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礼相让守终身——谈薛宝钗

第十九回末薛宝钗出现,情节不多就打趣了一下宝玉,小编就合并到第二十回一起从薛宝钗开始聊。

先说一个题外话,在中国古代,对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往往会凝练到一个字。为什么会说到这个呢,翻看红楼梦,每个关键角色我们依稀也能找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来概括其性格特点或者平生,比如元春的“德”,迎春的“懦”,探春的“敏”,惜春的“孤”,史湘云的“疯”,妙玉的“洁”,李纨的“良”,王熙凤的“辣”,秦可卿的“淫”,香菱的“呆”,袭人的“贤”,晴雯的“勇”等。所以在看作者用这些精炼的文字定义这些女子时,似乎能感到有种类似封“谥号”的阴森透骨。

由礼相让守终身——谈薛宝钗

要问薛宝钗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子,那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举止娴雅,博学多才,行为豁达,马上就有人出来说她工于心计,道貌岸然,世故圆滑等等,有多少个赞美她的词就有多少个批评她的词,别说一个点了,即便是用一个面也很难概括出宝钗的确切形象,同样和她并驾齐驱的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有红学家跳出上述对于普通众人的评判体系,用更高层面的两个系统来点评薛林二人,评林黛玉为“诗”,薛宝钗为“礼”,这两个字小编还是蛮喜欢的,真的非常精确的表达了俩人一生的品德修养。我们此次就说说薛宝钗的“礼”,来看看她在礼的准则内是否还有其他的深沉城府,比如是否有对宝二奶奶位置的觊觎。

礼有很多解释,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但是什么是统治阶级,什么是整体利益,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在理解上似乎太过模糊,加上礼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理念,更难把握宝钗行为中的“礼”表现,但是这种所谓标准的“行为准则”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否则黛玉也不会在本回末有“我那里敢挑他呢”的感叹。那么第二十回里薛宝钗是如何在做事上显示“礼”的?我们经常说“礼让”,“让”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礼的一种行动上的阐释。邢昺解释礼让:礼节民心,让则不争,即:以礼貌和道德来影响民心,谦让而不去争强,特别是后面这一句“谦让而不去争强”就非常贴合本回中薛宝钗的做事风格和处世态度,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薛宝钗的礼的最大的一个体现就在“让”上。

由礼相让守终身——谈薛宝钗

在听到李嬷嬷训斥袭人的时候,宝黛钗三人“侧耳听了一听”,三个人有不同的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林黛玉,她认为袭人“也罢了”而李嬷嬷“老背晦”,虽然几个字但非常明确了黛玉内心对俩人的态度;宝玉更不用说了,“忙要赶过来”,一个忙字就说明肯定是向着袭人;那么宝钗呢,也“忙一把拉住”宝玉劝说了几句:

1、知道宝玉肯定会护着袭人而和李嬷嬷吵,可见宝钗非常了解宝玉;

2、如果袭人有错,那么就不用拉着了,任由李嬷嬷去吵,可见也同意黛玉的看法:李嬷嬷是个“老背晦”;

3、重点是这里“他老糊涂了,倒要让他一步为是”,这就是宝钗一直做事的方式。就如本回中莺儿和贾环玩骰子时,面对贾环的无礼,宝钗同样是选择了“让”。

那么如果按照“胸有城府”的角度来看薛宝钗这两件事上的做法,“让”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对薛宝钗有什么好处么?是讨好李嬷嬷和贾环?从两件事的结果上看,除了想避免进一步激化宝玉与李嬷嬷和贾环的矛盾外,小编实在是想不出其他什么目的,因为从权和钱这两个层面看前两者都无法和薛宝钗比。还有,在看到宝玉询问贾环时,宝钗“恐怕宝玉教训他,倒没意思,便连忙替贾环掩饰”,难道是为了贾环背后的赵姨娘?这也不可能,毕竟赵姨娘对宝钗来说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那宝钗是为了“宝二奶奶”的位置故意在宝玉面前的表现?那更简单了,所有的事顺着宝玉就可以了,何必处处和宝玉对立,招宝玉厌呢,这么做岂不是更比黛玉有优势?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都是在说宝钗一心想争取贾府对她这个准儿媳妇的肯定,而小编的态度就是就如前文说的,薛宝钗的“让”的目的仅仅只是“以礼貌和道德来影响民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