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火爆螢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在7月6日,一部國產電影刷爆了很多網友的朋友圈,這部電影被稱為近幾年來少有的好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9分,打分在4星以上的觀眾佔到了總人數的92.5%,票房目前已經突破了18.57億,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這確實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筆者雖然沒有趕上首映,但是也有幸抽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雖然說是一部喜劇,但是故事情節引人深思,淚點比笑點還要多。

電影講述了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訪,打破了神油店老闆程勇的平凡人生,他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收穫鉅額利潤的他,生活劇烈變化,被病患們冠以“藥神”的稱號。但是,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也在波濤暗湧中慢慢展開......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看過電影的朋友可能感覺到電影有一種《肖申克的救贖》的味道,的確,這部電影確實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活著的渴望,以及對於人性的考驗。但是作為一名餐飲人,小編卻看到了這部電影或者說影片主人公程勇帶給餐飲創業的啟發與思路。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從劇情中主人公的經歷來看,程勇經歷了三次創業,第一次是開了一家印度神油店,但是卻因為生意慘淡,每日躲避房東的催租。第二次因為呂受益的到來,程勇開始賣起了印度格列寧,並且因為賣印度格列寧收穫了自己的創業團隊以及一筆不小的財富。最後程勇用第二次創業積累的財富開了一家紡織廠,每個月有幾十萬的收入。

創業能否成功取決於高需求

在影片中可以看出,程勇在第一次創業當中,他所賣的印度神油幾乎是無人問津,即使隔壁的旅店老闆極力為他推銷,但是無奈神油本身品質有問題,又正直偉哥當道,這就造成了一種供大於求的現象,消費者沒有需求,自然生意不好。在餐飲中也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會選擇加盟,但是目前餐飲加盟店數不勝數,其中又是優劣摻雜,很容易造成顧客需求量明顯小於供給量的情況,這就造成了許多加盟創業者最後倒閉的下場。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程勇的第二次賣藥絕對是創業者需要學習的典範,但是筆者並不是推薦大家走私或者是賣“假藥”,讓我們站在一個純創業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啥印度仿製藥這麼受到病人的追捧,甚至不惜生命為了程勇打掩護?背後的原因就是巨大的需求量,以及仿製藥的高性價比。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原價僅4萬元的正品藥與售價僅為500元的仿製藥,同樣的功效,價格卻相差萬里。在生命面前,這樣的仿製藥如何能不受歡迎?在餐飲中,不考慮品牌影響力,單從食物的價格與品質出發,如果有兩家不同品牌的黃燜雞米飯,差不多的環境裝修,與一樣口味的黃燜雞,價格卻相差了好幾倍,我想大家一定會去選擇性價比高的這家店吃,這就是高性價比得來的高需求。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創業是否成功取決於創業者的選擇

印度神油與印度格列寧同為印度產,但是不同的產品在市場中的表現卻差距這麼大,這就是餐飲人在創業時選擇什麼餐飲的重要性,同樣是火鍋,為啥海底撈生意這麼好,因為人家看準了餐飲中服務的重要性。巴奴火鍋能在海底撈的壓力下成長到今天的模樣,毛肚就是他的殺手鐧。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在海底撈和巴奴中,服務和毛肚就是他們兩家店的“印度格列寧”。除了性價比以外,能不能善於找到市場中別人沒有看到的新商機或者是新產品,就是餐飲人急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程勇在劇中把各類病友組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創業團隊,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找到市場的缺口,就是找到了市場的入口,“以病治病”便是程勇的高明之處。在餐飲經營中,以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市場也是如此,站對了角度去考慮問題,那麼收穫的就遠遠大於你所看到的。

《我不是藥神》火爆熒屏,在“格列寧”的背後餐飲人看到了什麼?

最後,在“格列寧”的身上,我們還應該看到合法經營的重要性,就像片中仿製藥屢次受到打擊,在餐飲中我們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切勿用過期食品或者把廢棄食品二次利用,這樣手段的收益越高,參與其中的餐飲者便摔的更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