不成的。历史不能割裂,没有当年自力更生打下的基础,改革开放是不可能获得这么多成绩的。

通过一段没有青石铺路的土路,两道车辙中间,道路两旁开满了类似野菊花的小白花小黄花,星星点点,无边无际。我忙和支书说,“这段路就别修,原始的最好。”听着一路溪流潺潺,追寻欣赏着小鱼(白条)、小蝌蚪的身影,转个弯,圪丁根村到了。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村不大,村口一棵古树,却又老又大,几乎把村口的天都遮住了。古树叫“元宝槭(qi)”树,树龄五百年。大树右边是个牛棚,有一头白色的牛,不甘寂寞地叫着,上下摇着尾巴,似乎欢迎着我们。王支书在村口碰到了熟人,聊了起来。

上了坡,我在大门口有棵桃树的人家,停了下来。桃树下,鸡笼里的母鸡“咕咕,咕咕”乱叫着,突然有一只“咕咕蛋,咕咕蛋”大叫起来,宣告着自己的功劳,说“我下蛋了,下蛋了……”

听到鸡叫,一位穿着蓝棉布衣衫的中年妇女走了出来,立在树下,轻轻问:“打哪儿来的?”答曰:“晋城,你这些鸡一天下几个蛋?”,“下七八颗,吃不下,也没人要”我一听,这不是个事,就答说“有多少?不行我们几个给你分了算”

和后面的人吆喝了一下,“来买土鸡蛋”,我低下头,拨开挂着桃子的桃枝,先走进院子,院里面很干净。掀起门帘进屋,屋里暗暗的,灶台却在幽暗里散发着明亮,我用手摸摸,光洁如镜。家里的木椅木凳木桌,都有些年头了。

出得圪丁根,又听得牛在那里叫。支书在村口和熟人打个招呼,回头和我们说,“都不容易,刚才那人,家里去年怀着牛犊的老牛上山,摔深沟里了,我找了几个人帮他去救,也没救活,天热,值万把块的牛,卖肉只卖了一千多,赔死了!”说到这里,支书叹口气,接着说,“村里越是混得不行的,越是得好好和他们说话,有个困难的啊~得帮帮,不然这些人,就更不能活了!”听他这么说,我深有感触,基层干部也不容易。

回到青龛,已是半下午。我们还想去愁沟古道看看,王支书修路上有事,就叫了一个养野猪的小伙子带我们去。小伙子姓时,精精干干,个头不很高,挺结实的。

愁沟古道,历史悠久,是晋城通河南往济源的一条重要通道。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就是从这条古道出太行下洛阳,和卫立煌谈判的。

出了村,下了沟。我们边走边聊,跟随着小时,踏着散落在小道中的片石,往河南济源五龙口方向走。今天时间紧,我们只能走一小段了。

「鹤鸣堂行走」青龛青龛

小时,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他养的野猪,最初的种子猪是从自己山上逮回来的。后来的第二代野猪,他白天赶到山上放养,晚上吹哨子就能把这样家伙集合回来,真是有点神奇。

沿着小溪流,走了二十多分钟,我们看到河边有座石头垒的建筑。小时说,“到了,到了,那就是养野猪的地方。”我们走上去,围观着。野猪看这么多人,躲在窝里不出来,幸亏小时在来的路上,抓了几把野猪爱吃的猪草。草扔下去,翠翠绿绿的,野猪们顾不得害怕,探头探脑地吃起来。我们一发出声音,就又争先恐后缩了回去。走了大半天,大家有些累,就顺着古道返回青龛。

青龛,有五个自然村,我们是走了两个,远远的看见一个,勉勉强强算及格。算了,留点想头吧。就让我们坐在小时夫妇的院落里,听溪流哗啦啦的声音,沐浴风这样清这样静,欣赏这美好的青龛吧。围坐聊天,也是乐事。热情的主人,拿出了珍藏着的去年秋天酿的野葡萄酒,让我们品尝。慢品慢品,一口下去,汁浓味足,果然有些特别。

栏外青山,溪流潺潺,有三五好友围坐,聊天说地,品酒论道,不亦悦乎?不由想起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时此景,不觉陶然沉醉。

青龛,正在扩修道路,村里能够住宿的农家乐,也在建设。有情怀的王支书和有想法的小时,能留在村里,就是青龛明天的希望。千百个古村落,只有能留下有情怀的干部和年轻人,才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孟浩然老夫子说得多好:“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青龛,青龛,秋天时,我们还会再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