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蘇武的傳說

“高山仰止,勒石儼然,上多美景,下多飛泉。名花勃勃,芳草綿綿。古祠高樹,黃河盤旋,吞氈臥雪,皓首蒼顏。羊歸隴上,雁斷雲邊,持旄節而不遺,嘆帛書之難傳。回日原非甲帳,去時乃是丁年。老骨侵胡月,孤忠吊南天。白亭留芳名,麟閣表雲煙。一生事業,誰敢爭先。”這是明成祖永樂七年鎮番衛鎮撫司李名撰寫的《蘇武山銘》,因正好100字,故亦稱《百字銘》。“十九年身老羊群,杖節不移匈奴事;三千里書傳雁信,生還猶是漢廷臣。”這是清順治元年鎮番貢生許致慶題寫的蘇武廟山門楹聯。“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贏屬國;十九年託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這是清鎮番學人馬子靜題撰的蘇武廟山門楹聯。這些文字,無不反映出民勤人對“一代忠良”蘇武的民族氣節、愛國情操的深切敬意和熱情讚頌。

在民勤縣城東南約12公里處,有一座黛青色的土石山,名叫蘇武山,是全國唯一以漢代名臣蘇武命名的山,相傳是漢中郎將蘇武牧羊之處,民勤流傳著許多有關蘇武牧羊的動人傳說故事。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蘇武山 攝影:李軍

蘇武的傳說故事在民勤流傳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民勤西漢前元四年(前176年),為匈奴休屠王牧地。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奉命持節護送匈奴使者歸胡,被匈奴扣留,並派漢朝降將衛律勸降,蘇武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痛斥衛律。單于益欲降武,置武大窖中,絕飲食,迫使屈服。天雨雪,武齧雪與氈毛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北海(民勤白亭海)牧羝。到北海後,單于為威逼蘇武投降,竟讓蘇武放牧一群羝羊,放言只要羝羊下羔,蘇武方可回漢。北海人跡罕至,牧野千里。蘇武趕著一群羝羊,晨曦初顯手持漢節登上山頂仰望長安,皓月當空與羊為伴思念故鄉,風沙撕破了他的衣裳,歲月染白了他的鬢髮,連白亭海的水也乾涸了,在海邊留下一條長長的牧羊小道。春去秋來,光陰荏苒,轉眼19年過去。昭帝繼位,遣使求武,佯言天子射上林,得雁,足系帛,知武所在。單于驚,始還武。始元六年(前81年)春,武至京師,上嘉其節,拜典屬國。

由於蘇武留胡節不辱,遂以“一代忠良”名揚天下,民勤百姓仰慕至極,盛讚其“英爽疑隨川嶽在,傳聞盡與史書同”(《鎮番縣誌》),稱蘇武牧羊之山為“蘇武山”。為紀念這位“忠肝百鍊”的名臣英德,縣人在蘇武山修蘇公祠,《鎮番衛志》記載:“蘇武山有蘇公祠,洪武初,猶覷其遺蹟,因知為先朝之制。”明成祖永樂七年,鎮番衛鎮撫司李名募資興建蘇武廟,立“蘇武山銘”。崇禎年間,縣人楊大烈、劉道揆等募資整修,於廟前立“漢中郎將蘇武牧羝處”石碑一通(現保存於縣博物館院內),把蘇武視為“忠貞”的化身,世世代代奉之為神,以求護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道興旺,事遂人願。在民勤,蘇武牧羊的傳說故事代代相傳,日漸豐富。蘇武山因蘇武而聞名,因蘇武而精彩。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民勤蘇武廟 攝影:李軍

蘇武牧羊的傳說故事主要有:

蘇武地名傳說。在蘇武山附近,有許多與蘇武有關的地名,流傳著許多傳說。羊路。蘇武山下,白亭海邊,有一條長長的牧羊小道,當地人叫“羊路”,傳為蘇武牧羊時走的小路,民勤境內原有“羊路鄉”,後改為“蘇武鎮”。蘇武牧羊的山丘叫“蘇武山”,山腳下有村名“蘇山”。山下有“龍潭”“蒙泉”,相傳泉水溫熱甘洌,飲食沐浴能除百病,蘇武常來此飲羊。後人敬仰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在山上修建蘇武廟、蘇公祠,廟內塑蘇公仗節牧羊神像,以懷念忠臣,祈求蘇武保佑稼穡豐收,畜群平安。

野鴿子墩的傳說。相傳蘇武長年在荒野牧羊,受盡磨難,吃盡苦頭,思念中原故國,感動上蒼,一夜之間築成高墩,次日蘇武登上土墩,只見極遠之處,山川樹木,亭臺樓閣,正是故國景象。從此,蘇武常登臺遠眺家鄉。有野鴿子在此安家,與蘇武相伴。鴿子久而通靈,為蘇武傳書,昭帝得信,與匈奴修好,蘇武歸漢。人們把這個土墩叫做“野鴿子墩”,又名“望鄉臺”,當地文人稱為“蘇子巖”。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野鴿子墩 攝影:李軍

蘇武牧羊傳說。相關的傳說故事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神泉。蘇武牧羊,水乾草枯,口喝難忍,羊群奄奄一息,蘇武仰天長嘆:“蒼天有眼,就賜給你的生靈於水吧!”話音剛落,腳下冒出一眼清泉。自此以後,神泉天澇不增,天旱不減。人們稱為“蒙泉”“蘇泉”,也稱“神泉”“靈泉”。《鎮番遺事歷鑑》載:“嘗聞野老相傳,蘇泉水冬溫夏冽,色淡味甘,可治腹疾。本土駝人,每有遠行,即驅駝泉上,取水滿壺,謂其可伏渴魔。”


鬼井子的傳說。蘇武牧羊,東遊西轉,不覺進入沙漠深處,人飢羊渴,正無法可想的時候,忽然眼前一亮,他的腳下出現一個小水坑,清泠泠的水滿蕩蕩的,羊群飲好喝足,水竟不見減少,蘇武高興極了。這個小水坑,舀不幹,填不住,甚是奇異。可是,你要專門去找它,說啥也找不著,只有來往行人無意之中而且是十分口渴的時候,才能碰到。人們稱之為“鬼井子”。

無節芨芨的傳說。蘇武持節牧羊,節不離身,白天擎於手中,夜晚摟在懷裡,終至節旄落盡,兩端朽裂。其忠誠感動天上織女,織女看到蘇武衣衫襤褸,就把自己紡的絲線變成無節芨芨草送給蘇武,供他補衣錐鞋。據傳,只要為人忠誠信義,就能在蘇武山上遇到這種靈異神草。

蘇山雙羔的傳說。相傳,匈奴單于給了蘇武一群羊,一半是母的,一半是公的,要求不論公母,都要一羊一羔,否則,就不能歸漢。蘇武知道這是單于刁難。到了母羊產羔季節,母羊全部產下雙羔,而且多是母羔。從此,傳說只要在蘇武山上放羊,母羊就下雙羔。民勤黃羊繁多,人們說是蘇武所牧羊群的後裔。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蘇武山地形地貌 攝影:李軍

髮菜的傳說。蘇武山一帶產髮菜,因其色澤烏黑、絲長柔韌、形色酷似頭髮而得名。相傳蘇武牧羊,日夜持節,節旄盡落,蘇武就剪下頭髮,繫於杆頭。天長日久,風次沙打,節杖上的頭髮也被吹盡。落下的頭髮,在荒原上,草墩下,一束束,一叢叢,紮根生長。蘇武發現後,採下系在杆頭,當作節旄。不僅如此,還用以充飢,滋養身體。人們稱其為“髮菜”。


據傳,當年蘇武牧羊,羊鞭丟到哪裡,那裡就長出樺棒、毛條。另外,還有漢節與毛條的傳說,三果酒的傳說,神羝顯靈的傳說,幹河墩蘇武腳印的傳說等等。

蘇武的傳說富有傳奇,撼人心魄,有鮮明的特徵。一是傳承性:蘇武傳說故事有其歷史史實,在民勤流傳了2000多年。二是群體性:蘇武牧羝的傳說故事是民勤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世代相傳,在相互傳說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三是活態性:蘇武傳說故事世世代代、口口相傳,有較為自由的傳說形式,沒有固定時間場合,在民勤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都可以聊天或表演的形式進行,成為民勤人茶餘飯後、勞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文化交流。

蘇武的傳說故事有著重要的價值。一是歷史文化價值:蘇武為和平的使命出使匈奴,19載飲雪吞氈,風刀霜劍,牧羊北海,雁斷雲邊,不改其節,不墮其志,遙思故國,忠貞不屈。蘇武憑著對故國的深情、堅貞的信念、超人的智慧和膽識,演繹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傳唱幾千年而不衰。這種崇高的愛國情操,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渴飲雪、飢吞氈的吃苦精神,代代相傳,對於激勵和鞭策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漫長的征途上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創業立功,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二是民間文學價值:蘇武的傳說是由民勤人民集體創作,世代相傳,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學。以此為題材,或受其影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如大型劇目《蘇武牧羊》、歌曲《蘇武牧羊》、長篇小說《蘇武的傳說》(潘竟萬)、《蘇山魂》(楊澄遠)和《蘇武賦》《牧羊澤賦》等等。三是社會精神價值:千百年來,蘇武的傳說故事以各種形式傳揚,蘇武人格魅力在百姓心目中已被神化,完美無缺,成為永遠不朽的榜樣,已和民勤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密不可分。蘇武的精神在2000年的流傳過程中塑造和影響了民勤人的基本性格、精神信念,融入民勤人的心靈和實踐,形成了“勤樸、堅韌、尚學、求真”的民勤精神,可以說塑造了民勤人的根本性格,也反映了民勤人民敬仰英雄、傳承美德的淳樸民風。

民勤非遺 | 樊澤民:蘇武的傳說

△蘇武山廟會 攝影:李軍

蘇武的傳說故事興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20世紀50年代初,蘇武廟還香火旺盛,廟前的駱駝、牛羊交易市場一片繁榮。“文化大革命”前後,蘇公祠、蘇武廟等遭到破壞,蘇武廟會等活動消失。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勤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楊澄遠等人採錄了蘇武的傳說故事,部分收入《民勤民間故事集成》。1989年,蘇武山詩社成立,同時創辦《蘇武山詩詞》季刊。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與張自和、陳鍾兩位學者撰寫《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發表於《武威日報》,從7個方面充分論證“民勤應為蘇武北海牧羊故地”。21世紀以來,民勤縣恢復修建蘇武廟、蘇公祠,舉辦蘇武文化節,成立蘇武文化研究會。縣政協原主席張尚忠編著《狀物記事蘇武山》。民勤縣誌辦公室主任孫明遠整理部分蘇武傳說,被錄入《民勤史話》。


近年來,蘇武山廟會恢復,每年農曆四月八、端陽節舉行廟會,但形式內容過於單一。2011年3月,蘇武傳說入錄第三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項目名錄。民勤縣政協原副主席李玉壽,多年從事地方文化整理研究,是蘇武傳說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歡迎大家關注頭條號:民勤印象 微信公眾號:沙鄉民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