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爲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四川省博物館

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始建於1941年,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佔有重要地位。 2009年,隨著新館落成,由四川博物館改稱現名。

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餘件。四川博物院擁有專職、兼職研究員30餘人,先後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館藏書畫精品集》等學術著作。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復能力提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展覽陳列

張大千書畫館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大量張大千先生畫作,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200餘幅,四川博物院收藏了183幅。張大千先生在敦煌時間有限,絕大部分是未完稿,他將臨摹的畫作帶回四川后,先後摺疊裝箱輾轉存放於昭覺寺、沙河村等地。1963年,張大千先生家人將該批文物正式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巴蜀青銅館

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繁水觀音、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慶涪陵小田溪、新都馬家鄉、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縣、宣漢縣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器。

巴蜀青銅器最富於特徵而且發展最普遍的是多種多樣的青銅鋒刃器, 包括兵器和工具。另外,巴蜀青銅器上多有特殊文字的銘文,並鑄出手心、花蒂、虎、鳥等形狀的符號。巴蜀地區還出有一些與鄰近諸侯國風格相近的青銅器,例如新都九聯墩大墓所出的禮器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

萬佛寺石刻館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淨眾寺,宋代改名淨因寺,明代又名萬佛寺,明末毀於兵亂。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餘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及各種建築構件。其出土的南朝梁(公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國石刻造像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題材豐富,佈局複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被收入各種圖錄中。

漢代陶石藝術館

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盆地開發較早,秦統一巴蜀後,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得以迅速傳播,四川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都有極大的提高,文翁興學又使蜀地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安定富庶的四川自然成為陶石藝術流行的重要區域,從西漢中後期開始,盛行於東漢時期,最晚到蜀漢初期。不僅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其畫像風格極具地方特點。生動而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在塑造技巧上還是在雕刻手法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在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精神信仰、道德觀念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中國藝術史上寫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陶瓷館

巴蜀的陶瓷發展濃縮了中國陶瓷的發展歷程,從稚拙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形象的漢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無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雖沒有官窯瓷器的精美華貴,但卻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邛窯的彩斑、點彩和彩繪,拓展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新天地,久負盛名的省油燈,可堪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明創造。

書畫館

四川的書畫藝術有很深厚的傳統。從唐代開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畫家紛紛隨唐玄宗、唐僖宗避亂而來,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益州書畫名人錄》記載,從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公元1736到19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書法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後方,又彙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

四川民族文物館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民族文物達七千多件,展出的民族文物都是精選出來的,包括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十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工藝品、宗教器物、服飾、生活用品、日常用品、工具、樂器、武器等,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禮儀,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韻味,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藏傳佛教文物館

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是中國的第二大藏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藏傳佛教文物十分豐富。這些文物全面反映了一千年多來佛教文化在藏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滲入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風俗習慣中,成為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並且通過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傳入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內蒙七省流傳,並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及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

共和之光

四川保路運動已作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載入中華史冊,在中國歷史上,尤其在四川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照後世的豐碑。在紀念四川保路運動百週年之際,四川博物院舉辦《希望之路共和之光紀念辛亥四川保路運動100週年》展覽。舉辦這個展覽,是為了緬懷百年前辛亥先驅們振興中華、愛國為民、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精神和功績,展示革命黨人締造民國的鬥爭風采,重現保路運動“全川悲壯,天地易色”的動人情景。

工藝美術館

本館所展示的是四川博物院所珍藏工藝美術的精品,包括:玉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菸壺、刺繡等門類。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國初年。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已成為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