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摩洛哥首都:「瀕臨大西洋的城市」拉巴特

拉巴特,摩洛哥首都,是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於摩西北的佈雷格雷格河口,瀕臨大西洋,與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來,一直是摩政治首都。

拉巴特-薩累大區包括拉巴特、薩累和德馬拉-斯基拉特三省,人口約212萬。拉巴特始建於公元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現存老城為18世紀所建,新城於1912年摩成為法國保護國後興建。拉巴特瀕臨大西洋,有不少海濱浴場,是旅遊、消夏的好地方。

認識摩洛哥首都:“瀕臨大西洋的城市”拉巴特

拉巴特

拉巴特主要旅遊景點:

1、拉巴特王宮

拉巴特王宮拉巴特新城區中心,建於1785年,佔地2平方公里,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宮殿建築,大門上用黃銅雕成圖案,綠玻璃瓦屋頂,宮內多式樣各異的宮殿,其中哈桑二世用於接見賓客的里亞德宮尤為宏麗,還有哈桑二世的父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

皇宮的圍牆乳白帶些淡黃色,牆上裝飾著綠色琉璃瓦,大小門窗造型均為上尖下方,窗戶上點綴著阿拉伯風情的花格。皇宮拱門上還刻有一行阿拉伯文。朋友說,文字意為“帶著歡樂而入,帶著歡樂而出”。走在拉巴特皇宮外,可看到皇宮周圍的衛兵軍服、軍帽五花八門,這是摩洛哥皇室的特色———抽調各軍兵種、各部隊官兵混合組隊戍守皇宮。

認識摩洛哥首都:“瀕臨大西洋的城市”拉巴特

拉巴特王宮

2、穆罕默德五世墓

穆罕默德五世墓位於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為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逝世於1961年。其墓1962年開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內兩側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並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墓左側建有清真寺,再左側為講經臺。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徵--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遺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於12世紀,長183米、寬139米,據說毀於1775年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從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偉。哈桑塔保存較好,佔地單邊長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圖案各異,具有摩傳統藝術特色。整個建築群莊嚴雄偉,風格典雅,體現了阿拉伯穆斯林優美的建築工藝和摩特有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

3、烏達亞堡

烏達亞堡位於拉巴特老城以東,佈雷格雷格河入海處,瀕臨大西洋,為一古城堡建築群。始建於12世紀柏柏爾王朝,後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國人佔領。現存烏達雅堡對外開放區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內花園,為伊斯瑪儀國王於17世紀所建,小巧玲瓏,幽雅精緻,花木繁茂,具有安達魯西亞園林建築的典型風格;二是博物館,分兩個展室,一是展出歷代珠寶樂器,另一個展出歷代民族服裝,包括柏柏爾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猶太人服飾以及古代紅銅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臺,為古時空中市場遺蹟。站在平臺上可俯視佈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薩累市全景。烏達雅堡內保留著柏柏爾民居和街道,別具風格。堡旁靠海外的一組平房,原為葡萄牙軍事監獄,法國佔領後改為飯館,至今一直開放。

認識摩洛哥首都:“瀕臨大西洋的城市”拉巴特

烏達亞堡

4、舍拉廢墟遺址

舍拉廢墟遺址位於拉巴特王宮外。舍拉廢墟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時期皇家陵寢遺址,1980年被列為摩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舍拉古城原為腓尼基、迦太基和古羅馬帝國時代北非重要港口城市,與摩境內的沃呂比利斯古城和伯納薩古城齊名,公元五世紀荒廢。公元十二世紀,梅里尼德王朝君主“黑蘇丹”阿布·哈桑定都拉巴特城,修築城牆在古城遺址基礎上圈定皇陵。據考其愛妃以及他本人死後均葬於陵內。舍拉在1775年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中被夷為廢墟,如今已成為樹木叢生和大量鸛類的棲息處。舍拉廢墟遺址上古羅馬時期的臺地園、凱旋門、元老院、論壇、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築群落依稀可見,梅里尼德王朝時期修築的外圍城牆、清真寺宣禮塔、王妃墓碑和放生池等基本保持了原貌。站在臺地園可鳥瞰佈雷格雷格河谷和舍拉古城遺址全貌,外圍城牆的正門上用古阿拉伯語記錄了當年修陵的情況,從王妃墓碑上游人可以讀到王圮的生平概志,放生池偏居古遺址一隅,供養著被視若神明的銀鰻,遊人可向池中拋擲錢幣以乞福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