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第23期(2018年4月)在場微散文三等獎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授獎詞:向永明的《遇見青木川》,從偶遇的一個旅遊景點,走進一個塵封的錯位世界,呈現了人性的善惡與文明的力量。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遇見青木川

文/向永明 朗誦/龍丹

循葉廣芩筆下的《青木川》,一腳踏進秦隴蜀交界的這座古鎮。

這裡08年地震後才通公路。不過上世紀40年代,街上就有了一輛一檔行進的福特老爺車,一張唱片的留聲機,一部沒有線的電話機和從沒用過的“菲賽爾”冰箱。

漫步千米長的石板老街,兩旁鱗次櫛比的青瓦木樓,林立著洋行、商號、茶館、酒店,風雨廊橋和魏老爺的華屋美宅。那座建於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的學校,更讓這片山野熠熠生輝。

八九十年前,年輕的魏老爺打劫教堂時,意大利神父一個電話召來了汽車和軍隊,給了他強烈的震撼。從此決別為匪生涯,不遺餘力地經營自己的土豪莊園,同時小心翼翼地打望著山外文明。那年,陝南教育督察視察寧羌,遭山匪,棄夫人自逃。夫人程立雪遇魏老爺,化名謝靜儀,選擇留在這片亂世的僻野教書育人,將她的教養、文化,優雅從容展示給山裡人,雨潤這方水土。強橫的“土豹子”魏老爺被文明的力量慢慢馴化,他修橋、鋪路、建學校,資助貧困子弟唸書,山外的文明浸潤著僻野山鄉。

走進輔仁中學,穿過筆架裝飾的校門,迎面是白石立柱的大禮堂,巴洛克式的浮雕。高高的落地大窗旁,那架塵封已久的鋼琴,流淌出清脆舒緩的旋律,化作潺潺的春水,化作細雨中清脆欲滴的嫩竹……

我沒看到傳說中的那株青木,卻遇見會說英語、解高次方程和三角函數的那些耄耋老者。

山坡上,一塊石碑刻著:謝靜儀長眠之地。

(責任編輯:李慕雲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50字)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獲獎感言:

遇見在場,是我最開懷的遇見!老師們,朋友們,扶我上馬,還送我一程!感恩遇見,遇見是如此美好,在場鮮花盛放,五彩繽紛!在場溫馨有情,四季如春!水之湄、楚歌、曉來、寧靜、海之魂、章濤、秦秦、花語、龍丹、俊義、老龔老師,遇見你們是人生最開懷的遇見!

我發現,在場最豐厚的收穫是友情,真摯又純粹!我一激動,都要挨著點名了,師友們,兄弟姐妹們,感謝這份緣!相識你們,真好!

在場微散文作者參賽主題:遇見

世界很大,宇宙無限,我們只是一個飄忽的點。所謂軌跡,不過是經過的痕跡,不能說明未來,更不能說明發現。發現在你遇見的瞬間,是主體對客體的洞見。佛家說,所謂緣,就是在因果途中的遇見。因此,遇見與發現,是最直接、最可靠、最生動的在場,是我們與世界最珍貴的緣。

但是,世界的大,決定了遇見的難。電影《向左向右》主題曲《遇見》中有這樣的詞:"我在某年某月醒過來,我想我等我期待,未來卻不能理智安排"。是的,未來充滿變數,遇見是一個偶然,發現更是近乎苛刻,不僅需要緣,還要靠主觀的條件:知識、智慧、努力、機緣。

用你本真的語言,呈現你的遇見,表達你的發現,與大家分享你與世界的緣。當然不要忘了意義,要跳出小我,緊貼時代的脈搏。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作者簡介:向永明,四川旺蒼人,現居廣東東莞。一個酷愛文字的打工人,一個眷戀故土的遊子。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主播簡介:龍丹,本名鄭志剛,在場主播。東坡故里四川眉山人,現供職於眉山市東坡區。“用聲音傳遞情感,用聲音感悟生活”。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向永明《遇見青木川》——講述文明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