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大國博弈

九章大国博弈

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應該不會再有人會質疑我們進入了大國博弈時代。

當此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幸為您獻上《九章大國博弈》,與您分享半年來的所見所思、所聞所悟。我們會根據大家的意見和留言不斷更新完善,作為大家共同思考的長期見證。【注1】【注2】

九章大国博弈

V1.0-2018.07.10

1時代 2特國 3中國

4將帥 5兵勇 6謀士

7縱橫 8陰陽 9用器

1

時代

時代,是看待問題的基點,也可視作戰略規劃的天時。

未來的歷史學家也許會這樣書寫:2018年是中國新時代的開局之年,美國發動了經濟攻擊,剛開始世人以為特朗普是在遏制中國,很快世界意識到,他是要摧毀全球秩序,要回到弱肉強食的嗜血時代。

特朗普發瘋,美國發狂,

與中國無關,更與中國有關。

縱觀西方文明史,霸權週期百年輪迴的魔咒罕有打破,從世界大戰美國初嘗霸權,到冷戰結束華盛頓一家獨大,屈指算來美式霸權時日無多,不瘋不狂,如何逆天改命?中國不過是美國發飆的藉口。

九章大国博弈

古今中外的戰爭,大都需要一個藉口或理由,裴迪南大公、凡爾賽和約,藉口的最大功用是對內開展力量動員、煽動民意;對外締結聯盟、獲取支持。在特朗普美國,這就是過去兩年中,智庫和媒體給中國的角色定位。

美國借中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事稍後再表。先說後冷戰時代得國際秩序是由美國主導,它能hold全場時,對規則是無所謂的,hold不住的時候,它就掀桌子了。

當次歷史關鍵時刻,無須回憶什麼進攻現實主義、文明衝突、修昔底德陷阱,我們只要記得一句西方諺語就夠了:“所謂公平與正義,只有當雙方實力相等才可以拿出來討論。”

實力,是美國攪動當今世界的底氣,也是他們重構世界秩序的目的。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人類社會高唱“國與國一律平等”,“以規則為基礎”的日子,不過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西方歷史上更多的時間裡,小國、窮國和弱國在國際秩序中,不過是大國協商中的附庸和籌碼。

冷戰結束後,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在享受唯我獨尊的領袖特權時,也不得不接受“道德楷模”、“民主典範”、“自由衛士”的束縛,甚至在對待小國弱國時也得客客氣氣的。這和美國骨子裡的“實力決定一切”格格不入,他們心目中的公平,是要與自身實力相襯的,電影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臺詞,其實就是現實中“弱國無外交”的翻版而已。

所以當美國說:“全球化對我有害!”意思不是說我沒賺到錢(賺錢是我自己有本事,和全球化有毛關係?)美國人的意思是,明明你們都是我罩著的,憑什麼要我跟你們平起平坐好好談?

特朗普美國追求的,既不是中國周朝的“以禮治天下”;也不是工業革命西方的“大國協商瓜分勢力範圍”;而是“實力即權力”

的動物法則,為此美國需要搗毀的是現行國際秩序基本架構和關鍵要素:

基本架構,是世貿組織、聯合國、國際法

關鍵要素,是威斯特伐里亞民族國家體系

而中國就很尷尬了,我們沒招誰沒惹誰,人畜無害的改開40年,堂堂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近70年沒有實現國家統一,就這樣美國還要拿我說事,還張口fuck閉口bitch......

何況這一次,特朗普顯然不只是說說,而是真要從中國身上抽數千億血汗錢。倘若中國披肝瀝膽奮發圖強,積攢多年的家底就被它這麼掠奪,我們40年的辛苦算什麼?

所以中國斷然不答應。中國要捍衛自己的利益。

雙方都不退,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可是要正面相撞?

歐洲呢?那群老牌帝國主義咋想的?

歐盟的成立被就令美國不爽,但他們在北約的框架下一起打打這個,罵罵那個,跨大西洋的小日子過得還算不差;後來美國金融危機,引爆了希臘債務,大家才明白原來當初美國三大評級公司給歐盟埋了一顆雷,於是雙方臉色就不太好看了;然後英國公開脫歐,這可不是暗算,而是明著捅刀子了,歐盟內部的民粹主義漸漸已經快摁不住自己了;到了2018年特朗普美國翻臉的時候,一點不給歐洲面子,更有甚者為了施壓歐洲,竟然要與俄羅斯怎樣怎樣。

日子都過成這樣了,你美國還要怎麼做?!

歐洲也怕案而起了。他們要維護現有格局。

而俄羅斯、中東、非洲等等國家和地區,苦美國久矣。

可知大國博弈時代,博好了全球合作,博不好再回嗜血時代。

真可謂,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2

特國

特朗普美國有三特:特強、特狂、特實

特強的美國經濟領先世界、科技傲視同儕,硬實力世界第一捨我其誰;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其實美國光鮮的外表下,很多問題積重難返。政治兩極化、社會分裂化、道德碎片化,已無感召世界的軟實力,更不具備包容萬民、兼濟天下的巧實力。

特狂的美國

軍事力壓萬國,全球感知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的美軍早已不把地球人放在眼裡,以戰養戰、越戰越狂的軍事力量是美國人的王牌和底牌;另一方面,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不但使其揹負了沉重的財務成本,更使其陷入了“發現敵人—消滅敵人—製造敵人”的惡性循環。

特實的美國秉持實用主義,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相信一代絕世強國終會衰落,所以要除弊革新,要實現美國自救。但他們深知,當今美國的根深植全球,觸鬚滲透到經濟全球化的每一個層面,所以要改革美國,實際上就等於重構世界。換言之,

美國即世界,挽救美國等於重構世界

山巔之城,上帝之鞭有權吊打全人類

九章大国博弈

顯而易見,美國把自身的所有問題歸因於全球化、並採取單邊行動是見效最快之道。

經濟上,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全球分工是錯的,因為會讓美國空心化;我要美元全球貨幣地位千秋萬載,我要產業鏈高端永在我手,我要製造業工人有粗活幹、我要華爾街大亨統治全球、我要出口順差......什麼?不符合經濟學基本邏輯?來,看我打破物理定律。

政治上,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縱向權力運行不暢;而多元化濫觴的美國社會,依靠法律體系支撐的橫向社會結構,日趨碎片化和離心化;如果把美國蘊含的國家實力計作100分,在對外時最多發揮30分,如果不考慮軍事行動的話也就10分。特朗普美國現在要改革其引以為傲的政府體制,為的就是要充分進行國力動員、開展全球秩序重構。

而在軍事上,要對中國、乃至全世界打這張牌,需要希特勒這樣的領袖,特朗普是麼?

特朗普美國,是歷史送給人類社會的一道坎,過去了富裕社會延續,過不去也許一夜回到大戰前。

國雖大、好戰必亡。

3

中國

上下五千年,近世恥辱永難忘,

改開四十載,和平崛起勢已成。

對平均壽命以百年計的西方霸權而言,延綿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無疑是一個不死的另類。“不死者近乎神”,對中國人而言“歷史即信仰”,現世的種種喧囂和紛爭,中國人看來不過是在重演幾千年前玩剩下的“合縱連橫”而已。

但人是活在當下的,人類社會更是立足眼前的。韜光養晦的時間一長,中國人的和平積習必然也就日厚。或許是恥辱記憶太強烈,當代中國否定歷史有些用力過猛,迷信西方的程度有些過深。不要說從“以禮治國”的上古文明中找尋民族基因,甚至連“義利相權”都被丟進故紙堆。GDP至上令西方國家都自嘆不如,物質崇拜之風尚未褪去,技術創新錦標越演越烈......已經有國人在反思:

究竟什麼是強國?

經濟強就能成就世界強國麼?清朝因何而亡?

正當國人陷入迷思之際,世界頭號強國突然變身惡霸打上門來,不啻當頭棒喝,令國人心中漸遠的恥辱記憶被再度喚起。

中國,就這樣被打進了大國博弈時代。我們原本想你好我好大家好,搞好經濟慢慢談,一旦強敵來襲國人方才明白,面對軍事的鐵騎,或是經濟的大棒,躲是躲不掉的,勸是沒有用的。戰鬥必會流血,博弈必有損失,但紛爭已起,就不容你再逡巡猶疑,唯有收起情懷拿起武器,抖擻精神投入鬥爭。

為了中國的現在,更為孩子們的未來。

九章大国博弈

大國博弈時代,身為大國怎能不去博弈?

大國博弈時代,身為大國怎能不會博弈?

大國博弈時代,身為大國怎能不敢博弈?

現在的中國,與美國相比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大國博弈的理論、實踐和力量。中國,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

哪裡會有什麼歲月靜好

皆因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哪裡會有什麼天生驍勇

只能在鬥爭中百鍊成鋼

4

將帥

道天地將法,大國博弈時代的將帥,主要是指各級決策者和指揮者。大國博弈時代,將帥是國之柱石、戰之主力。

大國博弈時代的好將帥,一是要謀全局應萬變,二是要穩民心揚國威,三是要寒敵膽結友軍。

新中國成立之初,“革命家”將帥鬥爭經驗那叫一個豐富,打出來的天下打出來的將帥,從來就不怕再開打。改開以來的將帥們,大都經受良好教育,在地方經濟建設中脫穎而出,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都更勝一籌。但鮮有與洋人博弈過招的經驗。

當代中國將帥,沒感受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的壯懷激烈,沒見過故紙堆中的修昔底德。所以當大洋彼岸一個“精神病”成為總統時,請允許我們先笑一年,當將帥們看到一個國家的鮮血流下來,到底是什麼顏色。就該意識到當有三點轉變:

一是要從“內外有別”到“內外兼顧”。過去的決策者和施政者,除了外交部門之外,多數主要面對的是國內事務,其行為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由國家政治體制提供保證;主動性和預見性都基本可控;績效評價的標準基本從時空上看是確定的;對於這種情形,將帥們是很熟悉的,勝任也是沒有問題的。

九章大国博弈

大國博弈時代的將帥,不論是不是外交部門,都需要面對來自外部的挑戰,其行為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在面對境外組織個人、甚至外國政府時,就遠不如在國內;主動性和預見性基本不可控(根據對手的博弈行為而定);績效評價的標準從博弈的角度看也必然是動態的,你自己以為某個行動是局部的國內的,但其影響有可能是國際的長遠的。對於這種變化,決策者和施政者務必高度重視。

二是要從“防範風險”到“擁抱變化”。大國博弈時代,對手在專門研究你針對你、甚至削弱你打擊你,各種風險你靠防是防不住的。將帥當以擁抱變化的心態,在決策指揮時兼顧建設性和對抗性,統籌穩定性與動態性。

應對變化的能力,對於將帥殊為重要,這一方面來源於實踐經驗的積累,所以我們要敢於博弈才能善於博弈,另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戰略定力,要有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才不會在波詭雲譎的博弈局勢中迷失。

九章大国博弈

三是要從“兼聽則明”到“明辨真假”。自媒體時代容易給決策者造成信息冗餘的問題,垃圾信息干擾決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大國博弈時代更為複雜的是,信息浪潮中還會夾雜大量對手散佈的惡意信息、虛假民意、煽動觀點;這需要決策者具備“火眼金睛”明辨真假。

大國博弈時代的明辨真假,將帥們要辨的不只是信息的真假,還有人的真假、利益的真假。這不但需要從博弈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更需要具備全局的眼光和視野,還需要與一線人員的通力配合。

5

兵勇

將帥佈陣,兵勇取勝。

大國博弈時代的兵勇包含哪些人?

人類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屬性,站在這個屬性上看,每一個公民都是兵勇,因為只要你花錢消費,從經濟的角度你就參與博弈了;你只要發聲,從輿論的角度你就參與博弈了;甚至你只要活著,活在一個大國,從法律意義上看你就參與博弈了。這是廣義的兵勇。

狹義上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還有一個職業,比如學者、比如官員、比如快遞小哥、比如巨豪商賈,比如公務員......從這個角度看,兵勇的範疇當限定在那些與博弈相關度更高的領域。這種意義上的兵勇如何作為,見《8陰陽》。本章只談廣義的兵勇。

這一屆中國人民,生在紅旗下長在改開中,沒有多少人真正見識過戰爭、大規模饑荒、瘟疫、難民潮。多難興邦的意義,對我們而言主要的意涵是汶川地震、股市大跌、看病貴上學難......我們想要的,是錢多一點,房子大一點,孩子學習好一點,老人身體壯一點......還有,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和平時代的百姓,過的日子是自由民主開放;戰爭時代的百姓,日子是軍管軍需軍事;大國博弈時代,日子是快速變化的,百姓要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國博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變數,大至國家安全經濟方針股市走向,小到蔬菜價格柴米油鹽街坊鄰里。

這種情況好比開車在路上跑,乘客在多數時候(和平時期)可以放鬆享受;但開上高速了車多了(大國博弈),要繫好安全帶買好保險照顧號老人孩子。當然你也不必緊張過度,因為出車禍這種情況對國家而言就意味著戰爭爆發,

既不可掉意輕心,也不必擔心天天出門都車禍現場。

二戰後美國百姓,天天戰事不斷。雖然作戰地點是在境外,但參戰的人卻出自身邊,所以對於美國民眾而言,因戰而亡固然痛心倒也尋常。所以大國博弈對於美國民眾而言,實屬居家旅行之常態,甚至有點聞戰則喜的味道。

對中國老百姓而言,雖多年未經戰火,但何曾少見過宏觀不確定?改開40年,有幾個人是一成不變一帆風順到如今呢?不至於才過幾天手機刷臉支付的好日子,就忘了沒有熱水洗臉的小時候。對於民眾而言,大國博弈的風雲激盪,不過是我們老時含飴弄孫的一個段子:

孫,我給你講哈,那時候我們先“一人超生全家結紮”,然後又讓撒歡生;小時候憑票買肉,長大了花錢減肥;唸書時德智體美勞,高考了每年換科考;上學時工作靠分,上崗時工作要找;單身時房子叫宿舍,成家時房子叫商品......對了還有個啥大國博弈,博之前我們天天厲害了我的國,博之後我們天天忙著幹美國......

九章大国博弈

6

謀士

謀士在幕後,雖不上陣衝鋒但運籌帷幄,在以智勝為主的大國博弈時代,謀士是克敵制勝的關鍵力量。

戰火紛飛之時,軍人是衛國的英雄;

和平合作時期,商賈是富國的旗幟;

大國博弈時代,學者是強國的智識。

當代中國學人那是相當尷尬。人人自媒體,事事有話說;苦苦十數年學術訓練,不如網紅大V30秒直播;即便是苦心孤詣迎合大眾品味弄出一篇“爆款”,也最多一週熱度,當然學術圈根本不會拿這當回事,更不要說由此著書立說開宗立派了。

這不是最尷尬的。以前學者寫摺子、領導聽建議,“習得文武藝、獻予帝王家”,評價一個智庫好壞的關鍵,就是看每年拿了多少常委批示;現在是領導拿著一篇網文,讓學者解釋,要是遇到一篇正常一點的帖子還好辦,但大多數時候網文都觀點嚇人、內容空洞,東拼西湊,真假難辨,智庫已成為領導的網文驗鈔機,當區區幾個學者面對網上汪洋大海般的意見觀點......

向左走被淹死,向右走被壓死。

躲進小樓成一統?誰敢?誰能?誰願?

九章大国博弈

所以大國博弈時代,正是一展抱負的好機會!天下紛爭數百年,稷下學宮幾十載......為小我、成就大我!何樂而不為!

這一次不是紙上演兵,而是真刀真槍;這一次不以Paper論英雄,只看國運興與衰;這一次大概率青史留名,大概率遺臭萬年;

那麼問題來了,當今中國學界漸為濫觴,官學關係更是複雜。如何為?

當代中國學人,受的是西式教育,讀的是現代科學。學科分野越來越精細之下,對宏觀問題的把握和宏觀問題的敘事,就越來越偏頗。面對民族國家興衰這麼複雜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整合。

而且大國博弈這門學問,更多的卻是要和官員領袖一起磨練的。檢驗大國博弈學問真偽的時間尺度,已然超過學人的一生,是非成敗,當世者很難知曉,不妨留待後人評。我們現在只知道:

戰略上,別用文學家PK美國戰略家

戰術上,別用哲學家PK美國數學家

必須調整的,還有我們的研究方法。

名詞炒作停一停,概念創新放一放,組織更名緩一緩,

研究環境研究對手研究自己,

研究歷史研究現實研究理論......

這場大國珍瓏局,且看我如何弈!

7

縱橫

制定戰略,大國博弈時代的關鍵。

合縱還是連橫,東出還是西進,持久還是速決?鹽鐵術輕重法、還是星球大戰抵消戰略?這些不是戰略,而是戰略制定的結果和行動。

戰略的要義,是要動態平衡“目標”、“環境”、“能力”,由此衍生出很多學派許多典籍。

九章大国博弈

大國博弈時代制定戰略的主體,應該是將帥、必然是將帥、只能是將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對於兵勇而言,多言戰略無異於空談誤國,能讓其參與的意見的,不是戰略而是戰術。而對於謀士,參與戰略制定的功用有限,更要特別注意方法:

理論上,謀士參與戰略的方式(或者說向決策者建言的方式),應當是“推廣式”,就是說學者把思慮周詳的思想產品,推送給決策者,並向其解釋說明,供其決策使用。

實踐中,謀士參與戰略的方式是“合作式”,就是學者和決策者共同分析問題,共同研究推演,甚至要參與共同實踐。這也是當今很多人對智庫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以學者之名行決策之實。

大國博弈時代,謀士參與戰略的方式應當是“沉浸式”,就是說學者應當把公共輿論場作為主戰場,一方面穩固社情民意,並透過信息時代的各種新舊傳播路徑,給決策者提供支撐。

我國學者當下參與戰略決策,總體上看是參與不足,當然這種不足主要是指的質,而非量。

美國曆史上有著極為發達的智庫傳統,但特朗普上臺後其影響決策的功能斷崖式下跌,只好通過影響輿論參與決策,由於驕傲已久的美國智庫不甘心淪為配角,所以發動輿論時明顯用力過猛,妖魔化中國力度過大,顯著激化輿論,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

大國博弈時代的好戰略,一定是彈性的、適應變化的;也一定是清晰的、便於理解的;更是建設性的、指向光明的。

“一帶一路”倡議就符合以上特徵,因此美國高度警惕,歐盟五味雜陳,友鄰趨之若鶩。

中國需要、也能夠產生足夠多的好戰略。

制定好戰略在把握環境能力和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三個要素:信息、智慧(《8陰陽》)和工具(《9用器》)。

8

陰陽

智慧是戰略的載體,也是實踐的指導。

誠如信息有真假,實踐有成敗,智慧也有善惡。

善的智慧,民眾頌揚,學者推崇,官員喜愛。

但有時,特別是在大國博弈時代,需要惡的智慧,因為這世界本就是善惡混雜,如果是在一個邦國之內,憑藉國家機器法律強制,輔之以民俗道德是足以規制的。但大國博弈中,超越民族國家的裁判者根本不存在。

何況善惡之分本基於文化道德之上,而文化道德又與民族性高度相關。大國博弈是國與國的交鋒,某種智慧對一族也許是卑鄙的,但對另一族也許就是高尚的。

所以對國家而言,只有善智慧是不完整的,只有惡智慧是活不久的。

只有陰謀陽謀具佳者,才能在大國博弈中勝出。

所以我們既要堅持中華民族的自信,更要了解域外民族的文化基因。

九章大国博弈

一是要力戒“反向透明”。互聯網時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看美國不清,美國看我們通透,這種反方向的“透明”是兵家大忌,對於謀劃者和決策者而言,絕對不能出現“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況。

二是要力求“移位思考”。換位思考是博弈的第一步,然後站在對方角度上考察自己的策略,然後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考察雙方的行為。經過不斷的位置移動,就能更好的把握驅動博弈走勢的內生動力。

三是要力保“環境適配”。資源不足、大幹快上會導致戰略透支;能力不足、蠻幹單幹就會導致戰略超載。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稟賦不足,戰略學視野中的不適應環境,都會將好戰略引向壞結局。

以上三點放在中美博弈的具體語境中,明顯是美強中弱,而且短期內這種強弱態勢很難扭轉。

與我不利的另一個因素是當下國內的輿論場,魯棒性包容性客觀性還遠遠不夠,一胖就喘一嚇就尿的狀態,在大國博弈中是個大問題。

情緒失控的拳手,多半在格鬥中失敗。

心態失衡的大國,難以在博弈中獲勝。

可以想見,這一場大國博弈的基本走向和結果,必是一場《論持久戰》。

9

用器

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勃興,使得技術工具及其方法,早已上升到了思維模式的層次,使世人對邏輯、辯證、法律等等推崇備至,自然科學的工具理性,已經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種實踐。

因此,技術也必然影響大國關係。

大國博弈時代,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各種手段無所不用。過去我們一般認為,技術、工具和方法對於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影響,必須經由冗長的過程和人的媒介,並最終作用於人類社會組織,因而國家對技術工具的治理和防範是遊刃有餘的。

但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運用,對其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幾近不可能。使得其由從屬地位,逐漸成為扭轉勝負的關鍵支點,從這一點看,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軍事衝突中的武器裝備。

九章大国博弈

一是國家角色受到衝擊、新勢力搶佔C位。非國家行為體利用新技術對抗國家已是現實。暫且不說恐怖分子利用技術工具對抗大國,就說“大數據總統”奧巴馬,“推特治國”特朗普,都是憑藉技術工具,極大增強個人能力,助力其挑戰精英階層,乃至挑戰全世界。

可以想見,民族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主導地位必將受到衝擊,大富豪、大企業、大組織在大國博弈時代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必須作為一個重要變量加以考察。

二是變化速度不斷加快、Plan B越發重要。新概念新技術新應用爆炸的時代,決策的速度必將日益加快,博弈中的意外事件和突然襲擊必將越來越頻繁。擁抱不確定意味著要建立足夠強壯的彈性戰略框架,也就是要有足夠完善的“Plan B”,或者是專門用以應變的體制機制。

中國在這方面對於美國是有政治優勢的,因為縱向權力運行更加順暢,所以決策執行效率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美國在2018年以來越來越重視“整體政府”(WOG)的建設,這個源於歐洲的公共行政理念,是否可能將其100分的國力反映到國際事務上的比例,提高到50分甚或更高,需要我們高度警惕。

當然,特朗普美國通過政府改革“法西斯化”的可能性現在看還不大,但哪怕只是弄個雛形出來,以其軍事和經濟實力,對全世界而言都是夢魘。

三是治理體系趨於精細、數據成為A角。只要民族國家這種形式還存在,人就永遠是毋庸置疑的主體。大國博弈的本質,是國與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對抗。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治理體系將變得越來越精細化、數字化;以權力運行為基礎、利益博弈為驅動的治理範式,有可能細化為以數據為驅動的治理博弈。

特朗普上臺以來,關於俄羅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干預美國大選的猜測一刻未停。從技術的角度看,要做這事完全有可能。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可以直接干預輿論場、甚至是特定人的心理,因此從理論上講,如果有人要以技術干預你,根本就不會令你察覺被幹預,而會認為這就是你的自由意志。

黨的十八大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列為改革開放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對中國而言,既要加速推動技術創新在國家治理中的運用,又要防止他國或是非國家行為體的技術突襲,能否應對好這個挑戰,也許將成為大國博弈中的一個引爆點。

(V1.0-2018.7.10 學術plus)

本文貢獻者

【1】plus君,公號小編李某,本文策劃者、主筆

【2】謙謙,學術plus鐵粉,本文策劃者

大國博弈是動態的

所以本文也會持續更新

誠邀您加入本文書寫

留言談談您的觀點

您的名字會出現在

“本文貢獻者”

也許我們不能書寫歷史

至少可以,見證成長

小弟先寫為敬

各位兄臺請了

  •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賜稿!投稿鏈接

  • http://kjpl.cbpt.cnki.net

  • 學報電話:010-68893411

  • 學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