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推陈出新解锁“健康脱贫” 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关于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的综合医保体系,让贫困人口方便看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问、生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治的起。太和县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健康扶贫政策体系,织密健康扶防贫网格,避免困难群众产生大额医疗支出,防治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医疗政策、解决因病致贫后顾之忧。

开展家庭签约服务,送诊入户方便看病。该县为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1张健康卡,为每个贫困户确定1名乡村医生签约。每月走访贫困户1至2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等服务,第一时间准确掌握贫困户健康状况,实施健康干预,提高抵御病害风险,解决贫困户健康有人问、生病有人治等问题,方便贫困户就诊看病。同时,签约家庭医生每月为指定的10种慢性病贫困户患者代送药物一次,并指导用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不会买药、不会购药的难题,减少开支。

开辟就医绿色通道,提供便利看得上病。该县早在2016年就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补平台实施“一站式”结算,率先在全省实现贫困人口医疗救治“三保障一兜底”。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设立“一站式”结算窗口,贫困人口住院无需交纳押金,直接入院,出院时只需支付自费部分的住院医疗费用即可出院。今年以来,该县共有23388人次享受了“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带来的便利,有效降低了贫困群众看病门槛和经济负担,保证贫困人口都能及时看病、看得上病、安心看病。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医质共享看得好病。借助县级两家三级医院优势,推进医共体改革,发挥公立医院龙头作用,与32个乡镇卫生院组建3个医共体单位,推进县乡一体化管理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乡,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推进与省市知名医院建立医联体,促进技术援助、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目标。确保贫困户县域内看的好病。

创新兜底保障政策,发挥优势看得起病。发挥县域医疗优势,2017年创新推出健康扶贫“3993”工程,由县医共体牵头协调,集中开展救治,明确临床路径,控制治疗费用,实行县、市、省内住院治疗贫困人口个人自付标准统一不超过3000元,破解贫困人口“看不起病”难题。在全省第一个建成使用互联互通县级卫生信息标准化平台,对年度自付医药费用比例超过10%的贫困患者进行二次报补,确保贫困户看得起病。

实施精准综合保险,筑牢保障防得住“病”。积极探索新型稳定脱贫、防范返贫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风险保障水平,2018年县财政投入2516万元,为全县14.88万(含2014、201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集农业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保险、治安家财、其他涉贫保险等保险产品于一体的“精准扶贫综合保险”,涵盖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防止因灾因病返贫致贫,为贫困户生产生活增加了‘保险’。对规范转诊的贫困户慢、特、门诊及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民政救助、大病保险、政府兜底补偿后,对自付费用超过3千以上的进行分段报补,自付3千-1万(含)元的按60%报销,自付1万-2万(含)元的按70%报销,自付2万-10万(含)元的按80%报销,自付10万元以上的按90%报销,每人最高限额30万元。筑牢了防返贫屏障。

2017年,该县获得“安徽省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荣誉称号,今年1-6月份,全县贫困人口“351”住院治疗23388人次,费用14765.04万元,合计报补13089.21万元,报补比例达88.65%。“180”慢性病门诊(含特慢病)就诊85497人次,费用2405.21万元,合计报补2327.68万元,报补比例达96.78%。截至6月25日,精准扶贫综合保险医疗报补总计274人次、金额150.10万元。(政府办 张阿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