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今天,帶大家一起走進一個神秘的少數民族,首先歡迎大家來今日頭條號:“三農環球資訊”,希望大家與我們一道,一起跟著作者去了解這個神秘的民族吧!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我們都知道,沒有文字的民族是不可能世世代代傳承著自己民族的文化的, 但在中國的大西南部,就偏偏有這樣的一個少數民族, 他們沒有文字, 但是他們就能世世代代的相互傳承著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聽到這, 我相信一定有許許多多的朋友不相信吧! ! ! 下面就跟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個地方來了解這個民族吧!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這麼多年, 作者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民族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非常好奇,來到這裡採訪幾天,感覺收穫特別多,自己也大開眼界了。遠方的朋友們,你們感覺好奇嗎? 下面就詳細的跟大家一起來講解。生活在這個世界裡,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是由無數次第一次組成的,這一次的第一次, 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十分的驚訝和驚歎與羨慕,驚歎他們的民族是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是一個十分非常 非常 聰明的民族;這裡的人們也非常的熱情、好客,這裡的建築、服飾都很美很特別,我已經深深的熱愛上了這裡,想在這裡交更多的朋友, 從而更好好的去了解他們的民族文化。下面就來告訴大家這個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因沒有文字,他們是怎麼樣來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呢? 而且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特意再重說一篇)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長話短說, 估計有許多朋友已經都不耐煩的讀完本篇文章了, 現在就告訴大家。

這裡就是世界多聲部民歌最出名的地方, 2009年,他們的民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哈哈! 這裡就是貴州省黔東南州的侗鄉之都 — 黎平縣,一個身在大山深處人人都會唱歌侗族大歌的地方, 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 世世代代都依靠自己民族的大歌來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字和教人們做人的道理。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以黎平縣、從江縣為代表的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這在上一篇有講到過。下面還繼續講侗族的文化和節日: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侗族有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民歌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其民間音樂以大歌、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曲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慼慼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侗族人民個個能歌善唱,侗鄉被譽為歌的海洋。侗歌講究押韻,曲調優美,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構成一段,若干段組成一首,每首歌開始有一個獨立性段落,稱為序歌,中間部分由若干句組成,然後有一個尾聲部分,形成首尾呼應的結構。

在中國西南部邊遠鄉村,這個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但外國朋友很喜歡

侗族地區、侗族朋友們也是生活在一個節日特別多的地方, 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因作者也是剛剛來到貴州省的黎平縣, 以後這一段時間裡, 都會發布這邊的一些原生態三農方面的新聞,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們的頭條號:“三農環球資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