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几条腿?

你看到了几条腿?

生活中为什么会眼见不为实?


视觉上的偏差 虽然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但偶尔还是会出现偏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错觉”。

错觉的产生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也就是说,人体的感官生理结构和我们平常对生活的认知,都会影响到大脑对视觉的判断。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基于人体生理特性而产生的心理错觉包括:盲点、视觉暂留、色彩错觉、明亮度所带来的错觉、心理认知引起的错觉等。


1.盲点

人看东西时,眼睛通过感知光线而观察到物体影像,然后报告给大脑,之后大脑才会发出相应的行动指令。然而眼睛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正好处于视网膜盲点的位置时,我们就会看不见。不过还好我们脸上有两只眼睛,双眼的盲点并不重合,因此即使物体处于盲点位置,另一只眼睛仍然能够看到,双眼正好可以互相补充。但只用一只眼睛时,就有可能出现“视而不见”的状况。


2.视觉暂留

除了盲点之外,眼睛还存在着短时间视觉存留的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像”。残像会给我们造成一些错觉,在速度足够高时,残像会产生连贯性,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片的时候,就不会认为“我看到的是一帧一帧分开的画面,每一帧之间都存在着一瞬的光影变化”。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自制动画,就是在书本每一页的角落里画上连续动作的小人,然后快速翻页,就能得到“动起来”的画面,这就是典型的生理性视觉误差。


3.色彩错觉。

外在世界由光线传导而进入眼睛形成我们所见的景象。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有色光所组成,如果两色光加在一起可以成为白光,那么它们就是互补色。当视网膜上的细胞受到某一种色光的大量刺激时,没有受到刺激的另一部分细胞会开始活动,把那个“空档”里填上对应的互补色。因此深蓝色的夜空里,白色的月亮看起来就泛着黄。


4 心理上的偏见

人的意识不是白纸,其中积淀着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创造能力、主观情感等“前见”。前见有可能引起心理认知的错觉。 因而,除了视觉偏差、心理上的成见也会给“眼见”的事物染上颜色、原有理论会渗透进科学观察、情感会影响判断,“亲眼所见”也会偏离事实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