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每年临近高考时,选择院校还是专业成为了困扰家长和师生的热门话题。要想搞清楚怎么选择,我们就需要明白什么决定了院校或者专业的重要性。

无论是选专业还是选院校,都需要对应的分数做评判标准。每一所院校或者专业的提档线由三方面决定;段内分数、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录取规则。

在当今高考院校接近普及的时代,考多少分就去多少分的院校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每年都有兴高采烈的,除了因为高考发挥出色外,还有因为报考运气好冲进了一个好院校。同理,也都有黯然神伤的,原因之一是平行志愿有多个选择机会,却只有一个志愿决定了你去哪所院校,而你去的院校恰巧是你兜底保的院校,也是你没有稳住去了你最不希望去的院校。因此滋生了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填报技巧。个人觉得一个成功的志愿填报不是去了第一志愿,也不是最后的第五志愿,而是第三或者第四志愿决定了你去的院校。

冲稳保依据的是往年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分析判断得出的结果。因此如果靠冲的运气进院校的话,专业大概率被调剂。如果靠实力分数的保进专业的话,院校难免不如人意。院校和专业之间需要平衡和再平衡。

两权相害取其轻,那么这个权的选择就是你想要的答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价比。


如果你以求职为导向,就需要社会认可度高些的名校做彰显,此时名校加地域更重要。

比如说公务员招生考试,选调生平台等等都在验证一个道理;出身比专业更重要。这种情况下,你最次需要一个211以上的院校,才有可能迈进主流大军的门槛。而211又因为良莠不齐而满足不同需求的考生,至于说迈进门槛后能不能如愿就不好说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一般来说分数决定的院校层次与求职机会多少成正比。关于211院校的好与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的上一篇文章【985、211、双一流名单与关系】

如果你以求学为导向,就需要主业清晰,那些跨专业考研的基本上等于四年大好青春时光停滞不前了,因此专业更重要。

比如说,大学学的是机械,考研的时候考金融,那么你即使如愿考取了金融硕士,毕业后证书的含金量在HR人的眼里也是带有不用言说的蔑视。即使你是一流大学学的是数学,考研想考一流院校的金融,希望都是非常渺茫的。道理很简单,虽然数学和金融有很多的相通性,但金融本科生考研的都在排队等候,怎么可能从数学专业中选择?关于这个结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一流牛校考研的招生章程中的报考条件即可。

如果你的目的地很明确,那么专业和院校都不重要,地域最主要。

这个目的地指的是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打算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城市的包容性、第三产业占比、生活成本的承受能力是吸引外来流动人才的三大法宝,也是考生和家长参考的视角。一般来说压力与机会成正比,看个人选择。如果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之前的文章

在这里,提供一些建议供参考。

1;当家长建议孩子报考某个专业而孩子却不喜欢时,家长要给孩子讲明白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工作领域、职业发展等,以理服人;对于孩子喜欢、家长不赞同的专业,家长也不要急着否定,要跟孩子一起了解这个专业以及所在行业 ( 或将来从事的职业 ),多向业内人士或高校老师进行咨询,分析利弊,共同探讨。其实,家长在孩子报考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是对考生负责的表现。家长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前提是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可越俎代庖,替孩子决定。而考生也需充分尊重父母的人生经验,不可一味逆反,在听取父母建议的同时,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出最终的选择。

2;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 , 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 ,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那么,考生家长就要对某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还要着重了解欲报考院校某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下图是几年前的数据,仅供参考。

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3;对考生而言,要将身体条件、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和评估。如果考生确实受限不能报考某些专业,也不要钻牛角尖儿,因为即使勉强读了这个专业,也会在将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更何况,高校在入学时有复检环节,如果在入学后被查出有隐瞒病史的情况将做退学处理,考生将面临无校可读的情况。

4;观今宜鉴古,前车之鉴或许能够让我们茅塞顿开,抛砖引玉把2014年黑龙江(理工,本科)(大庆市实验中学)1到300位次(校位次)的考生被录取的情况表分享到这里,以供参考。

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院校与专业孰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