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军师吴用,人称“智多星”,在梁山排名第三。先来看看“智多星”吴用运用智谋的几个“杰作”吧。

一、智劫生辰纲。从密谋定计到得胜归来,作为决策人,可以说,吴用几乎考虑到每个细节,从战术上讲,堪称尽善尽美。归根结底,晁盖等人做的还是强盗勾当,智囊吴用虽然聪明,也没能提供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计谋运用成功,满足于分赃,然后喝酒快活。

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二、三打祝家庄。吴用有一个所谓“双掌连环计”,说穿了,稀松平常,就是让投诚过来的提辖环立,钻到祝家庄当内应。在中国的战争史上,运用这类计谋的例子,真如恒河沙数。奇怪的是.祝家庄武教头栾廷玉久经战阵,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面对那么大一帮全副武装的汉子叩关,怎么可能因为领头者是久已失去联系的同门师兄弟,就轻易相信,委以重任?这个破绽不仅太大,而且可疑退一步说,尽管所谓“双掌连环计'最后奏效,像这种对地方民团的战斗,对一支造反武装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三、智赚卢俊义。卢俊义之所以着了吴用的道儿,不是吴用的计谋有多么玄妙,而是卢俊义一生太顺利,过于骄傲。过于骄傲的人,常常把智商降到很低的一个水平。吴用设计将卢俊义赚上山,让梁山有了一个勇冠三军的好汉,使这个江湖组织产生“二把手”。表面看来,吴用的这一计,似乎对梁山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实,卢俊义在梁山的领导地位,只是一种名义,在梁山决策过程中,作用甚微,除了生擒射杀晁盖的史文恭之外,他没有多少特殊的贡献。

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以上算是吴用的“大手笔”。平心而论,也许在局部上烦显机巧都谈不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吴用毕竟是梁山上最聪明的人之大大到一场战争,小到处理梁山 纷繁的人际关系,都要特别借重这个秀才的头脑,如赚朱仝上山,让李逵劈死小衙内,据李逵的交代,都是吴军师的亲自部署。

吴用斗智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受中国传统权谋文化的熏染太深。中国传统权谋文化可以“三十六计”为代表,充满血腥和狠戾的气息,几乎每计都是“只问目的,不问手段”,不管计谋的成功后面,有人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个可怜的小衙内,只知道朱仝的长胡子好玩,就死在吴用的妙计之下,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

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吴用到底只是三家村中一学究,其人固然聪明,毕竞缺乏远大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没有大智慧,只能以一点“小术”扬名于江湖。

看看梁山,几乎一直没有什“么战略部署,大军始终坐困梁山泊一隅.满足于打家劫舍,偶或攻城掠寨,也是抢了就走。梁山上汇集二龙山、桃花山等各路人马,本质上依然和这些山大王一样,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在梁山何去何从的“路线”问题上,吴用也是风吹两面倒,拿不出符合客观情势、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他开始似乎对招安怀有戒心,宋江一坚持,他就跑到宋江那一边。可见,他只擅长于局部斗智,缺乏对大局进行深刻分析的能力。梁山接受招安后,在险恶的形势下,我们既未看到“智多星”在困境中纵横捭阖,也不见他对宋江连续损耗实力、自取灭亡的做法提出异议。

梁山排名第三,“智多星”只会使些小计谋?

概括说来,梁山大军中的吴用,比不上李自成的宋献策和牛金星,就是和同时代向方腊献计的吕将相比,也要逊色多了。

《水浒传》的作者既给吴用安上“智多星”的绰号,又让其本名谐音“无用”,不知是否有些深意。您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