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黃牧甫刻印像賈島作詩,是典型的苦吟派。他在北京國子監學習時為同學國鈞刻印,同學看後驚歎不已,懇請他將自己觀看刻印的記錄刻入邊款,就是下面這方印及邊款: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黃牧甫像及他的國鈞長壽和邊款)

這個邊款我在以前的文章(《老李刻堂》168期)裡詳細說過,這裡再補過來內容:

“篆刻之難,向特謂用刀之難難於用筆,而豈知不然。牧父工篆善刻,餘嘗見其篆矣,伸紙濡豪,腋下風生,信不難也。刻則末一親寓目焉。竊意用刀必難於用筆,以石之受刀,與紙之受筆,致不同也。今秋同客京師,凡有所刻,餘皆樂憑案觀之,大抵聚精會神,愜心貴當,惟篆之功最難,刻則迎刃而解,起訖劃然,舉不難肖乎筆妙。即為餘作此印,篆凡易數十紙,而奏刀乃立就,餘乃悟向所謂難者不難,而不難者難,即此可見天下事之難不難,誠不關乎眾者之功效,而在乎獨運之神明,彼局外之私心揣度者,無當也。質之牧父,牧父笑應曰:‘唯’。因並乞為刻於石,亦以志悟道之難雲。乙酉秋,西園志。”

引這麼長的邊款文字,重點在說兩點,1、篆刻重在篆稿,其次才是奏刀,因為“篆凡易數十紙,而奏刀乃立就”,當然,並不是說刀功不重要,只是相比之下,篆更重要些。2、黃牧甫是真正認真的篆刻大師,隨手能刻出好印,能寫出好字的大師不能說沒有,但我們應當學習名家的認真勁。

黃牧甫刻印,印中文字必有出處,如果不合常規的用字,他也必然會在邊款裡認真寫出這個字的出處、用法。這是大師的認真態度,也是他成功的基石。今天要介紹的這方印,印文說的就是黃牧甫大師的這種治學精神,就是這方印: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黃牧甫像和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一印)

這方印的印面文字是“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原話出自《說文解字序》,如圖: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印面文字的出處)

“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這是許慎的治學態度,意思是說他在解說文字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古代的記載,不應穿鑿附會。其實這也是名家們的治學態度,黃牧甫在篆刻創作中同樣堅持這樣的態度,最後終成一代大家。把印面放大一下看: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1、章法上的“正品”與“倒品”咬合的佈局。多字印不好刻的難點正在於所有文字之間的照顧,這方印的文字中,9字印按三行排列,“必、文、而、不”四字筆畫稀疏,成”倒品“字分佈,”遵、修、舊、穿、鑿“五字繁密,按”正品“字形分佈。這種章法格局在漢印中也有同樣的例子,如圖: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漢印:漢氏成園丞印)

當然,黃牧甫一向服膺的趙之謙也有這樣的作品,如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趙之謙:元祐黨人之後)

黃牧牧也不是僅僅有這一方印用這種交錯的品字形章法,例如: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黃牧甫:光緒二十一年進士)

以上幾方印雖然疏密的位置不一樣,但“品”字形的分佈卻是共同點,“品”字形分佈的印面極具穩定感,同時又具備對稱美的基礎審美要求,這方印的“品”字形分佈,不僅使疏密對比明顯,具備視覺對比之美,而且印面章法平穩,且字與字之間咬合緊密,文字關係和諧團聚如一家。

2、疏密、粗細安排極具巧思。這方印不僅在大章法上疏密有致,而且在細微處也極具疏密之致,比如修字的左邊單人旁,舊字上邊的臼處,穿字兩邊與牙字之間的間距,文、而兩字的四條垂筆等,都不是均勻地按等距離排列,而是突出了疏密對比,使密處有疏,疏處有密,使印面文字更有節奏感,密處不致滯塞,疏處不顯鬆散,這是做到了極致的疏密安排,是印藝已臻化境的黃牧甫的苦心經營,印面看似平淡無奇,細微處,足見精妙。再比如線條的粗細,仔細看,這方印的線條粗細對比是很明顯的,是典型的“密字線細,疏字線粗”的線條安排,源頭也在漢印,比如: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漢印:太醫丞印)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黃牧甫:“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漢印:夷道左尉)

“遵、舊、鑿”三字的細是明顯的,與上述兩漢印中的醫、道兩字處理方法相仿;必、文、而、不四字的粗也是明顯的,與上述兩漢印中的太、丞、夷、左處理方法相仿。在白文印中,這種“知白守黑”的方法很重要,也是處理疏密差異大的文字常用的方法,是“大字結密,小字寬展”的重要法門。但在黃牧甫經營安排中,看上雲並不經意,實則匠心獨運。

3、斜筆的擾動。橫平豎直的線條使印面穩定,但如果一方印裡全部是橫平豎直的平直線條,穩定感是充足了,但必然會導致因過分停滯而帶來的呆板,要想有更充足的印面活力,就需要斜線的擾動。這方印中最顯然的斜線是“必”字的斜線,但這個斜線並不孤立存在,而與“文”字的斜線(這個斜線本來可以處理成垂線的)、“穿”字牙部的斜線、“鑿”字金部的斜線呼應存在的。

多字印極難安排,這是眾多大師們公認的難題,黃大師的這方印看似舉重若輕,實則苦心孤詣,精心安排,由此一方小印,精微絕妙之處太多,無法一一列舉。本系列前面的文章被有的朋友認為過度解讀,其實,大師的精妙細微安排,我們能讀出來的是有限的。細心想想開頭那段邊款裡的話吧:“篆凡易數十紙”,寫一個印稿,要寫幾十張紙,在這幾十張紙裡,大師轉過多少精彩的念頭啊。

(【布丁讀印】之4,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