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中华民族是特别惜命的民族,命比一切都大,包括尊严、自由。只要能活命,愿意用所有代价去换,包括尊严自由。好死不如赖活着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在《我不是药神》里,四个配角,三个白血病人却不是只有简单求生欲的人,因为这点不简单,就成了程勇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四个帮手是精心设计过的,看上去也能代表普遍病患群体,有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几位只是符合剧作,并不是中国的普遍现实。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儿童,是希望和未来,没人愿意看到孩子受罪(常见)。这一块却用单亲妈妈表现,还是一个美艳和跳钢管舞的妈妈(不常见)。明明是为了表现单亲妈妈照顾病童的辛酸,药神却用两场喜剧展现,一场让主管跳钢管舞,一场让单亲妈妈像报恩一样主动扑倒程勇。效果佳。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青年,充满一切可能性,是建设社会的必要力量(常见)。黄毛却是一个非常仗义和善良的非主流,是愿意为了更多人活而选择自己死的人(非常不常见)。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中年,担负着稳定社会最小单位——一个家庭的责任。老吕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对比单亲妈妈和打老婆的程勇),他得病后试图自杀是不想拖累家庭,想活下来也是为了照顾亲生儿照顾家庭。小善良小懦弱。(最常见)。在故事里负责牵头和联络。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老年(常见),但故事里的老人,会英语、知识分子、牧师、绝不能容忍无辜群众上当受骗、会拖着老年病体跟无良医生死磕(非常不常见)。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一个不能忍受无辜群众被愚弄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时肯定就死掉了,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气死,能活到2000年已属稀少。而我们最常见的中国老人形象是:对家人含辛茹苦,对外人占便宜没够。基本对社会没有贡献,不捣乱就算做好事,一般生活是跳广场舞、唱红歌、看新闻联播、带孙子,还教不了孙子什么有用的东西。有意愿学习、充实自我的老人都是少数,多数以消磨余生为主。

这样的老人,我们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个,是我们爱的亲人,倾家荡产也会让他活下去,但如果是别人家的,我们不会像对待儿童那样去爱护。

题外话,中国这一代的老人很可悲,一辈子奉献给国家,没想到是奉献给了国家的弯路。如今国家强大富裕其实跟他们没啥关系,他们也成了国家最不被待见的一群人,养老金都快要被催着上缴了。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在故事里,老人的出场也比较奇怪,是程勇需要一个英语好的病人,结果老吕推荐了牧师,在上海,英语好的年轻病人比老年病人多吧?而且牧师也不是中国常见的老年职业。相比之下,那个握着警察手的老太太是我们生活中就有的老人,她就是想活,就是不想死,哪怕吃掉房子车子和孙子上学的钱,虽然她活着还是消磨余生。这样的人,你不是她的家人,你会冒死为她买药吗?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图by 《我不是药神》

分析下来,除了中年老吕,单亲妈妈、非主流、老牧师,都是凝聚了真正中华传统美德,内心有大爱的人了。剧作需要这样的伟大人格,尤其是伟大人格的黄毛主动赴死。只有这样,一个非亲非故自己也没得病的小商贩程勇才愿意为他们冒死进药赔本卖药。他们先展现了人性奇观,普通人程勇才受到感召。

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普通的白血病人,一个不好看不会跳舞的单亲妈妈,一个小勇小善的非主流,一个跳广场舞的老年人,跟他们萍水相逢的程勇除了为挣钱进药,根本不会有接下去的行为。故事原型陆勇是因为自己得病需要买药进而帮病人有偿代购药。药神是一个感人的好故事,但算不算是现实主义力作呢?我们的现实好像要残酷得多。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我不是药神》的主人公原型,陆勇 图片来自网络

活着比一切都大,但并不是活着才是一个人,只有当你活着,并积极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尊严,在不公平的事情上愿意站出来,愿意争取本该属于自己的人权,愿意为捍卫自由而做出努力,才真的是一个人,就像故事里的黄毛、牧师。这本不该是人性奇观,只是我们见得太少了,就成了奇观。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李星锐

这是第 392 篇文章

- END

邵艺辉|《我不是药神》:一切求生欲都应该被赞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