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莖部乾枯,呈黃褐色,具體什麼原因?

花生莖基部乾枯,到底怎麼回事呢?

花生正處於開花期,心葉發黃,莖基部呈褐色,第一對側枝著生處也呈褐色,根系少,切開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

初步診斷,圖中的花生應是得了莖腐病,其中第三張圖中的症狀較為典型,花生莖基部已呈褐色乾枯狀。近期出現連續陰雨天氣,田間溼度過大,甚至局部地段的植株因積水受漬,導致花生莖腐病發生加重,根系吸收及傳輸功能均受到影響,引起幼苗心葉黃化。該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顯症,6月下旬出現第一個發病高峰,主要危害花生莖部,造成植株中上部莖葉枯死。

據瞭解,花生莖腐病發生適宜溫度為23~25℃,主要靠田間雨水徑流傳播,其次是大風傳播。苗期雨水多、溼度大,大雨後驟晴發病重。花生生長期遇雨應及時排水降漬,確保雨止田幹,田幹後淺中耕鬆土,增加土壤通透性。適當施肥,可施稀糞水或每畝用尿素3~5公斤,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該病發生後很難防治,播種期用藥拌種可以減輕發病。播前剔除變色、黴爛的種子並曬種,用適樂時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毫升加水0.1公斤均勻拌種5~8公斤,晾乾後播種;或者用50%多菌靈100毫升加水拌種20公斤。花生齊苗後加強檢查,發現病株後立即用藥防治。花生開花前和盛花下針期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或30%噁黴靈水劑800~10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百菌清懸浮劑1000倍液等藥噴淋莖基部,連噴2次,能有效控制開花下針期發病。

對已發病的花生植株,應及時拔除並帶出田外銷燬。發病初期可每畝用40%多·酮可溼性粉劑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120克,加“惠滿豐”100克或其他多元微肥,加水60~75公斤對準植株基部均勻噴霧。每7天一次,連噴2次,可以兼治花生根腐病、立枯病、葉斑病等病害。花生價格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