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暑假到了,家长们纷纷按奈不住躁动的钱包准备给孩子疯狂报

补习班了。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走体制内教育路线的家长通常都很明确孩子需要报什么补习班,应该报什么补习班;

但对于准备让孩子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教育的家长来说,

“要不要报班?”

“为什么要报班?”

“报什么班?”

成为困扰他们的三大灵魂终极拷问。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尽管“从体制内教育路线,转体制外教育路线”是个比较小众的话题需求量也比较小,但只要读者们有需求口袋君就会尽量满足;当然也能给一些暂时还摇摆不定的家长们一点小建议、小启发。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接下来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什么”,大家常说的体制外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有什么区别?

第二个部分:“为什么”,如果决定从“体制内”转“体制外”在什么时间节点转是比较合适的,为什么合适?

第三个部分,“怎么做”,决定转“体制外路线”后,应该如何准备、如何规划?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第一部分

是什么?

常听大家在说“体制外教育”;有人说,就是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有人说,就是不高考,走“国际路线”以后出国读书的;也有人说,体制内教育孩子压力太大,体制外轻松……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准不准确呢?

口袋君利用“体制内教育”与“体制外教育”做对比,让大家有个更直观、清晰的概念。

体制内教育

体制内教育,又被称为“应试教育”,就像前面有人说的“要参加高考的那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刷题”等方式,高强度、反复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知识技能。也得益于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基础教育知识非常扎实。学生在学业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就意味着花费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可能会减少,甚至被暂时搁置。

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在经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之后,以中考和高考为导向,

取得高分为目的,唯有通过这样的考试训练才能与其他学生竞争数量较少的优质教学资源,从而跻身985、211名校之列。

教学模式上以老师主导教学,学生接受为主;特别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容易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比较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自我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校也相对不那么注重学生个体特色的发展。对学科能力的要求上,主要追求学习的深度;同时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主要停留在会考试即可。

体制外教育

体制外教育,也被称为“素质教育”,成绩是利用等级划分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区间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况。素质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很高的成绩,但要求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要能

兼顾学业和爱好。看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志在打造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以大学录取标准为导向,学生通过科学全面的自我提升方式,进入理想的学校;因为理想学校可以是世界范围内的,可选择性也更丰富一些。但若因此下定义说,走体制外路线就比体制内轻松,那是绝对错误的;不管什么路线,想进入理想院校都绝非易事。

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给予启发;但学科基础可能因此不够扎实。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究,与他人合作,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凡事都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则,也对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学科能力要求上,追求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课程内容也更丰富。因课程为全英文教学,教材也都是全英的,因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第二部分

为什么?

如果孩子还小目前还处于“体制内路线”,但是将来决定让孩子走“体制外教育路线”,那什么时候转轨最合适

美国有句名言这样说:College Starts in Kindergarten.(赢在起跑线),所以应该从大学倒推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口袋君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数据。

将来大学时留学美国,如果要申请到全美排名前10的学校,托福语言成绩(满分120分)要达到110分以上,新SAT美国高考成绩(满分1600分)要达到1520分以上;

如果申请前30的学校,托福成绩要达到105分以上,新SAT达到1460分以上;

如果申请前50的学校,托福成绩至少要95分以上,新SAT成绩也要1400分以上。

将来大学时留学英国,G5(英国5所超级精英院校)中牛津和剑桥大学要求学生的A-Level(英国高考)成绩达到A+,A+,A+A+,A+,A,雅思语言成绩均分要7-7.5分,单项不低于7分(单项满分9分);

其他G5学校: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A-Level都要求至少A,A,B以上的成绩,雅思成绩均分不低于6.5分,个别专业对学术和语言成绩会有更高的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家庭倾向于低龄留学,如果要申请海外顶尖高中,托福成绩至少要达到105-110分,甚至是110分以上;比较好的海外高中托福成绩也要达到80-90分左右

申请顶尖的美国初中或英国初中,托福成绩都要达到70-80分;小托福成绩要达到820分以上(满分900分)。

从数据就可以看出,顶尖名校对孩子的成绩要求都非常高,不光是

学术成绩还有语言成绩;能达到这个成绩的孩子至少在英文水平上已经可以谈得上是出色了。这就意味着:想要读名校,英语这关是必须要过的,不仅要过还得要出色,否则免谈。

许多家长会在孩子学习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来考虑转轨,比如: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时候。

有些家长认为,越小的孩子,语言学习的能力就会越强,适应能力也会越强;孩子越大,由于受母语思维定式的影响,反而不利于学习其他语言。

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读小学时候家长也还没有考虑好将来走什么路线,而且基础教育异常重要,一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体制内教育更能满足需求。

还有些家长认为,既然以后要出国读书,那初升高的时候再走体制外路线就好了,反正两种路线主要区别也是在高中,一个读高考课程,一个读

国外课程

为此口袋君请教了一些业内专家、牛娃家长,综合各方观点考虑之后告诉大家:最佳转轨时间应该是在孩子小升初的时候。

虽然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要依自己而定,但这个时间节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理由呢,请听口袋君细细道来。

如前面所说,年纪越小就越容易适应国际化教育,英文的用法和口音也会更地道。但有很多家庭在孩子小学时候还摇摆不定是否接受国际化教育,在给各家庭充分的时间考虑后以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小升初转轨是最合适的。

目前上海绝大多数的双语学校都是采用“双轨融合制”的课程设置,国内课程加国际课程并行,即九年义务教育内上海教委规定必须开设的二期课改课程,加一套国际课程。开设中外两套课程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接触到更

丰富的知识;以及国际课程的补充,很好的填补了国内课程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面的空缺。

双语学校还会开设丰富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如体育类的高尔夫、击剑、芭蕾舞等;文学类的戏剧、演讲课程;还有现在非常热门的STEM课程。不要小看这些选修课程,它们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更换选修课,其实是希望学生能尝试各种不同的领域,从而选出自己喜欢的课程

比如有的孩子对机器人比较有兴趣,学校开设了STEM课程,他就可以在这方面充分发挥才能,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空想出来的,是试出来、体验出来的,假如学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经常听到家长们之间互相抱怨自家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学习提不起干劲”,“不爱学习就贪玩”。真的是因为“知识难度太大”,或者“学习太枯燥”的原因吗?其实不然,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的

眼界不够

古人早已教导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孩子没有见过世面,眼界不够开阔,挖掘不出知识内在有趣的部分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无法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带孩子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穿梭,看着琳琅满目的精美艺术品,向孩子解读每幅作品中“黄金分割理论”的体现,告诉孩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他就会从心底深深的感叹到“原来知识还能这样学!

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孩子发现,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时候你无需多说,孩子自会加倍努力。

在双语学校中总是会提供这类活动让孩子扩展眼界,同时培养和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避免“填鸭式”和打压式的学习方式,但这是绝大多数体制内学校无法提供的。毕竟对于有些体制内学校而言,提高分数比扩展眼界重要的多;但却忽略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说回到学科知识上面来,众所周知,双语学校课堂除了语文课,其他都以全英文教学为主。全英文教学什么概念?课本,教材,老师授课语言都是英文;这就不同于体制内学校仅仅要求孩子会考试而已了,而是要提高孩子运用英文的综合能力。如果孩子没有尽早接触、适应这样的英文教学环境,很难在一进入双语高中或海外大学时,一边既要面临语言挑战,另一边又要面临学科难度双重挑战的情况下应对自如。

好的双语学校能很好的对接海外的高中、大学;因为从课程设置、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基本都和海外高中、大学别无二致。

分享一个案例,经验分享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体制内学校就读,本科时候申请上了美国Top30名校,但发现自己输在了起点。原因在于,读大学之前没有接触、适应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同学合作一个项目,其他同学得心应手,而对作者来说,就是全新的知识,还得反复斟酌、学习、试错,一方面效率低,另一方面在合作中显得很被动。

所以如果孩子在初中时候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将来的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让孩子更早适应中西文化,做到真正中西结合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第三部分

怎么做?

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方法论——怎么做、如何做?

首先,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其次,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路线要与孩子达成共识。比如:你家孩子的性格特点不适合走国际教育路线;或者孩子愿不愿意出国等情况。毕竟是孩子要读书,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路线也应该由他自己决定;否则,即使家长把路线规划得多么完美,孩子不配合甚至抵触,一切都白搭。

双语学校在小升初考试中一般会着重考察数学和英语这两个学科。关于如何准备,口袋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思路。

英语考试

英语,要考察孩子在:听、说、读、写,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基本的英语交流无障碍是必须保证的,其次还要考察孩子学术英语的能力。

阅读考察孩子的词汇量总结归纳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听力则考察孩子对重点信息的抓取能力。还有英语试卷中的写作题,就是很考验孩子英文综合素养的题型。写作,老师从遣词造句不仅可以看出孩子的词汇量水平,英文语法水平还有是否掌握使用长难句表达的水平;从叙事方法、思路布局可以看出孩子行文逻辑,推断是不是个有条理,论证有理有据的人。

在面谈交流时,孩子的回答是否地道,回答有没有深度,是不是具有批判性精神;甚至有没有礼貌,回答问题时是镇定自信还是紧张腼腆,跟考官有没有眼神交流等等,都是对孩子的综合表现的全面考察。

数学考试

说完英语再说数学,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都流传着“得数学者得天下”的金句。双语学校小升初的数学考试,不会像奥数那样难,出各种偏题、怪题;但也绝对不简单,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双语学校的数学考试着重放在考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说白了就是考察孩子是否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考察孩子做题是不是细心,具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建议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把每个步骤写清楚,让阅卷考官能清晰地跟上孩子的思路;即使最后没有算出答案数字,但思路方向是对的,老师也会基本默认这题正确。

如果已经决定让孩子在小升初的时候转轨,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3年级下学期到4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因为学科上英语和数学的难度陡然增加,这个时候优秀的学生和普通的学生之间就会拉开差距。

英语学科上阅读和听力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家长在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多听、多看、多阅读。多听,磨耳朵,抓重点信息;多看,培养英语思维,模仿文章的行文逻辑;多阅读,提高词汇量,学会归纳总结回答问题,多问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口袋君推荐一款教材——美国加州的Wonders教材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如上图,就是这款教材。推荐的理由在于它的课程设计能很好的填补体制内课本中缺失的文学素养培养和思维模式拓展;还有双语学校和海外名校看重的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Wonders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前后都有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这就迫使孩子必须去思考分析,在文章中找答案,无形中也在培养孩子归纳总结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体制内学生转体制外教育普遍感觉“压力山大”的一点在于写英文的短回答和小论文。

再分享一个案例,小A一直在体制内学校学习,小升初时以优异的成绩插班考进沪上某造船厂背景的名校;但一开始学习就懵圈了,英语考试熟悉的ABCD选择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主观题,回答问题和小短文;平时的作业也经常要求写主观题。当小A觉得学习英语特别吃力跟不上的时候,他的同学大多早已对这样的题型觉得稀松平常,而且游刃有余、应对自如了。

所以在3年级升4年级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孩子英文的

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试着回答主观题;必要时候可以送到靠谱的英语培训机构,让老师辅导督促孩子阅读,平稳度过这个瓶颈期。

数学方面,3年级到4年级开始从形象思维转为想象思维。这个时候,对孩子想象力的要求就变高了,因为难度变大,很多孩子在这个时候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要命的。因此口袋君建议,这个时候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主要落脚点,不要一味的让孩子刷题,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他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类似《趣味数学》或者《生活中的数学》这类型的书,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并且与孩子一同探索数学的乐趣与奥妙。

每个家庭有各自的想法,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发展成长轨迹,从来都不能一概而论。

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更多教育方面的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孩子上学体制内转体制外什么时间节点最完美?如何操作才最溜?

家长口袋提供最权威的升学信息,网罗真实家长的经验智慧,直击升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痛点,为当代家庭提供综合的升学服务。欢迎大家关注家长口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