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看完電影后,很多人大罵藥企無恥,置人命於不顧;還有人,將藥貴的原因,歸結於“萬惡”的專利制度;甚至有人宣稱,中國人用不上救命藥,是西方藥企的陰謀。

“生命無價”,當然是對的。但憤怒解決不了問題,陰謀論更不能降藥價。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救命藥,必須賣天價。

電影中,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天價藥原型是“格列衛”,在國內賣2萬多一瓶,年治療費用超過30萬,確實超出了絕大部分家庭的承受能力。

但是,在眾多“天價”藥裡,格列衛真不算貴。

2017年,“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發佈的全球最貴藥物排行榜,個個嚇人。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世界上最昂貴的藥物,是Amsterdam Molecular製藥公司生產的阿利潑金,一年的治療費用高達120萬美元,相當於700萬人民幣。

注意,這是“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給出的榜單,治療費用是根據保險公司、患者自身、政府支出的費用統計得出的。

也就是說,救命藥,在美國也賣天價。

可見,“天價”救命藥,並非中國獨有。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為什麼說,救命藥,就該賣天價呢?

一個基本的邏輯是,藥企不是慈善機構,只有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才有足夠動力投入重金去研發和推廣。

貴,肯定有貴的道理。

先看研發成本。

研發新藥時間長,投入大,從前期藥物實驗,到三期臨床研究,平均耗時十幾年,耗資幾十億元。

新藥上市的成功率很低,僅為1/4000。也就是說,藥企花出去的鉅款很多都打了水漂。

2012年前後,A股上市公司重慶啤酒宣告研發乙肝疫苗失敗,不僅投入的數億元資金交了學費,股價更是跌去了8成。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世界製藥巨頭諾華,1997~2011年,投入了836億美元用於研發,最終被批准上市的新藥,也不過21種。

簡單一算,每個新藥,僅研發費用就高達40億美元。

再看市場容量。

做生意講究個“薄利多銷”,如果銷的少,那麼,只能厚利了。

“天價”藥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用戶太少了。

以“格列衛”為例,適應症的發病率約為1/100000,也就說,全球也不過60萬病人。考慮一半的人可能沒有機會用到這個藥,潛在用戶可能只有30萬。

“格列衛”的研發成本50億美元,粗略一算,每個病人要承擔10餘萬美元的研發費用。

“世界上最昂貴的藥”阿利潑金,人均花費120萬美元一年,就是因為市場太小。這藥只在歐盟被批准上市,

用戶不到200人,能不貴嗎?

最後看專利保護。

新藥研發出來後,收回成本也需要時間。

為了保障藥企利益,藥物都有專利保護期,一般為20年。拿到專利到藥物上市還有一段延遲,藥企必須抓緊時間,把鉅額的研發成本賺回來。

這在客觀上,也造成藥品定價“一口說了算”的壟斷局面。沒有競爭對手,藥企可以有恃無恐地賣高價了。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生命無價”,當然是無比正確的。

但是,拿著這句話,去要求藥企降藥價,甚至是呼籲取消專利制度,是無效,也是無力的。

比如降價。在商言商,藥企本無義務降價。退一步說,降價,降多少合適?以“格列衛”為例,一年需要30萬元,有人希望降一半,有人盼著打三折,有人覺得最好免費……一旦開始,便會陷入無底線的道德綁架。

即使藥企被迫降價,結果往往是,藥品停產了,而非更便宜了。現實中,一些藥被強制降價後,要麼停產,徹底消失,要麼改頭換面,重新上市,價格比以前更貴。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比如專利制度。有人抨擊專利制度,縱容了藥企,甚至喊出了“生命權優先於任何知識產權”。

從某種程度上,專利確實縱容了藥企。但是,沒有專利保護,投入數十億美元的創新藥,會被其他公司剽竊,落了個血本無歸。長此以往,沒有公司願意研發新藥。

印度政府不顧知識產權,強制許可藥企仿製,導致西方藥企對印度市場,敬而遠之,拒絕進入印度市場。

這裡多說一句,中國人買印度仿製藥,其實是佔印度人的便宜,因為,印度人承擔了仿製藥的後果。

可見,一味地降藥價或否定專利制度,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這是不是意味著,藥企就可以為所欲為,漫天要價呢?

當然不是。

藥企創新研發,需要獲得利潤。但凡事要有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如何才能正確地讓“天價”藥的價格,降一降呢?

一是中國藥企要崛起。

“天價”藥是市場定價,降價也要靠市場機制——競爭。

中國人要想用上更便宜的救命藥,必須鼓勵國產藥的創新和研發,在市場上形成與獨家進口藥的競爭。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2016年全球新藥上市地區分佈)

國產創新藥的意義,還在於避免受制於人。中國很多患者依賴昂貴的進口藥,一旦國外藥企退出中國市場,患者將無藥可用。這絕非危言聳聽,在2015年H7N9甲型流感暴發期間,已有先例。

競爭,無疑是最好的降價手段。

二是中國政府要作為。

對藥企,要降低成本。

通過稅額抵扣研發經費,是美歐日等國家的通行做法。美國甚至出臺孤兒藥法案,鼓勵藥企研發一些利潤低的新藥。

進口藥進入中國後,還需要重新進行臨床試驗,無形中增加了藥企成本,也導致了進口藥在中國賣的比其他國家(地區)貴。

今年4月以來,國家藥監局相繼出臺一系列新政策,簡化境外上市新藥審批程序,將有效降低進口藥成本。

對病人,要減輕負擔。

第一,價格談判。中國市場足夠大,中國政府有足夠的籌碼,與藥企巨頭們討價還價。

第二,降低稅率。中國已對抗癌藥已經實行了零關稅,但藥品在銷售環節,仍要徵收17%的增值稅。對救命藥的稅率,應該要定向減免。

第三,納入醫保。將救命藥納入醫保,用國家財力,保障病人用藥。2017年,已有18種抗癌藥新納入醫保。如硼替佐米原價13600元/支,納入醫保後只需6116元/支。

救命藥,必須賣天價!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第四,打擊回扣。救人性命的抗癌藥,被當作醫藥界最有價值的搖錢樹。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官員就曾透露,進口藥一般會被醫院加價15%。如果加上見不得光的回扣,成本至少增加20%。

這一切,是一個複雜的博弈過程,需要在藥企、經銷商、醫院、病人之前取得平衡。

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樣,“天價”救命藥之所以貴,還是因為成本太高。

除非科技突飛猛進,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否則,“天價”救命藥賣天價,短期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就是少生病、多賺錢。

從今天起,開始養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