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村探鎮十一:滕州【柴胡店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柴胡店鎮

(底部留言區可留下您的姓名、村莊、微信號)

柴胡店村

位於滕州南22公里,官橋至三家林公路西側,為鎮政府駐地。

此處原為古薛國屬地,傳為孟嘗君柴草囤積處,時稱柴禾園,後人於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道之側,過往行人、車馬較多,村民多設店房,故取村名為柴胡店。

振興莊

位於柴胡店南1.5公里,官橋至三家林公路西側。

清道光三十七年(1847年),楊氏由沙溝遷此建村,名為楊莊,1982年因重名,改稱振興莊。

後官路口

位於柴胡店南2.5公里。

此處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既已建村,因地處南京至北京,蘭陵至豐沛驛道相交的十字路口,故稱官路口,後經發展,析立三村,統稱三官口,本村居北,稱後官路口。

鍾辛

位於柴胡店西1.5公里,京滬鐵路東側,北鄰官橋鎮於屯。

元末(1333—1368年),辛氏先祖受封千戶侯,於此建村,名辛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鍾氏自坦山遷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為鍾辛。

四李莊

位於柴胡店南4公里,東靠京滬鐵路,西鄰薛河。

此處原係一片湖泊窪地,為西倉孫氏所有,因處西倉西北,名西北湖,群眾俗稱咬蛋湖;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李、莊、孟、趙、劉五姓六戶遷來定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李氏由十里鋪遷入,與以上五姓共建成村,議村名為李莊,1982年因重名,依全村由溝窪自然劃分之四片,改稱四李莊。

南平

位於柴胡店南3.5公里,京滬鐵路東側,南於薛城區後井亭為鄰。

1966年,巖馬水庫建成蓄水,淹沒部分耕地,馮卯鄉獨古城居民遷此稍東建村,名新村;1982年改為南平,1984年用井亭煤礦擴建,再度南遷至此,仍用原名。

沙崗

位於柴胡店南2公里,京滬鐵路東側。

明初(1368—1398年),朱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處沙崗之巔,取名崗頭,1982年因重名,更為沙崗。

官場

位於柴胡店南7公里,西瀕薛河。

此處原為掌大村李氏之場園和糧倉,每逢收穫季節,佃戶在此打場、曬糧,素有官場之稱。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張氏由沛縣遷此定居,繼有曹、秦等姓遷來,共建成村,議名小官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官場。

姬莊

位於柴胡店鎮東北1.5公里,薛河與其故道之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姬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姬莊,沿用至今。

南董村

位於柴胡店東2.5公里,薛河故道西岸。

此處原有村莊,為常氏所建,名常村;元末,河北省皋城董氏,官居鳳陽鎮守,為明軍所擒,明洪武三年(1370年)釋放歸裡,途經於此,見地廣人稀,土地肥沃,乃留常村定居,隨改村名為董村,1982年因重名,更為南董村。

後閻村

位於柴胡店東北1.7公里,東臨薛河故道。

此處原系柴胡店張氏之倉房院。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由柴胡店遷此建村,因居閻村之北,故取村名為後閻村。

邵莊

位於柴胡店東北1.5公里,薛河故道西岸。

清初(1644—1661年),邵氏由郭溝村遷此建村,取名邵莊,沿用至今。

前黃莊

位於柴胡店東南1.5公里,官橋至三家林公路北側。

明初(1368—1398年),黃氏遷此建村,名為黃莊,繼有張氏遷入,仍用原名,後因村北亦建有黃莊村,故改稱前黃莊。

大廟

位於柴胡店北0.5公里,薛河東岸。

本村原址在柴胡店東2公里,後稱王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姬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仍用王村之名,因村東有福勝寺、白衣閣、天齊廟,三廟毗鄰,宏偉壯觀,素有王村大廟之稱,群眾只呼大廟,不稱王村,村名漸演為大廟,1986年因煤炭開採,與張莊同遷於此,兩村合併,統稱大廟。

前閆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閻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閻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村北又建一村,稱後閻村,本村改為前閻村。

後黃莊

位於柴胡店東1.3公里,官橋至三家林公路東側。

明初(1368—1398年),黃氏遷此建村,名黃家莊,清初(1644—1661年),吳姓遷入,仍用原名,後因村南又建一黃莊,本村改稱後黃莊。

劉村

位於柴胡店東北2公里,薛河及其故道之間。

此處原有村落,名王村。明洪武五年(1372年),劉氏由河北武邑縣遷入,改村名為劉家村,今稱劉村。

大石樓

位於柴胡店東南2公里,薛河故道西側。

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石氏自泰安奉符遷此建村,因村旁有殘樓廢墟,故取村名為大石樓。

小石樓

位於柴胡店東南2公里,東鄰薛河故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石氏自大石樓析此建村,名小石樓;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自柴胡店遷入,因藏書較多,一度稱十間樓。

大王樓

位於柴胡店西南3.5公里,坦山之陽。

明初(1368—1398年),王氏自山西太原遷至坦山東南三里許定居,隆慶四年(1570年),因陰雨為患,再遷至此建村,名大王樓。

南葫蘆套

位於柴胡店東5.2公里,胡山和叮噹山之間。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劉姓自劉村遷此建村,以地形南寬北窄,狀似葫蘆,取名葫蘆套,1982年因重名,更為南葫蘆套。

沙莊

位於柴胡店東南3公里,薛河故道東岸,南與薛城區魯橋村接壤。

明初(1368—1398年),沙姓在此建村,名沙莊;嘉靖年間(1522—1566年),劉氏遷入,仍沿用原名。

簸箕掌

位於柴胡店東4公里,千山西北麓。

清初(1644—1661年),郭、趙二氏相繼遷此建村,因居山坡,狀似簸箕,取名簸箕掌,後有管、謝、馬、王、楊、劉等姓遷入,仍沿用原名。

郭溝

位於柴胡店東北6.7公里,母豬山之陽。

明末(1628—1644年),郭、馬兩氏遷此溝旁建村,名郭家溝,繼有王、徐、甘、喬等姓遷入,仍用原名,今稱郭溝。

後大官莊

位於柴胡店東北3.2公里,薛河故道東側。

明初(1368—1398年),曹氏遷來定居,繼有張、王、孫、馬、郭、苗、胡、楊、朱等姓遷入,共議村名大官莊,1949年以溝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北,稱後大官莊。

老君院

位於柴胡店東北7公里,伏山之陽。

明末(1628—1644年),劉、葛二氏遷此定居。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孫、楊、徐、關等姓相繼遷入,聚居成村,因村近古剎老君廟,故取村名為老君院。

南辛

位於柴胡店東北4公里,薛河故道東岸,西北與官橋鎮前官莊為鄰。

此處早有村莊,名南辛。明初(1368—1398年),謝、任、關等姓相繼遷此定居,仍名南辛。

前大官莊

位於柴胡店東北3.6公里,薛河故道東側。

明初(1368—1398年),曹氏遷來定居,繼有張、王、孫、馬、郭、苗、胡、楊、朱等姓遷入,共議村名大官莊,1949年以溝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南,稱前大官莊。

南胡樓

位於柴胡店東3公里,西鄰薛河故道。

明初(1308—1398年),到時胡守亮在此建廟蓋樓,置地400畝,收道徒十餘人,取廟名“胡樓廟”;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張氏以微山縣西方遷此定居,以廟取村名胡樓,1982年改稱南胡樓。

何莊

位於柴胡店東南3公里,薛河故道東岸。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何氏由魯橋村遷此建村,因姓取名為何莊。

龍山頭

位於柴胡店東北6公里,北臨薛河,東依龍山。

明初(1368—1398年),周、曹、彭、張等姓先後來此定居,因地處龍山之首,故名龍山頭。

黃連山

位於柴胡店東9公里,四面皆山,東與羊莊鎮釣魚臺為鄰。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戚、王、楊、徐等姓相繼來到黃連山北麓聚居成村,村以山名稱黃連山。

高橋

位於柴胡店西3公里,西與張汪鎮洛莊為鄰。

明末(1638—1644年),高姓遷此建村,清初(1644—1661年),閻、李、宋、葉等姓遷入,沿用原名,今稱高橋。

魯莊

位於柴胡店西2.5公里,西鄰小魏河。

唐代(公園618—907年),魯氏遷此建村,名魯莊,後毀於戰火;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趙、沈、鍾三姓遷此,於魯莊故址復建村,沿用原名。

庵後

位於柴胡店西2公里,京滬鐵路西側。

清乾隆年間(1736年),鍾氏由坦山後遷此建村,因村前有尼姑庵,故名庵後。

坦山後

位於柴胡店西2.5公里,京滬鐵路西側。

明嘉靖初年(1522年),鍾氏由江西梅嶺蕉溪村輾轉來此建村,因居坦山之陰,故名坦山後。

位於柴胡店西南3公里,西鄰小魏河。

明初(1368—1398年),馬、吳、耿姓先後遷此成村,初名馬莊,繼改吳莊;明末(1628—1644年),賈氏由河南商丘賈家樓遷入,遂以故里命名賈家樓村,今稱賈樓。

郝王莊

位於柴胡店西南3公里,東鄰薛河。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郝氏遷此建村,名郝莊,后王氏由大王樓遷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為郝王莊。

王官莊

位於柴胡店西南4公里,小魏河東岸,南與張汪鎮謝樓毗鄰。

明末(1628—1644年),方氏遷此定居,繼有小馬莊、石碾子莊村民遷來共同建村,議取村名官莊,1962年改稱西官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王官莊。

楊橋

位於柴胡店西南3.7公里,東鄰小魏河。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楊姓出資於小魏河上修建一橋,取名楊家橋,後楊姓遷至橋西建村,村因橋名,今稱楊橋。

永福莊

位於柴胡店西南3.5公里,薛河西岸。

明初(1368­—1398年),李氏遷此建村,名李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趙氏自濟寧遷此,改村名為趙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永福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