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資金撤退 員工持股回歸本源

*ST凱迪現A股首例員工持股計劃爆倉後,智慧松德、康盛股份也相繼“中招”,目前A股員工持股計劃超過六成浮虧。

信託行業人士指出,如果多次觸及止損線,優先級收益人傾向於與補倉義務人協商補倉,很少“強平”。但近期A股持續震盪、市場流動性趨緊,機構資金撤出意願增強,造成部分優先級資金強平。伴隨加槓桿難度增加,上市公司可通過大股東折價轉讓、定增方式降低員工持股成本,構築足夠的“安全墊”以提高員工參與積極性。長遠而言,只有真正具備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才能設立員工持股計劃。

員工持股“爆雷”

日前,由於多次觸及止損線,康盛股份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制平倉。此前,公司董事長已為資管計劃追加保證擔保十餘次,累計追加保證擔保金額3086萬元,並在近日股價連日下挫後以房產提供抵押擔保,但仍未擺脫“強平”命運。

市場震盪環境下,員工持股計劃的“安全墊”已不再安全。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9日,2018年上半年兩市共有40家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其中,25家公司當前股價不及員工持股買入價格。

深圳一家信託公司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只有兩單這類業務,其中一單6月跌破預警線,已追加質押。

一般情況下,如果員工持股計劃單位淨值跌到預警線以下,管理人會通知補倉義務人補倉,若補倉未果且多次觸及止損線,即有強制平倉的危險。用益信託研究員認為,相當部分員工持股計劃嵌入槓桿,員工持股計劃一般處於劣後級。A股震盪背景下,這種結構化的設計將員工持股計劃推向了不利位置,預計未來員工持股計劃還存在爆倉可能。

總體看,員工持股計劃被“強平”的上市公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補倉義務人(一般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很高,面臨“無倉可補”的境地,如*ST凱迪的補倉義務人陽光凱迪累計質押比例達97.94%,智慧松德兩位補倉義務人股權質押比例分別為82.23%和98.26%;二是員工持股計劃嵌入槓桿,槓桿比例為1:1或1:2;三是近期股價連續下挫,多次觸及預警線或止損線。

信託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觸及平倉線未及時補倉的處置措施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管理人清倉賣出,將本息付給優先委託人,剩餘部分再分配給一般受益人;二是罰沒一般受益人份額,即員工持股計劃作為信託計劃或資管計劃一般受益人,自動喪失其份額,剩餘利益由優先委託人進行全額分配。

“如果是前者,員工持股計劃可能是虧損退出,本金還有剩餘。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員工出資部分就全打了水漂,除非上市公司大股東願意額外彌補損失。”該人士指出。

機構資金急撤退

上述信託行業人士指出,一般情況下,如果多次觸及止損線,優先級收益人傾向與補倉義務人協商補倉,很少強平。但近期A股持續震盪、市場流動性趨緊,一定程度增加優先級資金平倉的意願。

“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沒錢、沒票補倉,他們的股票基本都質押出去了,其他融資渠道也難籌到錢;另一方面,員工持股計劃優先級資金大多來自銀行,資管新規下銀行希望在儘量保證本息的前提下,讓資金儘快回到表內,”該人士解釋道,“兩個因素疊加,加上A股持續震盪,再拖下去淨值可能跌得更慘,屆時本息不保就麻煩了,這促使優先級資金產生強平的想法。”

信託公司相關人士認為,考慮到強平後對股價的傷害,大部分上市公司會竭盡全力採取措施避免,強平還是少數。“尤其是部分股價被市場情緒誤傷、對未來發展有信心的企業,即便因為股價暫時下挫導致優先級資金有退出的意願,上市公司大股東可通過受讓優先級份額令員工持股計劃存續下去。”

6月以來,已發生數起上市公司接棒機構資金的案例。如證通電子,公司控股股東以3000萬元自有資金置換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優先A類份額本金,該優先級份額原由招行認購;另如錦富技術,公司實際控制人以自有資金替換信託計劃中的優先信託資金人民幣14,770萬元。

機構資金撤退還體現在到期割肉案例增加。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鎖定期屆滿的163份員工持股計劃中,目前約130份處於虧損狀態,其中45家浮虧超過40%。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以往鎖定期滿且陷入浮虧的員工持股計劃多會採用延期策略,等到市場情況好轉再做清算。不過今年,迫於合規壓力,機構資金只能撤退,導致不少員工持股計劃到期後不得不虧損出售股票。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僅6月15日以來,已有8起員工持股到期清算,其中浮虧出場居多。

迴歸本源

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共有12家上市公司終止員工持股計劃,包括璞泰來、信維通信、建藝集團等。

有終止員工持股的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向記者透露,公司本希望在弱市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提振市場信心,並將公司與員工個人發展緊密結合,但迫於融資環境變化不得不終止計劃。

“我們內部員工認購是比較積極的,但機構資金很難籌到。現在即便槓桿滿足資管新規要求的1:1,機構出資也非常謹慎,大部分資管計劃銀行增量資金都叫停了。”該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某券商人士透露,今年各家銀行做員工持股計劃比較少。“也不是完全不能做,有額度的情況下,如果股票資質不錯,銀行也會考慮參與,但整體比較緊。即便參與,由於資管新規限制期限錯配,部分銀行會要求資管計劃鎖定期不能太長,大概是一至兩年。”

信託資金出資意願也不強。深圳一家信託機構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其所在公司沒有新接一起員工持股計劃的業務,原有團隊已轉做私募。

槓桿資金的撤退促使員工持股迴歸本源。

上述信託內部人士指出,員工持股計劃大部分股票是從二級市場購入,除非企業增長潛力很大,否則收益空間不大。過往大部分員工持股計劃放槓桿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收益,但機構資金的謹慎打破了這一策略。未來,只有真正具備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才能設立員工持股計劃,這有利於幫助員工共享上市公司發展成果的方式迴歸初衷。

“上市公司可通過大股東折價轉讓、定增方式降低員工持股成本,構築足夠的‘安全墊’以提高員工參與積極性。”該人士補充道。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