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持續變強的思維起點

令人持續變強的思維起點

人生每一天都充滿了選擇,選A還是非A?晚飯要喝粥還是吃麵?

人生每天也充滿了選擇困難,你會得到令人惱火的兩個字:“隨便”。

為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在生活中面臨選擇時,選擇再小,都嘗試做出具體的、明確的選擇,這樣會習慣為選擇付出機會成本,選了A,就得放棄選非A的潛在好處。

有一類心理障礙,或者性格軟弱,我叫做“永遠嘗試證明自己選擇錯誤”,比如昨天這條留言:

令人持續變強的思維起點

這孩子代表了一大類人,這也是許多人在猶猶豫豫中錯失機會的原因:他永遠在等市場上最低的點,只要想到自己買入後價格還會下跌,就痛苦得發狂。所以,價格下跌時,他不會買,因為他認為會跌得更低,價格反彈時,他更不會買,因為錯過了最低點,我要等低點再現。

好不容易買了,價格還不能有波動,他買的產品還得是漲得最好的品種,否則,還得後悔。

而市場的最低點,利潤化最大的一點,它只會出現在一瞬間的某次交易上,是隨機事件,理性的交易者,不會嘗試追求這個點。

“早知道,我就選……”這種口頭禪,要當作思維毒藥,從自己的話語體系裡刪除。

早知道,沒窮人。這個世上沒有早知道,只有現在知道。

選擇,並承擔後果;選擇A,則放棄非A的好處。這個原則,可以讓你持續變強,可以令你成為果斷的交易者,也能讓你變成有責任感的人。

不知道這原則,或不遵守這原則的人,就會感覺全世界都跟他做對,選擇越多他越生氣,只有1種產品時,他很開心,有10000種產品在競爭時,他反而痛苦了,因為要放棄9999種。

知道這原則,下面這個不好選擇的問題就清晰了:

令人持續變強的思維起點

最近填志願,這類問題非常之多,孩子們都不缺長遠規劃,但對急迫的選擇反而束手無策,根源就在於,他們不知道任何選擇都要付出成本,任何選擇都有潛在的損失,什麼好處都得的選擇,是不存在的。成績夠好,也得在北大和清華里選一個,選了清華,你也得在A專業與B專業中選一個,選擇沒有窮盡,只有死人才不需要選擇。

填報志願,有限的分數,選擇好城市,就得接受大學稍差一點。選擇稍好一點的大學,就得接受城市稍差一點。

我來選擇,我認為城市很重要,可以忍受大學差一點。在一個好城市呆4年,積極主動一點,這城市的氣質會影響你,你熟悉它,也有利於你畢業後在當地找到工作。但是,你選擇稍差城市的更好大學,就錯了嗎?也不是,那只是你認為專業學好了,4年後全國任你選,這條路也是大路,並不難走。

選擇之後,有相應的行為調整即可。選擇好城市差一點的大學,那校園外的活動多參與,你躲在校園裡聽左派老師大罵市場,那就浪費了好城市。選擇差城市好一點的大學,那就不要受校園外守舊落後的行為影響,更專注於專業。

就像武漢,並不是最重要的城市,但它的在校大學生,百萬以上,從數量到密度,常年是全國第一,遠勝一線的北京上海深圳,只有廣州可以抗衡,但這不妨礙武漢的大學畢業生直奔深圳找工作。

有選擇不是壞事,不敢選擇,選擇了一直後悔,那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