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玉兰斑鸠》

有关王雪涛的艺术特色,学界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甚而曲解,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用『雅俗共赏』评价其艺术追求或风格,实为不妥。

首先要区分『俗』的概念是通俗意义上的『俗』,还是格调上的『俗』?个人认为误解的根源在于王雪涛的用色上。老百姓喜欢鲜艳,于是以为鲜艳就是俗,所以浅表地推理为王雪涛花鸟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雅俗共赏』。本节通过对王雪涛《学画花鸟画的体会》一文之分析和梁志斌的口述资料,就此问题作如下论述,旨在让更多的人少一些误解,阐明『雅俗共赏』不是赞誉,而是不解抑或曲解。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春趣》

对于中国画色彩的特点,花鸟画的一代宗师吴昌硕曾诙谐地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他又说:『作画不可太着意于色相之间。』对此,潘天寿撰文回忆道:『昌硕先生长于设色,却作以上的说法,这大概是中国的绘画到了近代,每以墨色为主彩,就是「画家以水墨为上」的原理。因为墨色易古不易俗,彩色易俗不易古。故说「色难」及「作画不可太着意于色相之间」,这全是昌硕先生深深体会到用色的艰苦而有所心得才这样说的。』潘天寿也是深谙此中奥妙的花鸟画大家,因此,他对吴昌硕的理解是十分到位的。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草虫花卉》

吴昌硕的用色直接影响了齐白石,齐白石『红花用墨叶配』的经典用色又启发了王雪涛,王雪涛在此基础上发展并丰富了用色,他谈到红与黑配色时说:『齐白石以浓墨画白菜,旁边并列二个带有黑蒂的深红小辣椒,色彩感觉十分鲜明。他画的黑白蜡台,插上红色蜡烛有着同样的效果。红黑二色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古代人就很熟悉,如中国的漆器、希腊的瓶画。它有鲜明的对比,而又庄重饱满。』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东风浓艳》

王雪涛对于红黑配的理解直接运用在他擅长的牡丹画上,他说:『我自己也有一些感受,牡丹是人所喜爱的一个花卉品种,唐代人赏牡丹成了长安、洛阳的一大风尚。历来文人、画工以此为题写诗作画的很多。然而,封建文人是把它作为富贵象征来描绘的,今日人民对它的爱好、感受全然不同。我曾试以墨色描画枝叶,衬托红色花头,突破了红花一定要绿叶来扶的格式,除却了柔媚、富贵之气。用色虽然减少,但整体效果突出而庄重;运用得好,色彩感觉未必是单调的,同时也更能在枝叶上发挥笔墨效果。』这段话是王雪涛所画牡丹艳而不俗的画理支撑和关键所在。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牡丹富贵》

梁志斌曾问过王雪涛:『您画的牡丹怎么比真的耐看呢?』王雪涛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尽管语言取自那个特殊时代(一九七五年)推行的话,但王雪涛所言的内涵确实不是泛泛而谈的,他在创作与思考中将容易流于俗艳的颜色对比转化为艳而不俗的『红与黑』。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创造,是他对特殊时代花鸟画用色的贡献,这种范式更是王雪涛高于同侪的绘画语言,同时也体现出王雪涛非同一般的适应能力及创新精神,绝非浅表的『雅俗共赏』所能体会和概括的。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移富贵于平安》

需要强调的是,王雪涛对中国画色彩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具体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画的色彩,是有传统、有特点的。数千年前的彩陶艺术,至今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不仅因为图案和器形的完美结合,也因为绘制流畅线条的黑红色与陶器烧制后的表面色彩相协调,形成了色彩、图案与器形的统一。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出水芙蓉》

其后,从战国、秦汉的漆器及汉代的壁画可以看出,美术创作中色彩的民族特点已经形成。谢赫总结的「随类赋彩」说明千余年前色彩问题已经提高到理论问题而加以重视了。』这段描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中国画色彩的源远流长和不同凡响,而且早在千年前,谢赫就有了相关的涉及,只是还不够完善和系统。

王雪涛说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不强调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视觉感受,采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加工方法来表现』。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和表现呢?王雪涛认为:『一是墨与色相结合,或以墨代色;一是表现对象固有色为主。』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富贵寿考》

那么对于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是如何体现『色彩』的呢?王雪涛对此阐述得鞭辟入里,他说:『墨画是色彩表现上的精练概括。所谓墨分五色,运用得好,很多时候可以起到使用色彩也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不少黑白照片的表现力很强,可以使颜色准确的色彩照片相形见绌。也没有人认为,卓别林的影片因为无声而成为缺憾。在这里,黑白与无声成为艺术感染力的手段。以墨来概括自然界的色彩,就是中国画色彩表现一大特点。同样,墨与色结合使用,时常也可以得到丰富的表现力和更好地表现特定的情感。以色助墨、以墨显色,一向为人所重视。』这段论述可谓是王雪涛对于中国画色彩的真知灼见。

而王雪涛之所以在特殊时期少有墨画,是因为时代所致,例如一九七四年『欲加之罪』的『黑画』运动就迫害了一批画家。王雪涛只能在『以色助墨』和『以墨显色』中施展所长,实为不易。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甘果供万家》王雪涛纪念馆藏

读王雪涛的文字,我们不难领略到他在理论与实践中齐头并进的修为,他由实践中悉心且智慧地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又用这套理论指导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另外与或故弄玄虚或隔靴搔痒的空谈理论相比,王雪涛的表述毫无天花乱坠式的玄,而是在深入浅出中给不同文化水平的学习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和方法,如同他的花鸟画一样,没有冷逸和距离感,不夸大主观表现,而是将笔精墨妙寓于亲切与平易之间,传递给观者以健康、真挚、纯粹的美感体验,看似不经意,实则见匠心,其中不乏他的色彩之功。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春塘聚禽图》

傅山有句名言说得好『蒲团参入王摩诘,石绿丹砂总不妍』,意思是以王维的学养,即便用石绿配丹砂,在他的笔下也不会媚俗。这里强调的就是人雅画不俗。此话用于王雪涛,恐不为过;更何况王雪涛始终心存着以雅压俗的『不一般化』的追求。『不一般化』来自衲子的回忆。他『曾问雪涛先生艺术意趣、追求,答以「不一般化」,当时朦胧意会,但味先生画风迥异时流』。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梅花喜鹊》

另据梁志斌回忆,当说到『雅俗共赏』时,梁志斌清晰记得王雪涛的原话:『宁愿让内行人点头,也不图外行人拍手。』王雪涛的表达听似浅显易懂,实则耐人寻味,这一直白的表达正是王雪涛『不一般化』的艺术诉求,所以品评者用『雅俗共赏』来评价王雪涛的花鸟画风格,不是赞美,而是不解甚而曲解。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荷塘鱼戏图》

那么如何才能使作品达到『不一般化』呢?就色彩而言,王雪涛曾说:『色彩要艳要雅,关键在用墨。』艳是时代所需,雅是格调使然。如何在艳中求雅?关键看画家控制用墨用水的能力,王雪涛特别强调说『水是无名英雄,作画的难易程度是笔、墨、水』。梁志斌所见王雪涛作画时,都是直接沾墨、沾水、沾色,无需再调适,这样在每一笔中,水墨分布不同,墨色富于变化,韵味横生,不可复制,恐怕作品的魅力也在于此。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荷花图》王雪涛纪念馆藏

王雪涛还注重色彩的配色,例如草绿加赭石、花青加墨色,沉实且雅致;并强调画面要有主色调,不能杂乱无章。另外,王雪涛习惯用宿墨,据梁志斌所见,王雪涛聊天时,都会边说边研墨,以备第二天用,梁志斌问及为什么不用时再研?答曰:『宿墨沉实。』这是个人习惯,没有哪种更好。据潘天寿回忆文章说,吴昌硕喜用宿墨;梁志斌所见秦仲文习惯现用现研,而且研得不多,一小勺水的量,而每次画完正好墨也用完,这是长期的经验所致。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紫藤飞燕》

王雪涛作为二十世纪小写意花鸟画家中『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的成功代表,他注重学习,兼收并蓄,他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师法朋辈,甚至对西方色彩也多有借鉴。他认为『中国画的色彩表现与西洋画全然不同,虽说谁都了解中国画以表现对象固有色为主,问题就在于如何巧妙利用自然对象的固有色来丰富画面。西洋画中总结的色彩规律,对了解这一点是有帮助的』。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荷塘翠鸟》

具体而言:『白色的玉簪上落上一个瓢虫,活跃了过于淡雅的色调,对比之下也更增添了花的晶莹。生就有着两种颜色的螳螂,在一幅画上为赭黄色可能更谐调;另一幅中,画成石绿色,则在对比之下可能更突出。色彩的巧妙运用,可以为画面增添音乐感和韵律。』由此看出王雪涛在创作中是颇费心思的,正如他一九六○年在《吴昌硕画集》题跋中所言『缶老为近百年画坛革命者,笔力雄健,气势浑拙。学者能于一点一画之处多加钻研,自会得其妙也』。王雪涛的题句正是他自身学习的经验之谈,他的散论都是切实可行的指导,丝毫没有缥缈、务虚的夸夸其谈。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荷花鸳鸯图》

落实到具体创作时,他说:『我画过一幅「鸢尾」,其上补什么飞虫颇费不少脑筋,主要从色彩上考虑,添加了飞蛾才觉比较满意。整幅画是所谓偏冷一些的温色调,比较明快、淡雅;同时,又不过分地使用了对比,造成统一而悦目的效果。整体色调是由画在泥金底上的草绿和青紫的花形成的,而花头与飞虫的红翅造成对比。同时,青紫、灰红、黄绿三种色调又能协调为一体,色彩感觉就丰富些。借助外国的色彩经验,用来丰富以表现固有色为主的传统技法,我看很值得钻研。』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牵牛双鸡》

王雪涛之所以在构图、色彩、意境上能不同凡响,与他的博采众长、略取风规的意识和方法不无关系,他敏锐加勤勉、开拓能创新的观念与能力,尤其在色彩上的匠心独具和构图上的卓尔不群,至今依然引领在前,依然无出其右者,依然具有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价值。

正是由于王雪涛把毕生的聪明才智和精力都投入到他的花鸟画世界中,又限于特殊时期的种种制约和打压,他谨言慎行,与绘画无关的内容少有涉及,特别是在题画上,避免言多语失。他的题字少之又少,甚至有很多作品的题字仅存『雪涛』二字。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鸡觅图》

也许因看不到王雪涛的文字,有人就误以为王雪涛没文化。这一观点见于《王雪涛花鸟画研究》一文,该作者认为:『王雪涛生前没有撰写出版过其自身关于艺术言论的著作,仅有几篇短略的文章面世。这或许与王雪涛作为一个职业的、文化水平不高的画家,文字基础较为薄弱有关』。该论文最后说:『我们看到王雪涛艺术生涯后期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倾向于粗简一路。这限于其早年传统国学文化修养不深,最终阻碍了王雪涛更高格调的作品面世和更高量级的美术史定位。』该作者认为王雪涛是『缺失古典传统文化的基础……在画风雅俗共赏这一路中,更偏于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完全不认同此观点,理由如下: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柳塘饲幼》

其一,王雪涛于一九一八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一九二○年以『学业成绩为学校之冠』(王森然语)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于定州州立师范学校、定州州立师范学校附小和省立十三中学任图画教员。一九二二年考入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校录取第一届专门学制本科生四十九人,王雪涛、李苦禅均在其列。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藤萝群鸭》

一九二六年王雪涛因成绩优异毕业留校任教。从这些记载事实可知王雪涛的学业成绩,他所在的艺专是大学部,学制四年。教授他美术史的教授是闻一多。因为王雪涛聪明好学,成绩出众,颇受闻一多欣赏,所以他才会是王雪涛、徐佩蕸夫妇的证婚人。郭风惠曾在艺专兼职教授英语和语文,他对王雪涛的才华和勤奋也是不乏赞誉的,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因此评价王雪涛『文化水平不高』是缺乏依据的。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墨笔三秋图》

因所处时代原因,哪一位画家在特殊时期能随性写诗题句呢?据梁志斌回忆说,当年郑诵先案头就摆了一本《李白诗选》,只能写李白诗和毛泽东诗词,不能写自书诗;秦仲文是能诗善书的画家,正是因为题画诗招致了麻烦,遭遇了一九七四年的『黑画』批判,当年蒙冤去世。那是政治至上的时代,不是彰显自我的时期,如履薄冰的书画家们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能写。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雀鹰乌桕图》

其二,王雪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其笔触更为简括、洗练,或雄强或生涩之处也可见另一番神采,亦有『人书俱老』的规律和味道;再者,即使晚年有的作品不是张张经典,也无可厚非,因身体每况愈下、力不从心等多种因素所致。关于创作状态,孙过庭在《书谱》中早有过精辟解释,因此不足为奇,更不能以此断言『王雪涛艺术生涯后期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倾向于粗简一路,这限于其早年传统国学文化修养不深,在画风雅俗共赏这一路中,更偏于俗』。这一结论缺乏依据和逻辑支撑。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秋声秋韵》

其三,我们从一九八一年王雪涛为弟子萧朗作序的文言文看,更认为评价王雪涛『缺失古典传统文化基础』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引一小节,以示证明:『逮逢邦国新建,堂皇大业,广收人才,印钵(萧朗)考入华北大学三部艺术系,卒业后分配津门。虽人分地隔,但往来仍频,转瞬又忽忽三十余年矣,噫!印钵弟已年逾花甲,予焉能

不耄?谚云:士别三日,当刮目而视。今审其画,其笔墨之秀润,情趣之率真,颇近于陈白阳;其章法之谨严,造型之爽劲,差拟于华新罗。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师于予,又能从极似之中蝉蜕而出者,非印钵而谁何?予昔冀其有为,今可抚其背而誉之也,值其作发表《迎春花》(今《国画家》)之际,书拙文以相勉,且相慰云。』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松阴栖禽》

从节选的寥寥两百字中,我们看到了脉络清晰、繁简得当、对仗谨严、起伏有致的文言文修养,文中仿如有王安石对苏东坡的希冀与厚望。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岂能如此行文?另外,王雪涛存世不多的几篇白话文,也写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给学习者以切实可行的经验之谈,且逻辑性强,层层递进,毫无赘言,远比一些故弄玄虚、隔靴搔痒的冗文要实用和受益。其实深入浅出难,天花乱坠易,真正的大家论述反而是平易近人的。如由郑诵先执笔、以北京书社名义出版的《怎样学习书法》一书,当年影响了多少书法人?可谓功德无量之作。能做到深入浅出者才是真正的大家。王雪涛亦然,悉心品读他的《学画花鸟画的体会》,字斟句酌,受益良多。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梁鸿《花鸟传神笔法精 千秋自会有公评 —王雪涛绘画艺术新论》

王雪涛真的是用色匠心和「雅俗共赏」「文化不高」吗?|多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