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與聖女貞德

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複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等各種因素。這一切的開端始於8世紀時諾曼人入侵法國,當時法國加洛林王朝統治者查理三世在911年與諾曼人首領羅倫簽訂了條約,將北部沿海地區封予羅倫建立諾曼底公國。1066年,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其地位跟法國國王的地位相同,然而諾曼底的統治者仍然擁有諾曼底公爵的頭銜,理應需要向法蘭西國王效忠。法蘭西國王則認為諾曼底公爵沒有效忠他。至此兩國開始積怨。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佔據法國南部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

英法百年戰爭與聖女貞德

12——14世紀的法蘭西

此外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死亡也變成百年戰爭的導火索,根據王位繼承規則,王位應由腓力四世的三個兒子繼承,後來腓力四世的三個兒子也死了,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是1328年,始於987年的法國卡佩王朝王室男性子嗣滅絕。按理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四世的外孫頭上,因為其母伊莎貝拉是腓力四世的女兒;然而不巧的是這位外孫恰好是英王愛德華三世。法國貴族一致反對將法王王冠授予英國國王,為此他們專門推舉腓力的侄子瓦盧瓦王朝領袖為新法國國王。1328年腓力四世的侄子加冕稱腓力六世。由於對腓力六世繼承法國王位不滿愛德華三世對法國懷有越來越大的敵意。

英法百年戰爭與聖女貞德

除王位繼承原因外,英國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為報復法國國王腓力六世侵犯在佛蘭德的英國商人,1366年愛德華三世曾下令禁止向法國出口羊毛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

1337年愛德華三世正式自稱為法國國王,而且此後直到1801年每個英國國王也都自稱是法國國王。1338年腓力六世宣佈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至此百年戰爭正式打響。

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最終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取,得戰爭的勝利完成民族統一。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轉往海外發展,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日後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法百年戰爭與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從而得到“上帝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後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500年後被梵蒂岡封聖。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