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兄與人心|萬周春秋

萬周按

人心微妙,It’s not about the money。

“假如你明天過生日,你希望你老公從錢包裡給你掏1000塊錢,還是送你價值999元的鮮花和蛋糕?”

“廢話,當然是鮮花和蛋糕。”

“為什麼?”

“儀式感無可取代。”

孔方兄与人心|万周春秋

筆者和同事的一次尬聊到此結束,不過她的這個回答卻讓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問題:對於那些我們真正尊敬、喜愛的人,我們為什麼會送他(她)各種各樣的禮物(而不是送等價或者更高數量的貨幣)?

誠然,那位同事說的“儀式感”是一種解釋,但這個解釋並不能讓人徹底信服,要論儀式感,你老公在大街上往天空撒錢,或者用無人機從陽臺送來一沓錢,是不是更有儀式感?但智商情商正常的人一般不會這麼做。

對“送禮問題”最常見的解釋是“非現金投入”因素,比如時間——再有錢的人,給你搞件禮物,總是需要時間投入的,哪怕他在網上買,也要挑選、下單、付款、收快遞、拆包裝,哪怕他全由秘書代為準備,那也總得給秘書打個電話說清楚吧,這些行動花的時間,都好過花三秒鐘從錢包裡給你掏1000塊錢;比時間更微妙的一個因素是“在乎”,有些事情我們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做,但做和不做就像計算機裡的0和1一樣黑白分明,筆者認識的一位領導,每到年底都要給自己通訊錄上的客戶手寫賀卡,他資歷深厚交遊廣泛,所以每次要寫幾百個祝福語和人名,他還堅持不用秘書代勞,雖然單個賀卡只花十幾秒鐘,但架不住量多,他坦言,自己每次一直寫到手抽筋為止。

筆者看過他寫的賀卡,書法非常不錯,字體瘦硬爽快,如陡峭的石林。設想一下,收到這個賀卡的人,八成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在一堆冷冰冰的打印體中,看到熟悉的手寫一筆一劃,想必是格外有人情味兒(personal touch)的吧。

“非現金投入”比較容易理解,“效用論”的解釋就抽象一些。什麼叫“效用論”呢?一般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都是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自己的花銷——比如你年薪百萬,極有可能買輛奔馳寶馬開,奔馳寶馬除了代步功能,還有炫耀性消費的功能;如果你年薪二三十萬,買輛大眾豐田開也不錯,此時車輛就是單純的代步工具。上述定式反過來也成立:買輛大眾豐田對於年薪二三十萬的人來說是比較“合適”的消費,奔馳寶馬對於年薪百萬的人來說也是比較“合適”的消費。

接著假想一下:如果年薪二三十萬的人意外擁有了一輛奔馳寶馬(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會發生什麼情況?此時,這輛汽車對他的效用會迅速膨脹,他的主觀感受要大大好於那些開奔馳寶馬的年薪百萬人士,甚至會有自己財務能力提升的錯覺。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一些收入並不很高的人會選購高端豪車,而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喜歡開一輛老舊的福特皮卡,而3G資本的創始人雷曼會自己開一輛舊帕薩特上街加油——豪車對他們的邊際效用已經微乎其微。

回到開頭的“送錢還是送花”案例,如果老公送你1000塊,你並不稀罕(這話不絕對,數額大到了一定程度還是有效果的),畢竟此時你錢包(含微信錢包)裡也有1000塊,甚至更多,就憑這點錢?老孃不稀罕。送鮮花和蛋糕在效用上則不同:常人有錢也不會天天買500塊的蛋糕和500塊的鮮花,平時你拿到1000塊,也不會想著去買500塊的鮮花。在這個特定情境下,你內心的那個“經濟人”從效用反推,相當於經歷了一次財務能力錯覺。

第三種解釋是“錨定效應”。我們不妨假設一下,今年老公送你99朵玫瑰,明年還送你99朵玫瑰,後年還送你99朵玫瑰,都從同一家花店買,連包裝用的紙都一模一樣,面對這樣的安排,你當然也很高興,但未必是最令你高興的一種安排。叔本華老先生有言在先:“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99朵玫瑰的送法一旦被內心錨定為“正常”,那麼要想得到真正的浪漫和驚喜,就得不斷突破這個“正常”的定義(比如送個小貓小狗,如果她不討厭小動物的話)。表面上看,男人比女人更花心,但在內心底部,女人比男人更渴望偶爾來一下子虛無縹緲的小浪漫。人不僅為眼前的麵包活著,更為未來的希望和變化活著,正如大家在股市上都追捧高增長潛力的股票,而不是當下利潤最高但增長乏力的股票,人心微妙,It’s not about the money,。

關於孔方兄與人心的關係,出現了“非現金投入”、“效用論”和“錨定效應”三種解釋,你支持哪種?你還有什麼解釋?

孔方兄与人心|万周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