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買房子

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買房子

這是態度問題

我曾經說過30歲前不買房,理由是:我們這代人不需要房子。

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瞭解到了生活會告訴我們該如何去選擇。不錯,房子是奢侈品,同時也不是一個輕鬆的負擔。

所以,很多初入的年輕人不願意買房的理由是不願意被房子鎖死在一個地方,讓自己的未來喪失了可能性。

有些人也會搬出:某些成功人士用買房的錢創立公司到如今公司上市人生逆襲的例子。

但是,現實總是會存在“倖存者偏差”,你能看到的都是那些穿過荊棘叢活下來的人。

而那些倒下的人早已被歷史忘記,媒體的聚光燈甚至都掃不到他們。大家當然也無從知曉。

很多時候,買房只不過是一種人生態度而已。

你對自己的未來多有信心,你才敢去負債幾百萬元。

你對家庭足夠負責,才會想著讓他們居有定所,不忍心讓他們隨處漂泊。

很多時候,如果你不參與炒房,房子其實就只是一個儲蓄罐,迫於還款的壓力,你可以節省很多生活中不必要的奢侈性消費。

年輕時收入太少,而物慾太多。

將自己的收入投入的自己家庭配置中的固定資產部分,讓自己的資產結構更加合理。

為了能夠擁有更高的收入你會努力去賺取更多。

有恆產者有恆心。每天能夠腳踏實地的為自己的人生去累加籌碼,這樣的人總比那些嘴上誇誇其談,滿肚子理想抱負卻不付諸於實踐的人來的靠譜的多。

給最近的小年輕買房系列文章收個尾。

好的地段如何去辨別:

地段是會賦予房子各種屬性的,在之前中國的房產根據地段的不同賦予了很多不同的屬性。

有學校資源、醫療資源、休閒資源等各種生活配套,能夠方便生活,享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同時,拋去這些屬性不談。

單單就職場小年輕而言,相比於金錢更該考慮的是時間與精力。

還記得之前的第一份工作,我當時就職的單位在城東,我住在了城西。每天早上6點起床,6點半出門。

轉兩班公交車,擠了兩小時到單位(很可能有一半的時間是站著的),這時候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期間也嘗試過更換交通工具,但即便如此,在路上的時間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在這中間時間、精力被動損耗很多。

▎錢可以再賺,但是時間和精力是一去不復返的。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最好買在離自己上班最近的地方(租房也一樣),並且是交通發達的,離地鐵站近的小區。

其它的配套可以慢慢等哦,因為地鐵帶來了人流量。

有人流量的地方煙火氣會慢慢聚集,商業配套、基礎設施慢慢跟上也是大概率事件。

地段論其實很多人都懂,但是在購買的時候在售樓部裡千萬不要給銷售人員忽悠了。

很多期房都會打地鐵、學區、醫院正在規劃的名號,但是政府的規劃隨時都有變動的可能。

所以不要抱著買彩票的心理去買自己的剛需房。最好是去買已經基本完成規劃的現房,畢竟一住就是好多年,雖然可能貴了點,但是你要把生活成本算在裡面。

有時候格局的差別,更多時候講得是眼光長遠。

最後,對於租售同權,我相信國家的出發點是好的,也相信政策的執行力度。

但是,我開自己車的時候,更願意自己握著方向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