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升耕地質量戰略的博川方案

瞿衛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升耕地質量戰略的博川方案

“藏糧於地”核心是“地”,關鍵是“藏”,需要利用農業技術措施不斷提升耕地質量,這也是“藏糧於技”的基本含義。在我國耕地數量剛性減少,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前提下,基礎地力的提升對保證糧食的高產穩產,縮減產量差和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確保“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的有效途徑。

博川企業集團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組建的袁隆平院士團隊“國家鹽鹼地高效利用研究中心”,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託,整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聯合國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以色列防治荒漠化國際中心、英國國際發展部、美國、加拿大、韓國和日本的治理荒漠化組織及國內有關部委、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中石油、中信銀行、中科院、農科院、林科院、有關高校、部分實業公司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該中心以強大的資金及科技優勢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包括建立地質量修復提升研究中心、四荒土地產業項目投資、廢棄土地整治、荒漠化土壤改良、鹽鹼荒漠地生態修復、耐鹽鹼水稻及農作物種植、特色經濟林木栽培、國家級貧瘠土地特色經濟林木長期育種基地、國家級耐鹽鹼長期林木育苗基地、草原礦山生態修復、農村廢棄地復墾、農田土壤質量提升、土壤富硒地改良提升、垃圾填埋場修復、畜牧汙染場地修復、水土保持、邊坡綠化生態修復、城市生態景觀治理、溼地生態系統、相關機械設備研發應用、新型土壤科技產業化示範、荒廢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與農、林、草、畜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等,推動以土地質量提升為基礎的新型農林產業、綠色生態健康農林業產業、新型科技材料及耐鹽鹼食品營養相關產業的發展,投資構建富硒功能農林產品科技研發全產業鏈及鹽鹼荒漠化弱鹼產業試驗示範區。在整合現有土地,按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水利設施、農電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耕地綜合利用目標,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統一標準,優化佈局,統籌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套不同區域和不同耕地質量的保護措施與地力提升的技術模式。

瞿衛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升耕地質量戰略的博川方案

1、高產田的穩產保育

數據統計,在我國的20億畝耕地中,只有 4 億畝能夠達到高產農田生產能力的要求,集中分佈在平原以及灌溉水平較高的綠洲區,此類耕地基礎地力較高,生產穩定性好。雖然高產田基本不存在限制農業生產的障礙因素,但仍需持續實行耕地保育措施,強化耕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地加強建立耕地用途監測監管平臺,實施耕地質量監測、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技術(休耕輪作、秸稈還田等),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提高農電配套設施,實施現代化播種耕作技術及基本信息數字化技術等。實現使用與養護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農業生產,保證足夠數量的高產田耕地面積尤其是將優質耕地永久保護起來,並鞏固提升農田的“藏糧”能力。實現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確保建成0.53億公頃、力爭建成0.67億公頃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的目標。

瞿衛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升耕地質量戰略的博川方案

2、中低產田的地力提升

中低產田是我國重要的耕地資源,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佔耕地面積的70%左右。改良和提升中低產田的土壤地力是“藏糧於地”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對我國糧食產量和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2008年11月發佈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 年)》中提出要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力爭到2020年中低產田所佔比重降低到50%左右。

中低產田改良過程中,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需要遵循改良、使用和養護相結合的方式,依靠土壤地力定向培育理論,構建土壤障礙消減和地力提升的核心技術體系。我國中低產田形成的主要障礙因素包括:耕層變淺、乾旱缺水、瘠薄、坡耕地、鹽鹼、風沙、漬澇、酸化及汙染嚴重等。科學認知土壤障礙形成過程及消減原理,對於中低產田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通過土壤改良和農業增產相結合的工程措施與耕作培肥等技術相配套的綜合措施,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養分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促進生物功能等,從而提升土壤地力。

我國中低產田特點是:種類較多,分佈廣泛,構成複雜,土壤類型多樣,區域分佈差異較大。因此,進行改造的任務和重點不同,所需的改良和提升技術也有所不同。

(1)東北黑土區。該地區是我國中低產田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由於高強度利用、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導致黑土地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退化嚴重。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需要加快實施黑土地保護策略規劃,通過用養結合,水土流失防治,改良培肥等措施,保護黑土地資源。

(2)華北區。該地區中低產田分佈較廣,耕層變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水利設施和降水條件成為耕地產能的制約性因素。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應改善現有農田水利設施,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實現耕地資源的質量保護;此外,應重點改善耕層結構,提高耕層質量。

(3)長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熱量資源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但也是中產田分佈較多的地區。近年來,我國南方地區土壤酸化日益加劇,汙染嚴重。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重點在於治酸控汙,制定土壤酸化和汙染治理與修復規劃,開展治理與修復工程及示範;土地治理過程中應注意改造低產坡耕地或退耕恢復植被。

(4)西北和黃土高原乾旱區。該地區氣候變化劇烈,降水稀少以及土地不合理利用,導致乾旱缺水,耕地退化和次生鹽漬化嚴重,依靠農業灌溉程度高。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應注重水資源優化調配,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及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鹽漬化,改善生態環境。

(5)青藏高原區。由於海拔高,年平均氣溫較低,乾燥缺水,生態脆弱,不利於農業生產。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應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主要方向,結合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條件採取合理的改良措施,開展高原特色生態農田建設,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現象,全面提升其生態服務功能。

在中低產田地力改良過程中,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一些現實的意義不可忽視。例如,中產田的增產潛力、增產效益均比低產田高,改造費用也相對低廉,因此在中低產田的改良過程中應以改造中產田為主攻對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計劃地改良低產田。我國西北乾旱區、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生態環境脆弱、基礎地力差、耕地退化嚴重,使得這些區域低產田改良難度較大,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基於我國當前的經濟實力,很難在這些地區實施大範圍的中低產田改良。

3、後備耕地資源的補充

後備耕地資源開發主要是對未投入使用的土地進行開發及合理的利用。規劃後備耕地資源已成為增加耕地面積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現耕地動態平衡的現實手段。“十三五”期間,通過土地整理每年新增23.33萬公頃耕地面積,5年共新增116.67萬公頃。這些新增的耕地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耕地面積的減少。

後備耕地資源開發主要涉及開發類耕地和復墾類耕地。開發類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包括荒草地、沼澤地、葦地、灘塗及其他未利用的土地;復墾類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包括工礦廢棄地、塌陷地及自然災害損毀地。開墾前,應首先對土地進行評價,分析土地的適宜性、經濟效益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後確定是否適合開墾。博川土壤高效利用方案提出重點考察評估土地是否具備土地平整、質地良好、養分豐富、灌排條件、土地生產力較高及生態良好等條件,並且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允許損害周圍土地環境。對補充耕地要進行更加嚴格的質量把關,確保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文明建設。

儘管如此,新開發的耕地與已有的耕地地力等級仍相差 2—3 個等級,很難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需要通過採取工程或生物措施,恢復耕種並達到較好耕地效益。提高易改良因子條件即可在短時間內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而對難改良因子的土地提高耕作適宜性的難度較大,且投入多、耗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