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網格化工作再升級,服務羣衆就是要走到「最後一米」

「他山之石」网格化工作再升级,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最后一米”

點擊藍字 ,輕鬆關注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宜城街道中心社區面積為1.14 平方公里,轄區有13 個居民小區,居民10535 人,社區覆蓋面廣,工作量大,任務重。

“去年下半年,社區打造具有‘網格統一劃分、資源統一整合、人員統一配備、信息統一採集、服務統一標準’的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並通過黨建帶動網格建設,進一步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韻介紹。

線上提問題 線下快處理

「他山之石」网格化工作再升级,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最后一米”

6 月的一天,與往常一樣,中心社區第六網格的網格員張梅,在自己的責任網格內進行巡查。

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地上印滿銅錢般大小的光斑。張梅打開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微信群,她收到一張圖片,有居民反映小區內有人正在毀壞綠地。根據照片和定位,張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發現業主正私自在水泥平臺上亂搭建,勸說未果後,她即用“全要素網格通APP”拍照上傳。

不到1 分鐘,宜城街道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信息系統聯動指揮平臺就收到張梅圖文並茂的上報信息,隨即簽收並製成“處置工單”,分流轉派至街道城建辦。當街道城建辦工作人員和區城管局執法人員出現在違建現場給業主下發拆除告知書時,距離張梅發現這處違建僅過了40 分鐘。隨著違建的拆除,平臺處置反饋信息顯示“結案”。

“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少則幾分鐘,多則三五天。”這是宜城街道中心社區在推行網格化社會治理過程中所設定的時間目標,旨在快速處理群眾關注的矛盾點,提升社區網格化治理的工作效率。得益於這份堅持,“有問題找網格員”如今已成為社區居民的共識;這小小的網格也成為居民自治的主舞臺,化解矛盾的減壓閥

在網格化工作中,網格員實行“出門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的工作模式,宣傳上情、掌握下情、處理民情,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網格員發現問題利用網格通上報,上報的事件通過處置中心自動流轉給街道,由街道指揮中心管理員下發工單、轉派給各職能部門進行處理,最終處置結果通過平臺反饋給上報的網格員,形成事件的閉環。

支部建在網格 堡壘築在基層

堅持黨建引領是宜城街道中心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大特色。社區堅持將“支部建在網格上,網格建在社區裡”。

在組織構架上,由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任總網格長,網格長由兩委班子中的黨員擔任,專職網格員是街道公開聘用的專職社工,黨員佔比接近70%。與此同時,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將居委會、業委會、物委會“三委合一”,形成“3+X”黨建縱向貫通網格治理模式,即在社區總網格建立黨支部,下一層網格建黨小組,樓棟設立黨員中心戶,並配備若干名兼職網格員和志願者,通過這樣一個縱向貫通的組織模式,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

正是因為充分發揮了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社區社會治理工作實現了黨員聯動、陣地聯建、信息聯通,形成了多方聯動、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同時也推動基層黨建走向了“參與式治理、融合式發展、標準化建設、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新路徑。

宜城街道中心社區推出的“社區網格耀黨旗,服務群眾零距離,解決矛盾無時差”等社會治理的特色做法,獲多方點贊。

據瞭解,該社區黨支部目前共有黨員61 名,其中40 歲以下的黨員過半,本科及以上學歷近30 人。年輕、高學歷的黨員成為了社區網格化治理中的主力軍。

全要素網格工作站的建立與運行進一步強化了中心社區“網格”的功能,個性化定製“雲圖”“聯動指揮”“gis 應用”三個模塊,將網格內的人、地、物、事、組織等各類信息全部採集錄入信息系統,通過網格+ 網絡進行動態管理,形成了以網格為單位的“科學化、高效率、零距離”的服務群眾機制,激活了社會治理,做到隱患第一時間排查、動態第一時間掌握、危機第一時間管控、問題第一時間處理、服務第一時間安排,使社區居民滿意度、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他山之石」网格化工作再升级,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最后一米”「他山之石」网格化工作再升级,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最后一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