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宗仁,何應欽?

兩個黃狸嗚翠柳

李宗仁和何應欽之間的對比非常明顯,一個是抗日名將,是領兵作戰的軍閥將領,一個是國民黨內有名的親日派,是蔣介石手下的二號人物,主管著國民黨內部的黨務問題,不領兵打仗。

李宗仁

李宗仁是新桂系的軍閥,他和白崇禧等人聯手擊敗了廣西的舊軍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廣西戰隊,在李宗仁的帶領下桂系軍閥投靠了民國政府,成為了民國政府名下的獨立戰隊,部隊的掌控權仍由李宗仁等人獨攬。


在蔣介石發動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延續了他大拜兄弟的習慣,向李宗仁遞了帖子,結拜了兄弟。

李宗仁帶領的廣西部隊戰力非常強大,在兩次北伐的戰爭中都作為先鋒部隊擊敗了很多分裂的軍閥,為民國的初步統一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的部隊勢如破竹、無可抵擋,當時中國的所有部隊都屢戰屢敗,但是在臺兒莊的時候,日本人的神話被李宗仁終結了。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取得對日本部隊巨大的勝利,日本的軍隊被殲滅了2萬多人,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數字,因為除了一些中國人組成的偽軍,日軍的部隊都非常的精銳,他們實行精兵策略,所以損失那麼多人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情。


在這場戰役中,李宗仁手下的部隊也折損了大半,非常的慘烈,死亡人數達到了5萬多人,但也正因為此戰鼓舞了當時中國各部隊的士氣,讓全體中國人知道了訓練嚴格、武器精良的日本人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所以臺兒莊大捷成為了一面飄揚的旗幟,為抗日戰爭開了一個好頭,李宗仁作為總指揮因此獲盡了殊榮,和後來的無數場戰役加起來,奠定了李宗仁抗日名將的身份。

何應欽

何應欽是蔣介石在日本認識的同學,他曾在貴州的軍閥手下擔任過旅長,但在老大被殺死之後找到了當時正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通過蔣介石的介紹,擔任了黃埔軍校總教官的職務。

何應欽往後的發跡與他在黃埔軍校中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他在黃埔軍校中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手下,因為他有著良好的性格,所以成為了學生們的知心好友。

他的這些學生們也在蔣介石發跡後成為了國民黨的中堅,何應欽因為這些學生們的反哺,成為了國民政府當中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之下,蔣介石曾被何應欽背判過兩次,但都因為他龐大的關係,所以被蔣介石輕易的放了過去。

和李宗仁不同的是,何應欽是個典型的親日派,他不領兵打仗所以對日本人的感情一直保存如初,他是在留學期間被日本人的文化深深影響的,即便他後來回到中國擔任了民國政府的高層,卻仍然保持著這種親日的思想。

日軍的中國侵華主將是岡村寧次,在他的帶領下,日本部隊在中國境內大肆燒殺擄掠,無數的部隊因為和日本人交鋒而喪失了生命,無數的百姓也因為日本主將的縱容被日本人殘忍的殺害。

所以說岡村寧次是除了日本天皇之外在中國境內最大的戰犯,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的罪行。

但這些事情在何應欽看來卻算不得什麼,因為岡村寧次曾經是他在日本留學時候的同學,在日本時,他就和岡村寧次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所以在日本投降戰敗後何應欽就非常的為自己這個好同學著想。



當時中國對日本人的主受降官是何應欽,原本這個重任是該由蔣介石擔任的,但是蔣介石是中國的最高統帥,而日本的最高統帥是日本天皇,岡村寧次只是日本天皇手下的一員大將,所以如果由蔣介石受降的話,自身的身份會將一個大階梯,所以這個身份就交由何應欽擔任了。

按規矩,日本將領投降後是要獻上他們隨身攜帶的寶貝軍刀的,這些軍刀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他們的另一條生命,在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中刀在人在、刀亡人亡,是最為神聖的東西。



所以作為受降主官的何應欽考慮到了岡村寧次的感受,他在受降前的一天找到了岡村寧次,特意的囑託岡村寧次在受降的當天,千萬不要帶他的軍刀過去,因為一旦帶了就會被收繳,何應欽的提醒讓當時的岡村寧次很是受感動,所以岡村寧次在參加第二天的授銜儀式上,沒有帶上他的軍刀。

在代表投降國的岡村寧次向何應欽鞠躬的時候,作為主受降官的何應欽竟然和岡村寧次互相鞠躬了起來,按照受降的規定,受降方是不需要向投降方鞠躬的,但是何應欽這麼做了,這些都源於他對岡村寧次的尊重以及他和岡村寧次的同學感情,這些讓何應欽忘記了民族大恨。


所以說我覺得何應欽是不能和李宗仁相比的,李宗仁是真正的抗日名將、是民族英雄,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欽佩與敬重的人,而何應欽在國民黨內部雖然和李宗仁序列差不多,但是他真正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貢獻卻是沒有多少的,他掌管著國民黨內部的運作問題,不善於打仗而且還親日,他的一系列親日行為都令人很是不齒,在他的眼中國家的大恨小於個人的私情,對於這樣的人,我覺得他不配與李宗仁並列。


孤客生

在北伐戰爭還未開始之時,李宗仁就前去廣州詢問蔣介石,是時候開始準備北伐了。但是蔣介石當時的態度是果斷拒接,後來還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李宗仁太幼稚,不從全局來看,現在時機未到。但是,李宗仁回去後直接開始起兵,他認為如今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很可能貽誤戰機。

就這樣,李宗仁率先開始了北伐,而且上來就拿了首勝,一路勢如破竹。蔣介石一看,原來敵人的戰鬥力如此不堪,這才開始北伐。為了展示自己的功勞,他安排李宗仁前去打江西,自己去打武漢。哪想到自己在武漢撞的血肉模糊,而另一面的李宗仁卻捷報不停。



最終蔣介石還是請來了桂系軍隊前來幫忙,所以一時間李宗仁的第七軍被人們稱為“鋼軍”。不久之後的寧漢分裂,加上徐州失守導致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的威信掃地。並且,當時的南京是腹背受敵,北面有孫傳芳的軍隊對峙,西面有武漢的唐生智的東征軍虎視眈眈。

兩隊人馬對南京政府構成了巨大威脅,不過武漢提出了和談條件,要求蔣介石下野。可蔣介石哪兒能同意,明確表態要征伐武漢。但是蔣介石卻沒想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倒逼了自己一把。最終蔣介石因根基不夠,被迫下野。



不過,比起蔣介石的狼狽,李宗仁確實是對北伐戰爭有重要影響,為北伐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毛主席曾經評價李宗仁:“請多多保重身體,共產黨是不會忘記你的。”還曾經說:“據說這幾年沒了南京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僅撐得住局面,還被人稱讚為全國的模範省,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文史長河

李宗仁和何應欽有著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他們曾經都大權在握,他們都有過輝煌的歷史,更驚人相似的是,他們都有著同一個政治對手,那就是蔣介石。不過何應欽和老蔣卻是黃埔系內的競爭,而李宗仁則是多次挑戰老蔣的領導地位。



老蔣依靠黃埔系發家,他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何應欽卻是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如果說老蔣是黃埔系的頭號人物,那麼第二號人物非何應欽莫屬。其實何應欽的資歷並不比老蔣差,同樣的時期追隨的孫文,但老蔣似乎運氣比他好一點。何應欽雖然在日後官至陸軍總司令,號稱黃埔教官派的領袖,但也只能屈居第二,老蔣成為了他一輩子邁不過的坎。其實老蔣對何應欽還是比較認同的,即使他對老蔣有過多次冒犯,但老蔣愛其才華,始終重用,當然了,何應欽和老蔣一樣,是一個堅定的“反共”主義者,從內心裡充滿對“共產主義”的畏懼,因而他是老蔣“反共”的左膀右臂。



接著來說李宗仁,從國民黨大派系來說,李宗仁無疑是除老蔣中央軍外的佼佼者,從中原大戰到解放戰爭時期,多少大軍閥垮臺,多少派系支離破碎,其中的西北軍、東北軍幾乎都被瓦解,但是李宗仁的桂系卻在不斷壯大。桂七軍的大名是北伐時期就傳開的,而李宗仁以桂七軍為核心,聯合另一個桂系首腦白崇禧從而反抗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李宗仁成為了除老蔣外最大的實力派,手下嫡系軍隊桂軍二十多萬,這無疑是他和老蔣叫板的實力。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李宗仁和老蔣鬥了一輩子,蔣桂戰爭中失敗、中原大戰中失敗,連當個代總統都被老蔣擺了一道,不得不說,他的一生只敗在了老蔣手裡。




歷史之絕唱

李宗仁是一代猛將,桂系的核心人物,抗戰中指揮徐州會戰,在臺兒莊戰役中重挫日軍,取得巨大的勝利,鼓舞民族鬥志。在解放戰爭後期企圖收拾國民黨爛攤子,最終失敗流亡美國,並在上世紀60年代最終迴歸祖國懷抱,總的來說李宗仁是個愛國者。

何應欽更多的是老蔣的腿子而已,而且是個不忠的腿子,在西安事變期間,何應欽甚至有取而代之的企圖,所以後來失去了老蔣對他的信任,總的來說,何應欽實力有限且忠心不足,絕對的差評!


無邪秦淮

桂系軍閥,促可小覷啊。打日本鬼子,一個打倆,確實厲害啊。作為桂系軍閥頭子李代總統,打仗還是很內行,搞政治陰謀欠火候。

何應欽比老蔣矮半級,黃埔軍校的二把手,南京政府的親日派頭目,時刻都想造反取代老蔣,可惜實力不行啊,何部長沒有自己的部隊啊。


蔣公,還是很厲害的嘛。


南湖燒窯匠

沒得比,李宗仁比何應欽歷害,地位高,李宗仁領導的桂系戰鬥力強悍,又團結,有向心力,李宗仁本的水平也高尤其是政治手腕,能夠把桂繫緊密的團結在自已身邊,不為蔣介石和日人利用,桂系在李宗仁的領導下能多次發起對蔣介石的挑戰,三次逼退蔣介石,是國民黨派系中最有可能取待蔣的力量,他對內能夠把桂系地盤治理的很好,對外領兵堅定抗日從不媚日妥協,其人性格寬厚,德才兼備,能夠很好的團結身邊的,這一點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品格,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尤以蔣馮閻李四人地位最高,到解放戰爭後,也是有這幾個來收拾殘局,相比何應欽,雖然在國民黨一直身居高位,但只能算蔣介石的腿子,說好聽點就是蔣的高級打工仔,他沒自己的地盤軍隊,沒有顯著的軍功,且還不老實自不量力的想取代老蔣,抗日其間還和日人眉來眼去的,是隨時可以被蔣介石換掉的人,相比李宗仁他掀不起多大的事。


少落拓

何應欽,到臺灣後一直活到1987年,98歲才謝世。

到臺灣後,何應欽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實際上被蔣介石剝奪了實權,只有空頭銜,原來的何系人馬也都煙消雲散。

這種情況下,何應欽反而很看的看,有人曾問他在臺灣主要忙什麼,何回答說:“我現在是三打,打牌,打球,打獵。”

何應欽晚年的“公事”無外乎開會應景、發表講話,參加證婚、剪綵、葬禮。

其餘大部分時間是打橋牌、打獵、打高爾夫球、栽花種樹。

後來各種死人的場合,何應欽就專門幫人家蓋國民黨黨旗,一個個蓋蓋到最後,蓋到蔣介石。

他把前半生對軍事的熱衷轉移到了後半生對臺灣經濟文化建設。發起組織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擔任會長;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一直掛副會長頭銜(會長為蔣介石);等等。

特別是中國童子軍,這是何應欽這位一級上將在臺灣唯一可以和軍事沾邊的工作。所以,何應欽不光是掛個名,他是真實的投入這項工作,並且樂此不疲。

晚年的這種恬淡生活,無疑是有助於何應欽的長壽的。


故紙匯

李宗仁是桂系的統領,臺兒莊之役打出了國威,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只是個軍事家卻不是政治家,在危難之際擔當代總統,卻受到蔣介石掣肘,退到臺灣後又受到排擠,後不得己落難他鄉,晚年在種種原因的迫使下,他輾轉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統戰工作和祖國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縱論李宗仁一生,即有輝煌戰績,也有打敗共產黨建立統一政權執掌最高領導權的野心,但畢竟才幹和智慧略差一籌,只能是稱霸一方,缺乏帥才之氣。但此人是一良臣,懷有愛國之心。論功過應是五五開,既有功也有過。在中國當代史冊上應記上一筆。


手機用戶50578015435


給靈魂一點味道

李宗仁,和何應欽,這兩個人性格相,品行相近,道德相近,都屬於三開人物,比起馮玉祥差的多,在中國歷史上這兩個人的品德,遠運不如人民公做蔣介石,這兩個人兩面派手法高明,善使:兩面手法,特別是何應欽:還是抗戰的反對者,在西安比賽的過程中,妄想奪取蔣介石的軍權,從而有通敵的閑怡,這兩個人都不是好東西,是兩個歷史上的不光彩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