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看高中課標的變革

從“新”看高中課標的變革

今年年初,《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發佈,標誌著我國高中課程改革進入了“新時代”。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將於今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距新課標發佈已近半年時間,對處於“備課期”的高中校長和教師而言,明確並理解好新課標,將成為新課標落地的重要一環。

——編者

新版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的出臺,意味著我國普通高中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的更新,同時也明確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不是單純為了升學而接受的“一段”教育,而是為學生職業發展的“一生”教育。

新內容——

新鮮而非陳舊的

從新高中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它傳遞出了新時代的溫度。

吸納時代熱點。時代熱點不僅是課程的重要資源,也是課程的重要特徵。本次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彰顯了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的品質。教育部自2013年啟動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以來,充分吸納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和重大舉措,並結合高中各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實現與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全方位、立體式呈現新時代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最新成果。如歷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家國情懷”作為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開設“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專題;生物課程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等等。

直面教育痛點。新方案和新標準並不迴避教育的老問題、舊毛病,而是直面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教育痛點與教育頑疾,正視實際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發展素質教育,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有效載體和生動實踐。本次課程修訂,對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都做了重新梳理和精心選擇,對學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加快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把準育人發力點。新課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哲學,既強化課程的共同基礎,更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如在課程設置的類型上,首次設置了“選擇性必修課程”,從而創造性地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種課程體系結構。“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個性發展和高考的實際需要,自主、自由地選修選考,將會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個性特長髮展。

新視野——

開放而非封閉的

新高中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的視野,與我國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政策同向同行,是開放而多元的。

與國際接軌。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人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新課標則與之相呼應,如在外語課程結構的設計上,保留原有英語、日語、俄語課程,並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三門外語課程。這既是與國際交流、接軌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開放政策對外語人才的強烈需求。又如,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引導學生以開闊的視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多學科融合。從表面上看,新課標是各學科“獨立的”方案和標準,其實不然,它是多學科融合的成果。如思想政治課程具有學科內容的綜合性,旨在使學生“瞭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進程,培育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從課程性質上來看,思想政治課程凝練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4個學科核心素養,但是,思想政治課程的4個學科核心素養並非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素養的“物理組裝”,而是“化學反應”,各學科在邏輯上相互支撐,在內涵上相互交融,有機融合,渾然一體。多學科融合的思想政治課程,有利於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

各學段銜接。新課標也不僅僅是“高中”一個學段“內部”的事情,而是加強了與其他學段課程的有機、有效銜接。如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與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相互銜接,共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又如數學課程在“必修課程”中設置了“預備知識”主題,與義務教育階段銜接,以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內容為載體,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數學學習的過渡。數學課程還設置了A、B、C、D、E五類“選修課程”,涉及經濟、社會、人文、體育、藝術等學科領域,與大學專業銜接,為學生髮展數學興趣提供選擇,為大學自主招生提供參考。

新要求——

起行而非坐論的

新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具有濃郁的實踐情懷,是起行而非坐論的,它將在教學實踐中接受檢驗,並不斷被完善。

推動校長圍著標準“轉”。校長作為高中課程的領導者,首先應該是新方案和新標準精神實質的實踐專家,必須要吃透弄懂新方案和新標準,以帶領全校教師敏銳把握新方案和新標準的實質內涵與實踐要求。對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校長全員培訓和研修,使他們全面理解、準確把握修訂後課程的要求,切實幫助校長提升學校課程哲學思維、課程體系建構能力、課程實施組織能力和課程資源開拓能力,進一步增強校長教書育人的意識和能力。

倒逼教師盯著標準“幹”。教師作為高中課程的具體實施者,首先需要對“標”,即要對照學科課程標準檢視自身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高中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標準的學習、研討和交流,以教研組或教學團隊的形式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使課程標準更加貼近學校和學生實際,更加接地氣。如在開展語文課程“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教學時,教師可以跳出“作品文本”,創造性地開展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博物館、訪談革命戰士等,使課程標準既富有人文溫度,更具有政治高度,讓學生實現“做中學”,使革命傳統的紅色基因入眼、入耳,更入心。

鼓勵學生憑著興趣“選”。新課標根本出發點是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造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學校要鼓勵學生憑著興趣“選”課程,鼓勵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成做好”。如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必修選學”就是滿足學生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以及個性發展的需要,在球類運動、田徑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項目、武術與民間傳統體育類運動和新興體育類6個運動技能系列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學生的成才之路更多元,學生的選擇更多樣,而這,應該是新課標的初心所在。

趕快去應用商店下載“師之app”瞭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資訊,更有大牌入駐解答熱點難題,為您帶來專屬的知識盛宴,快來加入吧!

從“新”看高中課標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