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跳樓還起鬨,批評、譴責是沒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圍觀跳樓還起鬨,批評、譴責是沒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6月20日15時左右,甘肅西峰市一酒店門口,一夥看熱鬧的群眾,正在看著樓上一個19歲的跳樓女孩。消防車在樓下,警察也在。令人震驚的是,當時竟有數百名群眾駐足觀望,並不時發出歡呼和鼓掌聲,還有的在朋友圈發視頻、評論。傍晚七點多,女孩跳了下去,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

人,不可能死而復生。面對花季少女的隕落,圍觀者沒有營救,反而起鬨,顯得那麼冷漠、反常。作為一個常人,對於生命在瞬間的逝去會表現出巨大的傷痛,甚至失態。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面對生命在“眼前”逝去卻無動於衷的“圍觀者”會被貼上“冷漠”、“無情”標籤,會被輿論譴責的緣故。

但是,無論輿論怎麼譴責,這樣的事情,卻還是一再上演。湖北一八旬老太墜樓,樓下集聚著一群圍觀者;重慶二胎孕婦跳樓去世,圍觀者中有其母親;湖南長沙一男子跳樓,圍觀者同樣在歡呼:為何還不跳!為何會出現此種情況?一方面,圍觀者認為跳樓者是在嚇唬人的,不會真跳,畢竟這樣的跳樓秀實在太多;另一方面,或因責任分散效應所致。

圍觀跳樓還起鬨,批評、譴責是沒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責任分散效應。也稱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在不同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較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提供幫助似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成了別人的事,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俗語云:“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表現。

圍觀跳樓還起鬨,批評、譴責是沒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具體到少女跳樓的事例上,小編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時的營救消防人員,已經抓住了女孩的手,但女孩最終掙脫墜下,消防員因為沒有營救成功而放聲痛哭。這也是責任分散的一種形式:營救生命安全是消防員的職責,這是他要肩負的責任,但當責任壓在他一個人身上時,這種責任是沉甸甸的,營救未果,消防員自然就陷入自責之中。

如何打破責任分散效應,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當然有助於打破責任分散效應,但不能侷限於此。若是發現有人圍觀,警方是否可以強制驅離圍觀者呢?

對生命的敬畏,始終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善良。一次叫囂,有可能成為壓倒絕望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一點善意,也有可能是一個生命感知到的最後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