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平生「傑作」無數,一件流芳百世,三件後世褒貶不一

導讀:朱棣,在明朝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有作為的皇帝,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從番王逆襲當皇帝,演繹了無數傳奇,人生四大傑作,後世褒貶不一。


朱棣生前精力極其旺盛,生性愛折騰,當了8062天皇帝,從未浪費過一天,生前做了很多事,後世耳熟能詳的有4件事。

1、逆襲當皇帝,殘酷對待侄子家眷讓後人不齒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按理說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但骨子裡倔強的朱棣是一個善於創造機會的人。朱元璋生前曾立了太子,但太子在洪武25年病死了,於是朱元璋又立太子的大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31年,朱允炆登基,這引起了他的叔輩番王的不滿,偏偏這個朱允炆上臺後還琢磨著撤番,更讓他的叔叔們怨恨,勢力最強大的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平生“傑作”無數,一件流芳百世,三件後世褒貶不一

朱棣的軍隊攻進南京的一場混戰中,皇宮大院起了火,據說建文帝和他的老婆被燒死,但誰也沒有真的看到,所以,建文帝下落成為明史上一大懸案!

朱棣當上皇帝后,對待建文帝的女眷毫無人性,送到教坊司當官妓,一個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餘男子的凌辱,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聖諭將屍體餵狗吃了。朱棣的做法,被後世所詬病!

2、建造北京故宮,幸福你一個,苦了千萬家

朱棣登基後,從南京遷到北平。一方面,北京是他的根據地,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一方面,北平是政治與軍事要地,即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也可以由南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明成祖朱棣:平生“傑作”無數,一件流芳百世,三件後世褒貶不一

於是,永樂元年,他把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命令手下開始修建北京的宮殿,用了15年的時間,建造了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這為後代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在修建故宮等宮殿時,徵調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無數的普通百姓在建造期間勞累致死,白骨堆疊的宏偉宮殿,只為朱家王朝的起居,是文化產物,卻不是文明產物。

3、派遣鄭和下西洋,用白花花的銀子換來的個人清歡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太監鄭和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7次出海遠航,經過30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明成祖朱棣:平生“傑作”無數,一件流芳百世,三件後世褒貶不一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後人對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稱讚到無以倫比的地步,但鄭和下西洋只是滿足了朱棣的虛榮心,是一個帝王個人喜好和個人意志的體現,花費巨資換來的所謂萬國來賀的表象,皇帝的虛榮心得到了空前的滿足,但卻虧空了國庫,把資金開銷全部轉嫁給了百姓,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而對當時的中國沒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朱棣死後,無人再提下西洋,其實根本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支撐,下西洋隨之停止。鄭和下西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拐點”。

4、編撰《永樂大典》,一部書給他帶來的光輝

永樂元年(1403年),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內閣大臣,按照朱棣的要求,用時6年,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明成祖朱棣:平生“傑作”無數,一件流芳百世,三件後世褒貶不一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如果朱棣九泉之下知道他當年的這個決定產生的結果,不知道會是一種什麼表情和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