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透客戶的「小動作」,你很難干好銷售!

本屆世界盃誕生了一個新名詞——內馬爾滾。

猜不透客戶的“小動作”,你很難幹好銷售!

原因是,在巴西對陣塞爾維亞的比賽中,內馬爾被放鏟後,連續翻滾3周半,被網友吐槽為演技浮誇而拙劣,因此圖片遭遇各種惡搞。

內馬爾的“小動作”隱含一定的“戲份”,通過肢體語言向裁判、隊友、對手、球迷乃至媒體傳遞著“我悲慘,對手兇殘,應給紅牌”的信息……

當然,這無非是比賽中網友用來娛樂的小花絮。

不過,在心理學上,人的肢體語音,有時候,的確會隱含著明確的信息,只不過,很多人因為沒有刻意研究,從而無法識別罷了。

在銷售領域,如果銷售人員能在談判中,有效識別客戶的“小動作”,那將對最終的成交大有裨益……

看穿客戶的“面相”

小李在一次展會上偶遇劉經理,藉機正好向他推薦一下新產品。

小李:“劉經理,這是我們公司新研發的產品,性能非常好,價格也實惠,您感興趣的話我可以給您詳細介紹。”

劉經理:“哦,我也是隨便看看。”

劉經理雖然回答地漫不經心,但是小李細心地發現,劉經理在說話的時候眉毛上揚了一下。

小李:“今天同類公司很多,相比之下,我們這邊的性價比是具有競爭力的,如果有興趣的話,最終我會給您一個滿意的價格,您不妨考慮一下。”

隨後,劉經理果然跟小李約好,讓他明天去他公司詳談,最終,小李得以實現成交。

由眉入心,僅僅是一個小動作,在特定場合之下,也會暗示出客戶的真實內心。

一般而言:

* 對方對你的話感興趣時,他的單眉容易上揚。

* 一個人跟你虛偽地打招呼時,他的眉毛是向下彎的。

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個人真實情緒的直接表現。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個人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更復雜千百倍的語言。”

通過以下幾個細微的面部表情,你可以擁有自己的判斷:

* 當客戶說謊時,你會發現他的整張臉很不協調,猶豫、僵硬、凝固主要從左臉上表現出來。

據心理學家研究,眼球本身的右側容易移動,視點常常會落在對方的左臉上,同時,為了配合眼球的活動,情緒在左臉上更易顯現。

*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一般情況下,正視對方表示莊重,仰視表示尊重,斜視表示輕蔑,俯視表示害羞。而看到喜歡的人、事,通常“眼睛會放光”,就是瞳孔會放大。

* 嘴唇的小動作也含義豐富。閉合時顯得自然,半開表示驚訝,全開表示恐懼,嘴角向上,表示愉悅,嘴角向下表示沮喪,嘟嘴表示不滿,嘴唇咬緊表示剋制或決心。

讀懂客戶的“手勢”

我的朋友K在大賣場銷售手機,在一次聊天時,我提到在什麼情況下他不會再繼續“遊說”客戶時,他說通過看客戶的手勢 。

他解釋說,銷售做久了,發現有些“手勢”具有共性。

很多人都會無意間做些小動作,有時客戶本身也是“下意識地”,而這個小動作所傳遞的信息,一般是比較準確的。

比如,在聽到價格不合適,或者配置不理想時,不少客戶都會無意識地把頭轉向一側,用手指摸一下耳廓背後,暗指不想繼續再聽銷售說話了。

這個小動作之後,往往會伴隨客戶的一句“我再考慮一下”,而宣告銷售過程的終結。

有個詞叫“心靈手巧”,還有一個詞叫“十指連心”,就是說手和心是相同的,心之所想,有時會通過一些“手勢”表達。

研究認為,手勢可以有效地反映情緒。

當說話者的情緒非常飽滿,想要傳達的信息非常強烈時,言語本身已不足以攜帶全部信息。這時,手勢等肢體語言就能很好地傳遞這些能量。

看看這屆世界盃上那些狂熱的球迷,沒有一個不是用“手舞足蹈”來表現激動的心情的,肢體語言的使用,一樣很頻繁。

此外,表示排斥、抗拒的手勢還有,抓撓脖子,拉拽衣領。

表示說謊時,有的人還會下意識地摸一下自己的鼻子。

表示不信任或者有戒備心理時,有的人還習慣雙手插兜。

另外,在表示勝利喜悅時,人們習慣擺出V字型手勢。

猜不透客戶的“小動作”,你很難幹好銷售!

洞察客戶的“體態”

美國心理學家說,無論一個人是站著還是坐著,你雙腳的位置,你的站姿,總會暴露一些你的個性特徵。

有人會說,我是一個演員,有些動作完全可以表演,話雖如此,然而即便是真的演員,他也不可能做到在生活中,時刻處於“演”的狀態。

據稱,人的腿腳上的動作往往含義很誠實,如果不是拍戲,特意為之的話,基本上都會傳達較為清晰的信息。

記得有一次跟公司的銷售員小A一同去拜訪一位客戶,對方也很重視這次合作,讓一個總經理外加一個部門經理一起會見,經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站姿筆直,很有氣場,而部門經理重心有所傾斜,著力點放在了一隻腳上,這個體態,當時並沒有解讀出來。

後來,大家坐下來,我又看到經理兩腿交叉,這顯示他是一個做事比較沉穩、理性的人。

而另一邊的經理,兩腿規規矩矩地併攏著,雙手放在膝蓋上,顯示他人比較實在,性格比較隨和。

在後來的多次合作中,我們發現二人的行事風格,果然跟他們的體態所傳達的信息一致。

聊天時,我特意問小A,通過體態對客戶進行觀察,的確有助於我們對客戶的瞭解,問到部門經理那個“重心傾斜”的動作一般是什麼含義時,小A說,我看過一些資料,他那個小動作,也透露出這個人比較有責任感。

雖然,恰巧在這個案例中,小動作的信息傳達無誤,然而,現實中,畢竟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因此,也無需刻意對號入座。

只不過,多留心,多揣摩客戶心理,終究是對最終的成交有所裨益的。

成敗在於細節,識別客戶的“小動作”,拼的就是誰夠細緻,誰更“體貼”。

因此,銷售人不妨學點心理學,可以說,這是提升銷售力的一劑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