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又扶貧:當向日葵可以治療痛風

吉林省鹽鹼地面積約2000公頃,其中尤以白城市的大安、洮南最為集中。大面積的鹽鹼化,讓白城土地成為世界三大鹽鹼地之一。在這片鹽鹼地上,向日葵是主要的農作物,向日葵籽榨油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如何充分裡利用白城鹽鹼地的農作物資源,成為當地乃至吉林全省亟需攻克的難題。

最近這些鹽鹼地所種植的向日葵則成為了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們的福音。新華社近期報道了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小波團隊從向日葵花盤提取出抗痛風有效成分的新聞,這一成果已在《醫藥衛生》等國內專業醫學刊物發表,並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治病又扶貧:當向日葵可以治療痛風

痛風是由於人體內嘌呤物質新陳代謝發生紊亂,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高尿酸血癥,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與糖尿病在醫學界並稱為“不死癌症”。來自《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的數據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預計2020年,痛風人數將達到1億。現今痛風已經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示。痛風高發病率,高致殘率,但是知曉率,控制率、治癒率卻很低。

痛風暫時沒有有效治療手段和方法,國內外常用特效藥多是抑制嘌呤代謝從而降尿酸,但這類治療方式對尿酸鹽結晶(痛風石)卻束手無策,病人的尿酸鹽結晶在體內越積越多,造成關節腫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大多現有治療痛風的藥物無法克服藥物本身對服藥者肝腎損傷的副作用。

劉小波留學於日本名古屋大學期間,就發現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很高,醫學很發達,但是針對痛風,日本的醫學工作者也束手無策。在國內,狀況同樣不容樂觀。劉小波帶領團隊20多人經過5年多時間的攻關,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從鹽鹼地種植的向日葵花盤提取出生物鹼、黃酮、蛋白小分子肽等活性成分。藥理、藥效分析表明,生物鹼有治療痛風作用,可特異性結合尿酸形成葵花鹼尿酸複合物,經肝臟代謝後經腎臟排出體外,快速降低尿酸;小分子肽作為腸道能直接吸收的酶製劑,可進入血液調節尿酸代謝以及腎小管轉運蛋白,控制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洩量,溶解痛風石;黃酮抑制炎性細胞的趨化和減少炎症因子釋放,對於急性發作的痛風關節炎具有獨特的抗炎消腫止痛效用。

劉小波團隊的研究成果在《醫藥衛生》、《醫學信息》、《內蒙古中藥學》等國內專業醫學平臺上發表,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隨著對葵花盤提取物對痛風作用的深入瞭解,加上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葵花盤粉抗痛風的科研成果落地,有望成為全國8000萬痛風患者,1.7億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重要抗痛風手段。該項目在洮南的落成,將加速葵花盤提取物的產學研落地,也成為拉動白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隨著白城洮南鹽鹼地葵花盤粉項目的落成,當地也開展了葵花盤精深加工產品的產業化之路,將葵花盤變廢為寶,可在原有種植葵花面積上新增加100萬畝葵花種植,除正常的葵花籽收益外,葵花盤消耗後農民收入增加2億元,實現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