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華:天育靈石 我賦其神——硯雕大師盧鎖忠的藝術之路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經淤泥沉積而形成的洮硯石,在經歷了漫長地質年代的變化,經受了億萬年高壓的鍛造之後,才生成了如此珍奇的“綠金子”,其上還沉積著遠古花草的葉脈和昆蟲爬行的印記!從一枚小小石塊上,足足可以窺視到地球的“年輪”。

經過硯雕大師的巧妙構思和精心設計,以及千錘百鑿的雕刻和反覆耐心的細磨,一方精美的洮硯,才能夠“分娩”而出!

再經過硯與墨的互相磨礪,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潔白如雪的宣紙上縱橫馳騁,波翻浪湧,才能夠潑灑出書畫家心中的丘壑!

至此,中國的文房四寶,才算是完成了一曲恢弘雄壯的交響樂曲!

在此過程中,硯的誕生,相比於她的兄弟筆、墨、紙,其命運更加驚心動魄!

因此,硯雕大師的使命,就是——

天育靈石 我賦其神

——硯雕大師盧鎖忠的藝術之路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盧鎖忠距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頂業界最高的桂冠只有一步之遙。

2017年11月,他就向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會提交了《申報書”》。但他的想法是,自己的恩師劉愛軍先生由於各種原因,至今都還沒有獲得這個最高榮譽,自己的年齡還輕,時間還很充足,有的是機會。只要師父還沒有評上,他是絕對不會搶在師父的前面的!

筆者之所以用了“師父”,而不是“師傅”這個詞語,乃是因為,在盧鎖忠身上,體現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美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他的人生信條!這樣的人生態度,絕對不是“師傅”這個僅有技藝傳承的名詞所能夠承載的!

而且,在盧鎖忠身上,“尊師”、“謙讓”這樣的傳統美德,也體現得十分明顯!這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必須具備的品德條件,盧鎖忠早就具備了!

其實,早在2010年4月,盧鎖忠就被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授予“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稱號;2011年2月,被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授予“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至於他的作品參評各種全國或世界級的工藝美術大賽,更是斬獲了不少榮譽!

甘肅臨洮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會長王海雲先生,對於盧鎖忠身上的這種傳統美德,非常看重!他引用清人張澍的話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盧鎖忠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藝術成就,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家族的善德懿行世代傳承積累的結果。

王海雲先生的判斷非常準確!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參天之木 必有其根

盧氏家族,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是一個世代相傳的名門望族!

1968年農曆2月2日,盧鎖忠出生在卓尼縣洮硯鄉坑扎村。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春耕節”,是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據說,本年出生之人為土猴之命,多才多藝,執著進取,能成大事!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三月,王韶成為洮、岷、河、湟諸州的軍政長官之後,分兵鎮守。在洮河流域的九甸峽口的守軍中,有一山西籍盧姓配軍(因流刑發配戍邊的軍卒),自幼喜愛雕刻技藝,時常雕刻一些木石工藝品,或出售,或饋贈他人。雖身在軍旅,卻練就了出類拔萃的雕刻手藝。有一天,他巡哨於洮河邊,口渴異常,便蹲下掬水解渴,突然發現,水中有一塊晶瑩翠綠的石頭,綠質黃章,絢麗異常。他便以兵刃試之,豈料此石非但能磨礪刀鋒,而且柔韌隨和。於是,盧配軍便將其帶回營中,按其形態,逐日琢磨,最後雕成一尊喇嘛佛像。他將佛像握在手中,日日把玩,漸漸地,石面變得光滑如玉。當石佛像表面被汗水浸溼時,石中竟透出縷縷神奇的紋理和點點金星,這才知道是塊寶石!他隨即私離兵營,尋找石料礦帶。盧配軍判斷,石料的礦頭,一定瀕臨洮水。於是,他便沿洮河東岸溯流而上,直尋至一座形似喇嘛帽的峻峰腳下,發現一處土人挖掘磨刀石的小坑。凝神細察,正是他要尋找的寶石礦床。

盧配軍欣喜若狂,用兵刃採掘了一皮袋石料,興致勃勃地返回軍營。他先用上號的石料,雕刻了幾塊硯臺奉獻給主帥,才免去了擅離職守的罪責。於是,主帥命他在軍中授徒刻硯,供其打點仕途之用。久而久之,軍中大小將官,時常向盧配軍索要石刻製品,若供奉不及,便會遭到欺凌,這使得他不勝其煩。於是,他毅然辭軍退役,在石料礦地北邊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做了喇嘛。盧喇嘛在誦經修身之餘,也刻了幾方硯臺,饋贈給佈施糧米的施主。時間長了,他刻制的硯臺慢慢流傳於當地,成了稀世珍品。盧喇嘛還收了許多僧俗徒弟,既傳經教義,又傳授刻硯技藝。盧喇嘛圓寂後,僧俗徒弟大部分定居於此,專以刻硯誦經,兼以牧耕為生。據說現在洮硯石礦帶附近的卡日山、上達窩、丁尕和已經淹沒在九甸峽水庫中的納兒、卡古等村落,就是由當年的盧喇嘛眾徒繁衍形成的。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刻硯祖師,將他原來駐紮、雕刻洮硯的峽口古城,稱為“寶石口”,將他採石的懸崖稱為“喇嘛崖”。人們還仿照盧喇嘛生前所刻制的小佛像,在採石洞口鑿了一尊大佛像,並約定,每逢進洞採石,必須先在喇嘛爺佛像前獻上一隻綿羊,將祭祀後的羊肉,分送給採石的本土鄉民共食後,才能進洞採掘(資料引自《中國洮河硯》,編著:沉石;主編:盧鎖忠、馬萬榮;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盧家祖上是當地有名的望族,家中設有私塾,收藏頗豐,人才輩出,為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盧鎖忠家裡至今還遺存著祖傳下來的萬卷書桌。

1950年,在全國農村階級成分劃分中,盧家被定性為地主。“文革”期間,盧氏的家廟被搗毀,祖宅被徵用,爺爺們被批鬥,家中老小被趕出家門……還有祠堂裡的家譜、祖先畫像、銅器、古籍和經卷,被掠走和焚燒者不計其數。這對一個曾經輝煌的家族來講,無疑是一次浩劫!從此,盧氏家族由興旺發達,墮入了衰敗貧窮的境地……

每當大人們述及家史,盧鎖忠總是滿臉彷徨。因為,自他來到這個世上,眼中所見的只有貧困潦倒,祖先的興旺只是父輩們口中的一串串故事……

盧鎖忠的母親喬氏,賢惠善良,出生在洮硯鄉古路坪村一個讀書人家庭。盧鎖忠的堂舅喬國榮,曾經是一名教師,後來跟隨洮硯雕刻大師李茂棣學藝,擅長龍鳳、葡萄、八仙、花草等平面硯的雕刻,刀法極佳,是古路坪村最早制硯,也是技藝最好的硯雕技師。據說喇嘛崖有一種硬度極高的硯石,無人能刻,只有喬國榮腕力扛鼎,可穿此石,後來人們索性將這類硯石喚作“喬國榮石”。盧鎖忠的九外公喬邦固,是一位很有學問的老中醫,閒時常向其子喬國榮學習制硯。他心靈手巧,悟性極高,能從高往低,做立體、半立體硯臺。比如雕鹿,則從鹿角入刀,後到鹿頭,再到鹿身、鹿腳,層層下剝,佈局極其準確。喬邦固不僅有此絕技,而其向子求藝,不恥下問的精神,更在當地傳為美談。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藏王故里 人傑地靈

卓尼,系藏語“馬尾松”之意,是古羌戎部落“卓尼族”的名稱。卓尼族部落本是西藏宗室貴族噶·伊西達吉的後裔,原定居在川西北的若爾蓋、松潘及甘南的碌曲、郎木寺一帶。

漢代這裡曾屬洮陽郡所轄,晉時被吐谷渾佔據,後周逐吐谷渾設郡縣,唐末為吐蕃佔領,宋、元屬洮州所轄,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卓尼番部頭領些兒地率部內附,於永樂14年(1416),被明王朝授予世襲僉事兼武德將軍(正千戶)之職,接管了有111年曆史的卓尼禪定寺主持大權,形成了“兄為民長,弟為寺主”的政教合一的土司政權。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十一世土司楊汝松征服上、下迭部及博峪黑番,改設旗制48個。原老噢什尕升為旗制,管轄區域交叉,延伸於今卓尼、臨潭兩縣的洮硯、藏巴哇、柏林、石門、羊沙5個鄉境內。

民國二十八年(1939),置卓尼設治局;1950年,改直卓尼自治區;1955年,設置卓尼縣。

1954年4月,卓尼下轄的古路溝鄉更名為“洮硯鄉”,這是洮硯的名稱首次冠於地方政權建制;1958年臨潭、卓尼兩縣合併,成立新洮人民公社;1962年元月,恢復卓尼縣建制,復置洮硯鄉;1965年9月,拉扎鄉與洮硯鄉合併,稱洮硯鄉。

文史學者李璘先生在《絲綢之路蜀隴道》一文中寫道:

絲綢之路蜀隴道起於成都……溯岷江(古稱羌水,非四川之岷江)至分水嶺,即由長江水系轉為黃河水系,依迭水順流至岷縣,而後循洮水北行,經臨潭、卓尼二縣交界處,過九甸峽,經渭源縣境抵臨洮縣,然後分兩路進入絲路主幹道。

盧鎖忠的家鄉洮硯鄉,就位於九甸峽境內。

從包舍口(即歷史上的“寶石口”)燕子坪北進,即可進入九甸峽,以峽中的九座峰巔而得名,自古以來為甘川古道捷徑,行人商旅歷代絡繹不絕。傳說半峽中有一王姓婆婆開的酒店,過往客商都要飲上幾盞以壯行色,久之得名。九甸峽東邊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和西邊海拔3578米的蓮花山餘脈,將洮河夾在其中,洮河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於其間。

峽內河中巨石三五相疊,形如臥牛,激起驚濤怒吼,巨浪滔天。在10餘公里的峽谷內,河面由七八十米突縮到七八米、十餘米不等,合而復開,兩岸群峰霓秀,石壁聳立,其間蒼松翠柏,或高聳雲表,或倒懸崖頭,其景美不勝收。古人為了開道通商,曾費盡千辛萬苦,懸崖打孔,凌空鑿石,架設棧道,修造木橋溜索,使天塹變通途。巖壁上歷代所建棧道孔穴,至今歷歷在目,古時所建河橋遺蹟清晰可辨。

這裡有著名的“洮州八景”之一的“石門金鎖”。 詩人陳鍾秀有詩讚頌:誰劈石門踞上游,

邊陲萬古作襟喉。

任他縱有千金鎖,

難禁洮河日夜流。

盧鎖忠的家鄉洮硯鄉,就處於絲綢之路蜀隴道上的九甸峽境內,這裡不僅山河相依,氣勢恢宏,而且,洮水逶迤,景色如畫,堪稱地靈人傑!這裡不僅出產舉世聞名的洮河硯石,而且還是藏王的故里。

因此,洮硯文化具有極其厚重的藏文化內涵,洮硯製作技藝更是藏民族輝煌的文化遺產之一。

策墨林,即藏王。歷史上,曾有五世策墨林傳承。一世策墨林夏孜諾門罕·阿旺楚臣(1721——1791),乳名丹巴,出生於卓尼縣洮硯鄉下達勿(窩)村。7歲時於當地擦多寺出家,後入卓尼協珠林潛修顯密,再至禪定寺學經。1743年,進衛地色拉寺專修五部,獲得拉讓巴格西學位後轉入上密院,逐步升任翁則(領經師)和堪布(住持),再升任甘丹夏孜札倉堪布。是時,乾隆皇帝命駐藏大臣推薦一名學高望重的喇嘛,赴京住持雍和宮教務,阿旺楚臣被駐藏大臣推薦並提升為噶丹東札倉曲結(札倉的最高負責人),於1762年赴京,任雍和宮堪布,被乾隆帝賜封為“夏孜諾門罕”。1777年,西藏代理攝政王第穆呼圖克圖圓寂,八世達賴年幼不能主政,乾隆皇帝欽派阿旺楚臣離京赴藏,擔任********的第十二任藏王於八世達賴強白加措的經師,成為清朝皇帝欽派的第二位攝政王。由此,********、駐藏大臣、攝政王共同掌管西藏政務的體制建立起來。次年,又任噶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哇。

阿旺楚臣就任攝政王后,以其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出色的辦事能力,贏得了廣大教徒的擁護。1784年,八世********親政。1786年,三世章嘉國師於雍和宮圓寂,阿旺楚臣被調回北京,接替章嘉職務。西藏廓爾喀事件發生後,乾隆皇帝復派他返回西藏攝政。阿旺楚臣活佛以72歲高齡,再度受命赴藏,解決了廓爾喀戰爭中的許多遺留問題。1791年,阿旺楚臣圓寂於色拉寺。之後,他的轉世又出任西藏攝政一職。策墨林共有五世活佛傳承,掌管西藏政教事務達40餘年。

藏王策墨林墓地原在下達窩村南平坦的洮河岸邊,因九甸峽水庫蓄水,遷移至村北風水興旺的中溝峪口。如今,這裡已成為藏漢民眾和佛教信徒虔誠膜拜的聖地(引自《中國洮河硯》,編著:沉石;主編:盧鎖忠、馬萬榮;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千萬年以來,岷山巍巍,洮河湯湯,山水相依,千迴百轉;漢藏雜居,華蕃交融,物產豐饒,商旅絡繹,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一個獨特的文化板塊,這就是洮岷文化!而洮硯,則是這塊文化園圃中盛開的一朵奇葩!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白楊河邊 小路漫漫

兒時的盧鎖忠,經常隨母親去九外爺家。當他看見九外爺、堂舅把石頭做成各種形狀,並刻上許多好看的花草、走獸時,內心充滿了好奇、激動和崇拜。堂舅告訴他:這就是“硯瓦”,石料來自喇嘛崖和青龍山的硯瓦石嘴!從那時起,盧鎖忠就註定要與洮硯相伴一生了。

由於家庭困難,14歲的盧鎖忠,小學還沒有畢業就輟學回家了。

他們家和叔叔家共同承包了公社牧場的68頭犛牛,每天,他趕著犛牛,在卓尼、岷縣和漳縣交界的白石崖、淌水溝、盤嶺山一帶放牧,這一放就是7年。

15歲那年的夏天,盧鎖忠轉場來到白楊河一帶,這裡草山更加豐茂。從這個時候,他就開始觀察牛羊的行為、研究牛羊的習性。因為,一年的放牧生活,讓他逐漸認識到,牲畜不只是吃飽了就能活下去,要養好它們,就必須很好地瞭解它們、認識它們、研究它們!放牛娃要學會與牛羊溝通、對話。有一次,他放養的犛牛接二連三地死去,為了向公社提供犛牛的死亡憑證,他不得不接連解剖屍體,並把剝下來的牛皮交給公社。在解剖犛牛屍體的過程中,他發現犛牛死亡的原因是因為胃硬化,這是因為牛胃裡淤積了過多的乾草和鹽鹼土,無法消化造成的,更為直接的原因是水源短缺,喝水時因搶不到水而喝得太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盧鎖忠就在泉水流經的地方圍了很多梯田狀的蓄水池,保證了每頭牛都能喝到水,也就避免了牛的死亡。

直到現在,盧鎖忠一旦說起放牧時總結的經驗,總是滔滔不絕:不論是牛羊的疾病,還是孕產;也不管是牛羊的保健,還是習性,幾乎沒有他不知道的。他熟悉每頭牛的習性,比如,犛牛的毛色看起來青灰、黑白混雜相間,五彩斑斕,貌似兇狠,但其實非常善良馴順,雖然長毛拖地,但行走利索;而黃牛毛色單一,看起來比較漂亮,但卻比較懶惰,行走緩慢,有的還比較奸猾;它們雜交後的犏牛,則各有各的脾性;犛牛性喜涼爽,海拔兩三千米的高山草甸地帶,是它們最佳的生活環境;一旦天氣炎熱,它們會不吃不喝,甚至還會失去生育能力!它們的馱載能力令人驚歎:負重幾百斤,還能在崎嶇的山路上如履平地!怪不得犛牛被稱為“高原之舟”!……聽他講述犛牛的故事,就好像聽他在講述多年的朋友似的。而且,他還有一絕,能夠根據犛牛行走的形態,估計到它是否懷孕,懷多長時間了,甚至是公是母!你會感到,他根本不是一個放牛娃,而是一個動物專家,一個經驗豐富的獸醫。這恰恰說明了他的細心、善於觀察和勤于思考!

長期養成的勤於鑽研,耐心細緻的精神,為他以後攀登洮硯雕刻高峰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多年後,甘肅著名歌詞作者於平先生,瞭解到盧鎖忠的這段經歷後,以之為素材,創作了一首歌《白楊河邊的小路》,由北京武警軍樂團作曲家孟美璋譜寫成曲。

盧鎖忠說,每當聽到這首歌曲,他就淚流不已:

甘南卓尼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像一本史書。

小路上記載我的童年,還有酸甜苦辣的淚珠。

霞光裡放牛,格桑花為我起舞。

雨霧天牧歸,百靈鳥為我領路。

小路練就鐵腳板,小路銘記我的苦。

洮硯之鄉有一條小路,坎坎坷坷鋪滿了幸福。

小路上放飛我的夢想,還有走出大山的渴慕。

冬去春又來,送走了七個寒暑。

花季壯少年,長成了參天大樹。

小路最懂我的心,小路送我上大路。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拜師學藝 惜石如命

1984年,這已經是盧鎖忠放牧的第三個年頭。他把牧場從白楊河轉到青龍山一帶。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堂舅曾告訴他,硯瓦石來自喇嘛崖和青龍山硯瓦石嘴。於是,他找到硯瓦石嘴,採到5塊碗口大的石料,用背篼裝了,往家走去。一路之上,石頭越背越重,他瘦弱的身體實在難以支撐,只好忍痛割愛,邊走邊扔。等到家後,只剩下兩塊石料。他找到一個善畫窗花的阿姨,請她在石頭上畫了梅花。又趁父親不在家,把家裡廢舊的馬掌改造成兩個長短不齊的刻刀。就這樣,他瞞著父親,白天照常放牛,晚上偷偷地點著煤油燈,挑燈夜戰,經過了不知多少個夜晚,梅花硯終於刻好了,他拿到市場上,還賣了30元錢,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盧鎖忠十分激動,也很興奮,但最多的是忐忑。因為,在此之前,父親是堅決反對他學習刻硯的!他曾經給盧鎖忠算過一筆賬:你把牛放好,一年下來可以分到5頭牛犢,價值一千多元呢!能買600斤包穀!你學刻硯,什麼時候能賣錢還不知道!

這次,他“小試牛刀”,沒想到就獲得了經濟上的回報,但一向反對的父親又會做何反應?

讓他沒想到的是,從此以後,父親便不再阻攔他,只是心疼地說:“雕石頭比種莊稼苦多了,莊稼地是軟的,石頭是硬的啊!”聰明的盧鎖忠領會了其中的意思,他開始頻繁地往九外爺家跑,不辭辛苦,每天奔走在放牛與學習刻硯的路上。喬邦固看著小外孫整天既要放牛,又要學硯,心疼了,也感動了。於是,答應他停止放牧,前來跟他學習雕刻洮硯。

1985年,17歲的盧鎖忠帶著半卷牛毛氈,前往古路坪村,正式跟隨九外爺和堂舅,走上了洮硯雕刻的學習之路。堂舅喬國榮用刀如筆,力可穿石,盧鎖忠從他那裡繼承了刀法。九外爺喬邦固藏書多,看書也多。無論文人高士、才子佳人,還是文臣武將,他都能講出背後的故事,並將之移入硯中——這也是九外爺讓盧鎖忠最為佩服的地方!儘管有時他還不求甚解,但依然心嚮往之。現在回想起來,他總會說,是九外爺幫他打開了一扇透過洮硯尋求傳統文化的窗戶!在此期間,盧鎖忠還反覆勾摹,把九外爺所藏的一套《芥子園畫譜》全部“裝進了”腦袋之中,為他日後的洮硯創作打下了很好的繪畫基礎。

三年時光,一晃而過。20歲的盧鎖忠從九外爺和堂舅那裡出師了。

臨走前,兩位師父都鄭重地告訴他:“每方硯石都是一條命!”起初他還不明白這句話的分量,後來,盧鎖忠曾親眼看見在喇嘛崖第三個採石洞裡,一位名叫加布的採石工被活活砸死;另一個給他賣過石頭的老人,因被墜石砸傷內臟而早早離世;還有一位二十出頭的採石女子,揹著硯石從懸崖上墜落而亡……眼前的一幕幕慘劇,讓盧鎖忠腦海中不斷迴響起九外爺、堂舅的那句話。他深深地體會到每一塊硯石的來之不易,所以,他惜石如命,從不輕易浪費,哪怕是一丁點。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二次拜師 幾度虔誠

1991年,香港一家企業在蘭州開辦了洮硯公司,以每斤1元的高價大量收購喇嘛崖宋坑和水泉灣明坑的“窩子石”(當時市場價是一斤7角錢),聘請劉愛軍擔任公司的總設計師,負責設計和繪圖,並在全省範圍內招聘大學生做學徒。剛剛二十三歲,結婚不久的盧鎖忠也應聘前往,為大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刀法傳授。

在此期間,他在家鄉安裝了第一臺榨油機,代替了祖祖輩輩使用了千百年的水磨坊……

1995年,27歲的盧鎖忠到洮硯鄉去趕集,回來的路上順便參觀了硯雕大師李茂棣的洮硯工廠。當他看到別人刻硯時,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學硯經歷,覺得還是做硯更適合自己,雖然掙不了大錢,但卻能給他帶來快樂。於是,盧鎖忠又開始重操舊業,辦廠授徒。幾個月後,朋友張克俊叫他去九州洮硯廠。此時,已經收了十幾個徒弟的盧鎖忠並不想去,但當他聽說劉愛軍老師、李國琴老師和張會朝老師這幾位響噹噹的洮硯雕刻大師都將在九州洮硯廠工作時,他動搖了。因為,這三位老師各有所長,業內評價很高,若能與他們朝夕相處,則不愁技藝不進。於是,他遣散學徒,辭別家人,前往九州去了。

這已經是他和劉愛軍第二次長時間相處了,但他們並沒有深入交流過。在盧鎖忠看來,劉愛軍的作品並沒有什麼高妙之處,難能與時下流行的鏤空龍硯相提並論。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徹底顛覆了他的看法。

有一天,劉愛軍在蘭州金港城買了新房,邀請同事幫他搬家,盧鎖忠這才得以目睹劉愛軍的精品。他說,劉老師家中的許多作品簡潔大氣,立意高遠,韻味無窮,讓他大開眼界。這次搬家,不僅讓盧鎖忠重新認知了劉愛軍,更讓他明白了硯雕藝術並非雕幾個龍鳳和松竹那麼簡單。從那一刻起,他就暗下決心,這輩子無論如何也要當一回劉愛軍的學生,哪怕學成後掙不了錢也要學!

盧鎖忠辭職回家了,他懷著忐忑的心情給劉愛軍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他拜師學藝的熱望。

劉愛軍的回信只有寥寥數語:“只要你盧鎖忠來,我就敞開大門!”

收到回信,盧鎖忠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揣著洮硯藝術的夢想,直奔劉愛軍的藝術研究所。那是1998年,兒子已經4歲,女兒剛剛一歲。在劉愛軍那裡,他學會了思考,開始真正地表達自己,硯石從此被解放、被尊重,被一次次賦予生命!這也讓他對九外爺、堂舅的那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不買牛羊 反購頑石

跟劉愛軍學習期間,盧鎖忠和師弟李想令就住在一間小廠房裡,每月只有150元的生活補助,每天八小時上課時間,每週四下午是素描和工筆課,週日休息。當時有很多學徒因工資少而中途離開了,盧鎖忠也曾默默地埋怨劉老師的“摳門”。但現在想想多虧了那樣,因為,他因幾乎無休止的工作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因無休止的工作而遠離了外界的煩擾。

有一次,盧鎖忠從一位採石的老鄉口中得知,老坑石的坑洞裡出現了黃沙淤泥,估計沒有石頭可開採了。這一消息深深地刺痛了盧鎖忠,因為,他非常清楚,對於一名刻硯人,沒有好石料意味著什麼。就算砸鍋賣鐵,他也要貯存一些上好的石料。自那以後,他逢人就打聽誰家還有老坑石。當他聽說丁尕村老採石工雲都九家還有老坑石時,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馬不停蹄地前往查看。石頭雖然塊頭不大,但非常漂亮。盧鎖忠又一次走進了信用社,貸了款,把雲都九家的老坑石全部買了下來。父親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罵他有錢不買牛羊,反而儲存頑石。但憑他怎樣解釋,都不能得到老人家的寬恕,為此,父子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2006年,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眼看喇嘛崖要被淹沒了,盧鎖忠又一次陷入對硯石資源的焦慮當中。於是,他和納兒村的老採石工都知商量,能否在喇嘛崖探尋新的礦洞。都知說,他在喇嘛崖中部發現了好石層,但是懸崖峭壁沒法開採,就算採了也無法運輸。只要有石頭,其他問題難不倒愛動腦筋的盧鎖忠。最後,他約同王玉明等三人,一起聯合貸款,利用滑輪與纜車原理,向河對岸運輸石料的辦法,成功開採了大批硯石,為同行們探索了新的礦點。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很多老坑石都是他們當時開採的,大家管它叫“新老坑石”。一年來,他不僅收穫了硯材,還收穫了很多獎項。當年4月,洮硯作品《幸福》、《豐收》和《琴高乘鯉》榮獲“第四屆中國文房四寶名師名硯精品大賽”金獎。9月,《琵琶行》、《夸父逐日》和《劉伶醉酒》分別榮獲“甘肅省第九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一、二、三等獎;《犀牛望月》榮獲 “甘肅省第九屆工藝美術百花獎製作技藝”二等獎。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巨龍迎奧 日月爭輝

2001年,盧鎖忠在劉愛軍那裡三年期滿,該出師了。但他並沒有離開劉老師,而是申請再延長一年,並且把妻子和兒女也接到蘭州。兒子剛好到了入學的年齡,盧鎖忠就在蘭州找到一家學校,送兒子入學。家人的團聚,免去了牽掛之苦,但也讓他不得不更加賣命地工作。

這一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聽到消息後的盧鎖忠,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沉浸在申奧成功的喜悅當中。不過作為洮硯人,他還有一個特殊的想法。那就是他想以北京奧運會為主題,創作一方巨型洮硯,表達自己的心情。從此,他一邊工作,一邊尋找適合製作的巨型硯材,一邊構思草圖。

2002年,34歲的盧鎖忠學成出師,辭別了劉愛軍,帶著妻子兒女來到臨洮。他要在這裡開始新的生活。

2005年4月的一天,結拉村採石的張平海打電話給盧鎖忠,說他在喇嘛崖下面的洮河裡發現了一塊巨型硯石。由於盧鎖忠把自己創作巨型奧運硯的想法告訴了所有的採石工,所以,他們一旦採到巨石,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他。盧鎖忠趕忙乘坐班車前往,並買下了這塊硯石。4月2日,他們動用了大量的裝卸工具,將這塊巨大的硯石運抵臨洮。從此,開始了奧運禮品硯的設計與製作之路。

這年5月30日,由他主創設計,盧宏笑、薛忠明、張神童、盧高駿四人協同,歷時3年零2個月的“巨龍迎奧”硯雕刻完成,此硯總重3噸多,長2.34米,寬1.64米,厚0.39米,硯蓋直徑0.94米,硯池直徑為0.84米。硯體酷似中國地圖,硯蓋上端刻“喜迎奧運”四字,莊重肅穆。硯身通過運動員造型、祥雲火炬、奧運會會旗、中國國旗、奧運會會徽、和平鴿、鳥巢、牡丹等圖案,或巧妙組成文字,或寄託美好的祝願,或象徵吉祥的寓意。周圍巨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昂首青天,騰雲駕霧,與硯體匹配渾然一體,使整個巨硯顯得更為奇巧完美、絢麗壯觀。“巨龍迎奧”硯榮獲甘肅省第十屆工藝美術百花獎產品創新設計二等獎,了卻了他向奧運獻禮的心願。

9月,盧鎖忠的洮硯作品《夜讀》榮獲“甘肅省第八屆工藝美術百花獎製作技藝”二等獎;《樂者長壽》榮獲“甘肅省第八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三等獎。這都給了他莫大的鼓舞。

11月,盧鎖忠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世界手工藝大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會上,他的洮硯作品《滿江紅》、《琵琶行》、《日月爭輝》《夸父逐日》等榮獲大獎。中間休憩之時,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還親切地接見了盧鎖忠。當盧鎖忠一個接一個參觀博物館時,他想到,洮硯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博物館,於是就萌生了建設博物館的念頭。回來以後,就去找相關部門領導商談,最終無果。後來,他橫下心來,決定自己修建。經朋友推薦,在臨洮縣城南郊的五愛村買到了一塊地皮。每天晚上,他都要查閱資料,開始著手設計自己的洮硯藝術館。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厚德載物 哲學薰陶

從2008年開始一直到2016年10月份,盧鎖忠的藝術館因為資金原因斷斷續續修建了8年。建成後的博物館共三層,總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外觀和館內設計古香古色,又不乏現代感,這是盧鎖忠自己設計的又一件“大作品”。館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硯,有古有今,當然,最多的還是他自己的作品。

盧鎖忠的洮硯作品,體現出一種樸素、大氣的特點,也有著較高的格調,沒有甜俗之氣。看到他的作品,人們不得不承認,他是洮硯界善於思考,敢於打破陳規,勇於探索的雕刻家。若仔細分析他的作品,則可分四類:第一類是傳統硯,這一類作品與其他人沒什麼區別,無論從圖案、式樣,還是雕工,都與世俗審美相吻合,也可以說是他賴以生存的一類作品;第二類是大型系列作品硯,比如他以56六個民族為題材創作的《五十六民族》硯,一硯一民族,除了硯麵人物造型準確,動態生動自然外,還將每個民族的中英文簡介與族徽一併刻於其上。欣賞這批硯,就等於博覽了一幅幅民族的畫卷;綜覽刻在石頭上的民族史,心中不免被震動;第三類是仿生硯。盧鎖忠是一位善於動腦筋的人,人們對仿生硯並不陌生,但在盧鎖中的手中,他會從材料到技法全盤改進,所做仿生物讓你感覺不到石頭的存在,只見他所表現的對象,並且是活生生的對象,這是很了不起的;第四類是創意硯,這是他作品中最為精華的部分,也是他藝術追求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比如,他做的《慧眼識乾坤》硯,乍一看似乎不太起眼,但仔細品讀,就會為他獨具的匠心所打動。再如他的《新裝》系列硯,取材古裝,造型簡樸,線刻與淺雕結合,很好地傳遞了古代服飾的神韻。還有很多“雙扇門式”的作品,即硯蓋往往是兩扇,像門一樣可以開合,這樣的設計,往往會拓展硯的設計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典型代表就是他用水泉灣鸚哥綠石創作的《貓頭鷹》硯。

總之,盧鎖忠是一個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的洮硯雕刻家。從他的硯作中,就能感受到他對格調的追求、對刀法的體會、對取捨的關注、對虛實的把握、對創意的理解,以及對硯文化的思索……

2010年上半年,經過甘肅省文化廳的選拔,盧鎖忠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甘肅活動周洮硯非遺傳習展演,他為世博會精心準備了100方洮硯。展出期間,成龍作為甘肅省館的大使和與會的傳承人握手交談!盧鎖忠沒想到,一家報紙用他們的合影照片為他留下了那個美好的瞬間。在那一刻,他感到洮硯終於走出了甘肅,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他也因此被譽為“推動洮硯發展進入高檔次的特殊人才”“洮硯發展史上的優秀人才”。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2010年4月,中華傳統工藝師推廣管理辦公室、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授予他“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稱號。2010年8月,洮硯作品《佛心祥雲》榮獲“甘肅省第十一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一等獎。

2011年2月,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授予他“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1年5月,他和馬萬榮主編的《中國洮河硯》一書,由甘肅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年11月,洮硯作品《新裝》、《達摩》分別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 工藝美術銀獎、優秀獎;《水調歌頭》榮獲“甘肅省第十二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一等獎。2013年8月,甘肅省職稱改革工作辦公室授予他“農牧民中級技師”稱號。

有人說,盧鎖忠在喬國榮那裡得到了傳統刀法,在喬邦固那裡學會了文化表達,在李茂棣那裡明白了厚德載物,在劉愛軍那裡受到了哲學薰陶。在這些大匠手中,他就像一塊硯石一樣,被精細打磨了整整18年——這是對盧鎖忠師承關係、知識結構及其修養組成的準確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洮硯以其優良的品質、特徵、色澤、地位,以及收藏價值,千百年來,閃耀在文苑硯林。而從唐、宋時代起,就有文人墨客對洮硯進行了熱情讚美。他們的詩詞歌賦,或記載,或讚頌,為人們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但是,以科技手段,對洮硯石料的物理成分進行科學分析的,卻是日本學者。

1999年12月24日,日中旅遊學會會長山本濤石、事務局長山本粋園一行5人,在劉愛軍、盧鎖忠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卓尼縣喇嘛崖一帶,對宋代、明代的採石坑洞進行了實地考察。

考察組做出的結論是:洮硯石的分子結構為針尖狀,這樣的結構,在與墨相研磨時,能夠使石的成分和墨的成分互相融合在一起,兩者相得益彰,不僅保存的時間長,而且經久不褪色。因此,在中國三大石質名硯中,洮硯確實屬於上品!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父子師友 砥礪前行

說起兒子盧廣成,盧鎖忠有一股難以掩飾的欣慰和自豪。因為,他從兒子身上,看到了洮硯這門傳統工藝,後繼有人,而且,前景十分光明!

盧廣成最初跟隨著父親盧鎖忠,先是在蘭州市七里河區土門墩小學上了一年級,接著又隨著父親遷居到臨洮,在養正小學上完小學,後來一直在臨洮一中修完了初中、高中學業。

十多年來,盧廣成的學習生活,就是在父親的千錘百鑿聲中度過的。

也許是天賦的緣故,盧廣成從小學起就對畫畫很感興趣。盧鎖忠覺察到兒子的這個愛好,心中暗暗高興,時代不同了,他可不能再像當年的父親一樣,對他刻硯的愛好百般阻攔。初二時,盧廣成就能為他的學長、準備高考的藝術生作繪畫指導了!上高中時,美術老師楊志、王瑞峰,就對盧廣成畫畫的才藝大為肯定,說他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悟性很高!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喬大林是盧鎖忠的表弟。有一次,他看到盧廣成的美術作業素描、水彩畫和水粉畫後非常欣慰,鼓勵說,這孩子很有靈性,在美術方面發展很有前途!

高二時,盧廣成參加了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師開辦的一個培訓班,學習了造型藝術中的雕塑;高三時,他花費了八個月時間,在北京一家畫室裡學習繪畫,準備報考中央美院等各大美術院校。

2014年高考,盧廣成以造型專業全國62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動畫專業);2018年,即將大學畢業的他又準備報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

2018年春,盧鎖忠獲得了一塊“7”字形的洮硯石,厚度達八、九釐米。

面對這塊造型奇特的硯石,盧鎖忠在思索著,如何儘量保持這塊硯石的原狀,又能體現出一種獨特的設計思想呢?

經過晝思夜想,盧鎖忠終於確定了這方硯臺的主題,那就是“深藏不露”!他要把硯石一剖為二,兩翼展開,就是衣服的兩襟!合起來,就是一個“7”字!而硯池就被隱蔽在兩片衣襟裡面!在硯池裡,要刻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經典著作的書名;衣服的式樣,是最能代表中國服裝文化特色的唐裝!

他的構思,就是想通過唐裝這個式樣,表現中國文化人含蓄蘊藉、深藏不露的君子之風,從而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雍容大度!

這個設計思想,也得到了兒子盧廣成的贊同,但父子倆卻在衣服的式樣方面發生了爭執:

盧廣成認為,衣服按照他的設計,看起來比較單薄。“深藏不露”這個主題,說明這個人外表上看起來破爛、普通,但內在很豐富、很光鮮,應該把畫面的構成豐富一下,不要照搬真實衣服的樣式,線條不要那麼順直,不然感覺不到生活的氣息。而且,如果太過於整齊平滑,最終雕出來的效果,在整體上會感覺到匠氣要濃一些。要提煉出能夠表現主題的元素,必須做到點到為止!一件藝術精品,最後的成品,無非就是兩個極端,要麼沒什麼可以再減少的了,要麼沒地方讓你添加了。

而盧鎖忠卻認為,哪有一個文化人,穿得邋里邋遢的?這會糟踏了中國傳統文化人著裝整潔、儒雅華貴的美好形象!

……

父子倆就這樣通過微信交流,併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而且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盧鎖忠說,既然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暫時擱置一下吧!不過,他要把刻制這塊硯石的過程,全部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

因此,《深藏不露》這塊洮硯,目前還只是一件半成品!

其實,人們從這對父子對於洮硯雕刻的不同理解上,看到了一種希望:

那就是,傳統的洮硯雕刻技藝,必將通過現代文明的洗禮,被賦予新的時代元素,在新的時代,放射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華!

王长华:天育灵石 我赋其神——砚雕大师卢锁忠的艺术之路

附註:本文部分參考和引用了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史志平教授《洮硯傳人評傳之一——盧鎖忠》和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後永強《硯匠盧鎖忠》兩文,特此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