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诊断

在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虽然我们始终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但是,疾病一旦发生,就需要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才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准确的诊断是采取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基础,不能准确诊断出疾病的病因,治疗就无从谈起。而水生动物由于自身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诊疗活动中较其他的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又有差异,一般来说,在养殖基层,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有问诊,看体表,看鳃,剖检这几个步骤。本文主要探讨水生动物疾病诊断过程中问诊的注意事项。


一、问诊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生动物在养殖水体中的群体活动,生活环境情况,养殖管理情况以及发病史及用药情况。

1了解水生动物在养殖水体中群体活动情况

需要了解水生动物在养殖水体中的游动情况和吃料情况,吃料较正常情况下降很多,除了考虑天气变化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应激,也可能是疾病的因素。患病的鱼常常出现在水面离群缓慢独游体色发黑的情况,鱼的缺氧浮头则表明水体中的溶氧匮乏或者呼吸机能障碍,吃料炸群则需要考虑是有寄生虫病,食场区域缺氧和吃料过程中受到惊吓等因素,鱼类在水体中出现冲头,俗称“蛙泳”,除了考虑投料区域溶氧不足之外,还要考虑鱼的肝胆患病的可能;在水里面狂躁不安,狂游,在固体物上摩擦等现象,则可能是有寄生虫病;如果池塘中套养鲢鳙鱼在水中出现尾部倒立,露出水面,俗称“翘尾巴”,则可能是患有中华蚤病。

鱼病的诊断

图1 草鱼“蛙泳”

2水生动物生活环境情况的了解

在水生动物疾病诊断过程中需要了解养殖池塘的基本情况,养殖面积和水深等,为后续的方案中外用药的量提供依据;水源情况,了解水源水中是否存在工厂和其他可能对水体有潜在污染的污染源,水源水中是否养有鱼类,养殖水体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水色,透明度,很多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与水温密切相关,水色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的好坏,透明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量和其他悬浮物质的量,水面有气泡不断上冒,说明底质已经完全恶化。

养殖水体中化学指标的测定主要检测的指标有氨氮,亚硝酸盐,PH,硫化氢等,溶解氧由于带回鱼药店来检测一般不能反映整个池塘的溶氧状态,最好能在池塘中现场测检测。

在水质的检测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没有注意溶氧的测量时间,测的是养殖池塘水体溶氧水平最高时的溶氧,在养殖过程中,其实更需要知道的是养殖水体中溶氧水平最低时的水体溶氧,这样才能避免缺氧浮头事故的发生。

在水体pH值的检测过程中,有的养殖户测的是某一个时间点的水体pH值,忽略了池塘水体的pH值的日变化,pH的日变化是反映养殖水体的缓冲能力及浮游生物组成的一面镜子,对于养殖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测过程中,对于那些像磷酸盐,余氯等指标,一般不会经常测,但不能代表就一定没问题,因此,氨氮,亚硝酸盐,pH,硫化氢等常见指标的检测结果有时候并不能代表整个养殖水体水质的情况。

诊断的过程中还需要留意最近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极端强对流天气可能导致水生动物的应激。

鱼病的诊断

图2 强对流天气

3养殖管理情况

主要了解养殖前池塘底部是否有翻晒,是否清塘,放养的苗种情况,入池前的消毒处理(特别是苗种池),是否注射过疫苗,放养的密度和搭配情况,投饵次数和投饵量是否适宜,饲料的质量(有无发霉变质,或有异味),其他的一些日常管理措施,水质调节,疾病预防,捕捞或者转塘的操作等,拉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容易可能给水生动物体表带来机械损伤继而引发细菌感染。

鱼病的诊断

图3 示霉变饲料

4发病史及用药情况

主要了解养殖池塘发病鱼的死亡情况,通过对每天死亡量及死亡持续时间的统计,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同时了解一下发病死亡的病鱼种类,规格大小,也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因为有些病原微生物对鱼类具有选择性,如果在混养池塘中,出现底层鱼死亡居多的情况,则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底质的因素。通过理清既往病史以及用药情况,为现在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也清楚最近阶段的用药情况,避免在诊疗后给出的处方与之前使用的药物之间的存在相互拮抗甚至是用药事故的情况发生。(未完待续)

鱼病的诊断

图4 示渔药的使用

二,体表症状的观察

在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问诊完毕之后,就要对水生动物进行观察。通常在大多数的时候,水生动物一旦患病,会引起水生动物机体的病原的寄生部位,或者是其他致病因素作用的靶器官的组织发生一些病变,这些病变我们就称为症状。在水生动物观察的过程中,通常是从这些症状入手,进行病因的查找和分析。在养殖基层,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目检,剖检,镜检等手段。

供检的动物必须是患病濒临死亡的个体,或者刚刚死亡的个体。死亡已久的个体,体色已经改变,机体组织结构已发生变化,症状不明显,有些病原体已经脱落,很难去诊断,分析病因,做到正确的诊断,因此不能作为供检的个体。

而在鱼类的病理症状的观察和分析中,为了便于操作,一般是从体表到鳃,最后在进行剖检,基本上遵循由表及里的顺序。

1体表及口腔的病理症状及病理分析

体表和口腔这部分的观察主要是看鱼的体色是否正常,体表的粘液状况,是否有出血,有腐皮,烂嘴,红点,白点,白毛,溃疡,裂头,尾鳍发白,肛门红肿。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等症状。

鱼病的诊断

图1 示黄颡鱼正常体色与异常体色之间的对比

体色变异多见于无鳞鱼(图1),目前一般认为饲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非蛋白氮,油脂氧化,霉菌毒素)以及饲料当中营养素的缺乏(比如维生素C等)是导致无鳞鱼养殖过程中出现体色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鱼类的营养是是诊断过程中无鳞鱼体色异常的病因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鱼病的诊断

图2 示草鱼头部及尾鳍的出血

如果池塘内没有出现其他混养鱼的死亡,且草鱼在2龄以下,没有注射草鱼出血病疫苗的话,首先应该考虑患有草鱼出血病的可能,草鱼出血病有三种类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图2),以及肠炎型。在诊断的过程中,特别要留意草鱼出血病(肠炎型)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

鱼病的诊断

图3:示花鲢头部充血

引起鱼体表的充血(图3),除了细菌性感染,还有可能是拉网,转塘等操作导致鱼类应激引起的,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结合问诊的情况以及后面的剖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鱼病的诊断

图4 示草鱼头部鳃盖的“开天窗”

“开天窗”(图4)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的典型症状,在后面鳃部的病理观察过程中要特别留意。

鱼病的诊断

图5,示眼球浑浊发白

在诊断过程中,引起鱼类眼球发白的原因有细菌感染,营养元素(主要是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寄生虫感染,需要结合鱼的其他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如果罗非鱼的眼球浑浊发白(图5),机体其他部位有细菌感染的症状,则诊断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链球菌,如果是花白鲢,则首先要考虑茎双穴吸虫。

鱼病的诊断

图6 示肝门红肿

鱼类的肛门红肿(图6)一般预示着肠炎,在后面的内脏器官的剖检过程中需要留意。

图7 示鲈鱼体表的溃疡病灶

鱼病的诊断

图8 示鱼头部的“裂口”

在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过程中,“烂身”(图7)主要见于无鳞鱼和鳞片较细的鱼,相对于“裂头”(图8)仅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有出现的报道,疾病发生固然跟动物机体本身的结构有关,相对鱼鳞片比较厚的有鳞鱼而言,它们的机体表皮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裂头和烂身的病灶组织,几乎都可以分离到细菌,但是,引发疾病其他原因往往容易忽视,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机体相关组织的损伤有关,高密度养殖导致的养殖生态环境失衡,养殖水质和底质的恶化也是疾病爆发的重要因素。

鱼病的诊断

图9 示金鲳体表的白点

而对于体表出现白点(图9),或囊胞,粘液增多,加上在前面的问诊当中池塘里面的鱼类有狂躁不安等情况,觉得体表有寄生虫的征兆,就要刮取体表的粘液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对于体表出现的寄生虫,可以通过镜检确诊。一般在鱼的体表常见的的寄生虫有车轮虫(图14),小瓜虫(图10),斜管虫,杯体虫,波豆虫(图11),本尼登虫(图12),线虫(图17),锚头蚤(图116),鱼虱(图18),粘孢子虫等,其中,粘孢子虫一般在体表形成白色的囊胞,锚头蚤一般导致寄生部位出现红肿和炎症。其中,线虫,本尼登虫,锚头蚤,鱼虱等可以肉眼观察得到。

鱼病的诊断

图10 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鱼病的诊断

图11 鱼波豆虫

鱼病的诊断

图12 寄生于海水鱼体表的本尼登虫

鱼病的诊断

图13 累枝虫

鱼病的诊断

图14 车轮虫

鱼病的诊断

图15 斜管虫(a,b,c为腹面观,d为侧面观)

鱼病的诊断

图16 寄生于体表的锚头鳋

鱼病的诊断

图17 寄生于体表的线虫

鱼病的诊断

图18 寄生于体表的鱼虱

对于鱼的口腔,则要留意口腔内是否有大型寄生虫如鱼虱和日本鱼怪。

鱼病的诊断

图19 寄生于石斑鱼口腔中的鱼怪

在体表观察中,还需要注意观察鱼的尾部的形态,是否有白边,烧尾等,如果鱼的尾部边缘发白,则表明鱼患有肝胆疾病。

鱼病的诊断

图20 示太阳鱼尾鳍白边

三,鳃部病理症状的观察和分析。

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鳃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鳃不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场所,同时又是新陈代谢的排泄器官,鱼类的代谢产物氨,主要是以分子氨的形式,透过鳃上皮排除体外。此外,鳃还参与了鱼的机体渗透压的调节。对于部分滤食性鱼类来说,还起到了过滤食物的作用,正是由于鳃本身的结构和自身承担的生理机能,使之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者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感染疾病。

在鱼类的疾病诊断过程中,观察完体表的症状之后,就是用解剖剪剪开鳃盖,对鱼的鳃进行整体的观察,鱼健康的鳃部一般呈鲜红色,离水之后颜色会稍微变暗。当鳃部受病原侵染,或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患病时,鳃部往往会出现发白,有白点,红色的出现点,粘液增多,末端分叉,腐烂缺损等症状,或者肉眼可见的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当我们在鳃部的观察过程中发现鳃上面有白点,出血点或者发现鱼在池塘内的活动异常,出现狂躁不安等情况时,就需要剪取鳃丝鳃丝制作水浸片或组织压片进行镜检,通过镜检,可以做到对鳃霉和寄生虫性鳃病的初步确诊,需要注意的是,寄生虫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致病。

经常发现在鱼类鳃部寄生的寄生虫有以下一些种类,如图1与图2所示,寄生虫的寄生,通常容易导致鱼类鳃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的激发感染,同时,由于大量寄生虫的寄生,夺取宿主的营养,可能导致宿主的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鳃颜色变淡,甚至呈苍白色。一般鳃上面有白点多见于原虫类寄生虫的寄生,而大型的寄生虫肉眼可见。由于寄生虫的刺激,通常容易引起鳃部的粘液增多的现象。

鱼病的诊断

图1 鳃上面常见的一些寄生虫(1)

鱼病的诊断

图2 鳃上面常见的部分寄生虫(2)

鱼病的诊断

图3 示寄生在鱼鳃部的中华蚤

鳃霉的寄生通常容易导致鳃部的点状出血或缺血的斑点(如图4),有时呈现花鳃,严重时由于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鱼病的诊断

图4 鳃霉引起的烂鳃

鱼病的诊断

图5 示鳃霉寄生的鳃丝镜检图片

一般来说,导致鱼的鳃部组织发生溃烂的原因有细菌感染,鳃霉和寄生虫的寄生,水质恶化,药物使用过量,饲料营养原因导致的,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利用显微镜对鳃丝进行镜检,做到寄生虫性烂鳃和鳃霉引起烂鳃的初步确诊,在排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后,则需要对烂鳃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细菌性烂鳃的典型症状是鳃盖上出现透明的小孔,俗称“开天窗”(如图6)鳃丝末端挂有污物,呈“镶边”的症状(如图7所示)。

鱼病的诊断

图6 鳃盖“开天窗”是细菌性烂鳃的典型症状

鱼病的诊断

图7 细菌性烂鳃的鳃部症状

由于鳃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在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含量超标,比如氨能侵蚀鳃表皮的黏膜,从而导致鳃的表皮失去屏障;都容易导致鳃部受到刺激,进而引发鳃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鳃丝末端出现不规则的腐烂,缺损(如图8)。

鱼病的诊断

图8 鳃丝末端的腐烂,缺损

在诊断的过程中,饲料营养的不均衡,引发鳃部的病理组织变化往往容易被忽视,主要的症状为鳃丝末端分叉,鳃小片粘连(如图9)。

鱼病的诊断

图9 鳃丝末端分叉,鳃小片粘连

引发鱼类白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鱼机体本身的“贫血”,一方面的原因是鱼类感染的细菌性疾病,或者是病毒性疾病,或者寄生虫的寄生,对宿主营养的夺取,导致机体大量失血,从而引发贫血;另一方面是由于饲料当中的营养配比不均衡,导致鱼类的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营养不良从而引发贫血,导致“鳃发白”(如图10),此外,外用药物的过量使用也可导致这种情况

鱼病的诊断

图10 鱼类的“白鳃”

四,内脏器官及肌肉的病理症状观察与分析。

在鱼类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在观察完鳃部的症状后,我们就需要对病鱼进行解剖,观察鱼体内部器官以及肌肉的状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层的疾病诊断过程中,通过诊断前面的几个步骤,虽然可以做到对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细菌性烂鳃,鳃霉等疾病的初步确诊,但是由于这些疾病和鱼体内脏器官及肌肉所出现的疾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前面几个诊断步骤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内脏器官及肌肉没有问题,因此,不管前面问诊,体表,鳃的病理症状情况,都要对鱼体进行剖检,以避免漏诊的发生,此外,在某些时候,内脏器官以及肌肉的病理症状的观察和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前面几个阶段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佐证。

在解剖之后,首先是对鱼的内脏器官的一个整体症状的观察,看看是否有腹腔内是否有腹水(如图2),体内器官有没有出现白色的胞囊(如图1)等。

图1 示鱼内脏器官出现的大量白色胞囊

图2 示鱼体内腹腔出现的腹水

在对鱼的内脏器官整体观察完毕后,接下来就开始对鱼的各个内脏器官进行逐个观察,以查找病因,一般最先观察的是鱼的肝脏。

肝胆发生病变后,一般有以下一些症状:肝脏较同种类的健康的鱼肝脏明显肿大(如图3)或萎缩(如图4),或者肝脏上有出血点(如图5),有时肝脏的质地发生变化,易碎,甚至呈豆腐渣样病变,胆囊较正常鱼出现明显的肿大(如图6)或缩小,胆汁的颜色加深,或者变得稀薄,鱼体表的鳞片易松动,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图3 示肝脏肿大

图4 示肝脏萎缩

鱼病的诊断

图5 示肝脏上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点

鱼病的诊断

图6 示胆明显肿大

导致鱼肝胆发生疾病的最主要原因是过量投喂或者饲料中的营养不均衡,导致饲料当中被鱼类吸收的营养物质没有完全被利用,从而转化成脂肪在肝脏或者肠系膜(如图7)的积累。其次是饲料当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比如饲料当中的油脂氧化产生的一些小分子的醛和酮,霉菌毒素,喹乙醇,非蛋白氮等对肝细胞的损伤导致肝脏病变;三是饲料当中B族维生素,胆碱,磷脂,EFA(必须脂肪酸)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导致机体脂肪代谢障碍,导致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运出肝脏从而形成肝脂的沉积。此外病原菌的感染,水质环境恶化,长期大剂量使用刺激性的药物也容易诱发鱼肝脏病变。

鱼病的诊断

图7 示脂肪在肠系膜的积累

鱼体感染疾病时,肾脏比较常见的病理症状有肿大和出现白色的结节(图8)等。

鱼病的诊断

图8 肾脏出现的白色结节

在鱼类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脾脏的病理变化的观察往往容易被忽视,脾脏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明显肿大(如图9),白点等。脾脏是鱼类的重要免疫器官,鱼的机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后,鱼类免疫系统与病原菌相互斗争的过程中,脾脏就容易表现出一些病理症状,一般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容易导致鱼类的脾脏肿大,不同性质的细菌的感染均可能导致鱼的脾脏出现白点。

鱼病的诊断

图9 示脾脏的肿大

在对鱼体内脏器官的观察过程中,一般在最后观察鱼类的肠道,因为肠道往往需要和其他内脏器官分离,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的病理症状。为了避免对其他的器官的观察造成干扰,所以一般在最后观察鱼类的肠道,肠道常见的比较明显的病理变化有,叠套肠(如图10),肠道内壁充血发红,肠道内粘液多(如图11),无食物,肠道内壁点状出血或淤斑,肠道内壁糜烂(如图11)等。

肠道内常见的大型寄生虫有线虫,棘头虫(如图12),绦虫(如图13)等。

肠道内寄生的大型寄生虫可以肉眼观察,寄生虫的寄生,除了夺取营养和机械损伤之外,在肠道内寄生还会导致鱼类的肠道阻塞,进而引发鱼厌食,使治疗过程中内服驱虫无从下手,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肠道其他病因的诊断中,主要是要注意细菌性肠炎与病毒出血病(肠炎型)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如下:

肠炎型病毒性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也会出现肠道充血发红的症状,有时候肠壁上也会有出血点,但肠道内的粘液少,肛门一般不会发红,肠道的弹性仍较好。肠炎型病毒性出血病的草鱼剖开皮肤,有的可见出血斑点。对于病毒性出血病而言,一般2龄以上的草鱼不易发生,多呈无临床经过。

细菌性肠炎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早期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粘液,肠道的弹性变差,用手轻拉易断;可发在在任何年龄段的草鱼。

套肠多见于无鳞鱼,至于引发套肠的具体原因,目前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都会伴随细菌的继发感染。

鱼病的诊断

图10 示叉尾鮰套肠

鱼病的诊断

图11 示肠道内糜烂和黄色粘液

鱼病的诊断

图12 示肠道内的寄生的棘头虫,线虫

鱼病的诊断

图13 寄生于草鱼肠道内的绦虫

在鱼类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鱼体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一般较常见的肌肉组织病理变化有充血发红,点状或斑块状弥散出血等。在大多数时候,鱼体肌肉内脏器官的的点状出血或斑块状淤血多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如图14)。

鱼病的诊断

图14 病毒性疾病导致的肌肉出血

在基层的诊断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需要经过详细的问诊,通过对水质常见指标的检测,水色情况,水生动物生活环境,养殖操作,饵料投喂量,摄食情况,活动情况,病鱼死亡的种类,持续时间和死亡量的了解,通过目检,剖检,镜检等手段对鱼体的体表,鳃,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以再很大程度上缩小病因的范围,做到对具有明显症状的细菌性疾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及营养性疾病,中毒缺氧等疾病进行初步的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层养殖过程中,有时候容易遇到鱼同时患有2种疾病,即存在并发症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注意抓住导致鱼类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优先采取治疗方案,以减少鱼类的死亡,降低经济损失。(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