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鬼谷|乱世的妖僧,盛世的和尚

道衍,俗姓姚,名广孝,今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年),家境殷实,历代从医。道衍十四岁时出家为僧,二十岁受足戒后,又慕禅宗。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道衍到杭州参访径山智及禅师。智及为当时著名禅师,又是一名寺僧。一见道衍,就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和佛学见地,所以就把法衣、拂子授予他,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佛教弘法的继承人。

三年后,道衍离开径山,住持临安普庆寺。接着,迁居杭州天龙寺和嘉庆留光寺。无意中,遇见道士席应真,得传道教阴阳术数之学。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下令选拔高僧入京,道衍被推选,但是,他借口有病不赴召;明太祖下令选僧人入京考试,以便录用为朝官,道衍又被推选应试合格,但他硬是不愿做官,明太祖只好赐他僧服,准他回山。道衍离开南京,准备游学。

爆笑鬼谷|乱世的妖僧,盛世的和尚

道衍北上参学,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他身为佛子,却隐含杀气,笑着告诉他:“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行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就像见到星座大师一样,很赞赏袁珙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二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高皇后去世,太祖下诏另选高僧侍奉王子,为他诵经荐福,道衍受诏入宫,与燕王朱棣面晤之后,彼此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朱棣向太祖建议,让道衍行出北平。道衍后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庆寿寺做住持。没过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了燕王的高级谋士。

朱元璋病故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前,意识到朱棣等藩王势力过大,可能影响到朝廷,决定消除藩王势力。燕王朱棣与道衍商议。道衍说:“以一变应万变来对付朝廷,要先下手为强,举兵造反,夺取朝权。”

燕王有点顾虑。

道衍又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为了彻底打消燕王疑虑,增强造反的信心,他又请来嵩山相师袁珙和北平卖卜人金忠,授意后,共劝燕王早早举兵。

燕王得道衍谋划,装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南京派来的侦探,也信以为真。燕王在禁苑秘密练兵,铸造兵器,还在苑内养了很多家禽,以鸡鸭鹅叫来混淆视听。

燕王府的小吏倪谅向朝廷告密说燕王要造反。于是,建文帝下诏围攻燕王府,让北平都指挥张信进府捕捉燕王。谁知张信进府后,去向燕王告了密。道衍和燕王密谋,立即让燕王亲信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急招八百勇士潜入府内守卫。建文帝下诏逮捕燕王府的所有官吏,都指挥使谢贵奉命率军围着燕王的府城,索讨燕王的官属。这时燕王的精锐军队,已经调离北平。道衍向燕王建议,只可计取,不能硬拼。于是二人商量后,决定表面上交出府吏,特宴请谢贵、张昺到府赴宴,在酒宴上擒杀了谢、张二人。围守燕王府的将士,听说谢、张被杀,一时群龙无首,纷纷逃散,燕王即命张玉、朱能率军控制北平城,燕王占了上风。

道衍协助燕王很快组织好了“靖难”军,一路南下,直指南京城。建文帝闻讯玩自焚,然后失踪了。燕王即于当天登基,是为永乐帝。

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高兴,因为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毫无价值。这个人就是道衍。

爆笑鬼谷|乱世的妖僧,盛世的和尚

永乐帝知道虽然他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所以在论功行赏时,道衍排在第一,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总领全国佛教。又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僧服。勤勤勉勉地做起了乱世里的策划妖僧,盛世里的普通和尚。

自从朱棣登基,道衍就和先前判若两人,对国家的政务一言不发,再也不向朱棣出谋划策了。每天去朝堂上班,下了班就回和尚庙,他唯一参与的一件事就是永乐大典。

道衍的好朋友溥洽法师,字南洲,浙江人。少年时聪颖过人,因建文帝自焚后,却找不到尸体,人们传言说溥洽知道建文帝的去向,甚至还有人说是他把建文帝藏起来了。永乐帝就把溥洽关了起来,想在他身上得到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但一直毫无所得,并且一关就是十几年。道衍身居高位,却不敢为溥洽辩明冤屈,更不敢出言相救。别人都不理解,纷纷责怪他。

爆笑鬼谷|乱世的妖僧,盛世的和尚

直到道衍临死时,永乐帝去探视,询问有什么身后事要嘱托,道衍说:“僧人溥洽是我多年的好友,他被陛下关押这么多年了,请皇帝赦免了他吧。”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现在,永乐帝深感江山已固,也不怕建文帝“东山再起”,所以顺口答应了道衍的请求,放了溥洽。

明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道衍圆寂于北平庆寿寺,享年八十四岁。永乐帝悲悼不已,亲自篆刻碑文记载道衍的功勋,又把道衍生前力辞的荣国公爵位追封给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