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兄与人心|万周春秋

万周按

人心微妙,It’s not about the money。

“假如你明天过生日,你希望你老公从钱包里给你掏1000块钱,还是送你价值999元的鲜花和蛋糕?”

“废话,当然是鲜花和蛋糕。”

“为什么?”

“仪式感无可取代。”

孔方兄与人心|万周春秋

笔者和同事的一次尬聊到此结束,不过她的这个回答却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问题:对于那些我们真正尊敬、喜爱的人,我们为什么会送他(她)各种各样的礼物(而不是送等价或者更高数量的货币)?

诚然,那位同事说的“仪式感”是一种解释,但这个解释并不能让人彻底信服,要论仪式感,你老公在大街上往天空撒钱,或者用无人机从阳台送来一沓钱,是不是更有仪式感?但智商情商正常的人一般不会这么做。

对“送礼问题”最常见的解释是“非现金投入”因素,比如时间——再有钱的人,给你搞件礼物,总是需要时间投入的,哪怕他在网上买,也要挑选、下单、付款、收快递、拆包装,哪怕他全由秘书代为准备,那也总得给秘书打个电话说清楚吧,这些行动花的时间,都好过花三秒钟从钱包里给你掏1000块钱;比时间更微妙的一个因素是“在乎”,有些事情我们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做,但做和不做就像计算机里的0和1一样黑白分明,笔者认识的一位领导,每到年底都要给自己通讯录上的客户手写贺卡,他资历深厚交游广泛,所以每次要写几百个祝福语和人名,他还坚持不用秘书代劳,虽然单个贺卡只花十几秒钟,但架不住量多,他坦言,自己每次一直写到手抽筋为止。

笔者看过他写的贺卡,书法非常不错,字体瘦硬爽快,如陡峭的石林。设想一下,收到这个贺卡的人,八成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在一堆冷冰冰的打印体中,看到熟悉的手写一笔一划,想必是格外有人情味儿(personal touch)的吧。

“非现金投入”比较容易理解,“效用论”的解释就抽象一些。什么叫“效用论”呢?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自己的花销——比如你年薪百万,极有可能买辆奔驰宝马开,奔驰宝马除了代步功能,还有炫耀性消费的功能;如果你年薪二三十万,买辆大众丰田开也不错,此时车辆就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上述定式反过来也成立:买辆大众丰田对于年薪二三十万的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消费,奔驰宝马对于年薪百万的人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消费。

接着假想一下:如果年薪二三十万的人意外拥有了一辆奔驰宝马(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这辆汽车对他的效用会迅速膨胀,他的主观感受要大大好于那些开奔驰宝马的年薪百万人士,甚至会有自己财务能力提升的错觉。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些收入并不很高的人会选购高端豪车,而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喜欢开一辆老旧的福特皮卡,而3G资本的创始人雷曼会自己开一辆旧帕萨特上街加油——豪车对他们的边际效用已经微乎其微。

回到开头的“送钱还是送花”案例,如果老公送你1000块,你并不稀罕(这话不绝对,数额大到了一定程度还是有效果的),毕竟此时你钱包(含微信钱包)里也有1000块,甚至更多,就凭这点钱?老娘不稀罕。送鲜花和蛋糕在效用上则不同:常人有钱也不会天天买500块的蛋糕和500块的鲜花,平时你拿到1000块,也不会想着去买500块的鲜花。在这个特定情境下,你内心的那个“经济人”从效用反推,相当于经历了一次财务能力错觉。

第三种解释是“锚定效应”。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今年老公送你99朵玫瑰,明年还送你99朵玫瑰,后年还送你99朵玫瑰,都从同一家花店买,连包装用的纸都一模一样,面对这样的安排,你当然也很高兴,但未必是最令你高兴的一种安排。叔本华老先生有言在先:“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99朵玫瑰的送法一旦被内心锚定为“正常”,那么要想得到真正的浪漫和惊喜,就得不断突破这个“正常”的定义(比如送个小猫小狗,如果她不讨厌小动物的话)。表面上看,男人比女人更花心,但在内心底部,女人比男人更渴望偶尔来一下子虚无缥缈的小浪漫。人不仅为眼前的面包活着,更为未来的希望和变化活着,正如大家在股市上都追捧高增长潜力的股票,而不是当下利润最高但增长乏力的股票,人心微妙,It’s not about the money,。

关于孔方兄与人心的关系,出现了“非现金投入”、“效用论”和“锚定效应”三种解释,你支持哪种?你还有什么解释?

孔方兄与人心|万周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