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歸來話改革丨張海波:沒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難言行動上的「突圍」

編者按:7月5日至8日,由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家義和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率領的山東省黨政代表團赴廣東、浙江、江蘇學習。

7月8日晚11時30分許,山東黨政代表團結束為期4天的南方三省學習考察,返抵濟南。

7月9日上午9時,赴蘇浙粵學習交流會隨即召開。

問題是導向,差距是動力。學習歸來的山東黨政幹部們紛紛暢談學習感悟,剖析問題,共話改革。閃電新聞記者旁聽了此次交流會,並將精彩發言進行了整理,帶你一起感受南方學習考察之行給山東黨政幹部帶來的思想衝擊。

南下归来话改革丨张海波: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的“突围”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難言行動上的‘突圍’。7月9日上午,在赴江浙粵考察學習交流會上,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海波開門見山地談起自己的感觸,山東和南方發達地區相比,表面上看是經濟實力的差距、發展水平的差距,本質上是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差距。

要堅決破除“政策依賴症”

“過去上級的政策,要麼部署詳細具體,只要抓好貫徹落實即可;要麼是直接給資金給項目,抓好推進就行。現在,好多政策需要各區域在給定的範圍內進行自主探索,這讓南方幹部如魚得水。”在張海波看來,對於過度政策依賴的問題則要堅決破除。

“比如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迅速找準了突破方向,從設立之初至今不過短短几年,就進駐企業14萬餘家,註冊資本逾9萬億。”張海波毫不避諱的以威海情況舉例,“我們一些幹部還沒有擺脫政策依賴,還在等著上級手把手作指導、提要求。比如,爭取的改革試點不少,聽起來很好,但真正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不多,白白浪費發展機遇;還有許多同志幹工作習慣於找依據、循慣例,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先看有沒有政策規定可以執行、有沒有典型事例可以借鑑,只要上級沒有明確要求,能幹的事情也不幹。”這些都是典型的政策依賴症,不僅束縛了創新能力,還嚴重限制了區域的發展潛力。

目前,全國各地人才大戰愈演愈烈。杭州作為人才淨流入率全國第一的城市,吸引人才的除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外,人才生態環境的打造也給張海波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用平臺、事業、環境留人才

“浙江有‘阿里系、海歸系、浙大系、浙商系’創業‘新四軍’,已成為浙江創新創業最重要的力量。張海波表示,目前威海出臺了“英才計劃”升級版,啟動實施了“薪火工程”“雙百計劃”,但高層次人才數量少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產業博士不足100名,每年新引進的產業博士不到20名。

他說,威海下一步將聚焦發展的關鍵領域,進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用平臺留人、用事業留人、用環境留人,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要突出但不能侷限於毗鄰日韓的區位優勢

張海波表示,這次考察的深圳、廣州等幾個城市,對外開放本身已經具有領先優勢,但從未放慢腳步,他們開放的格局之大,標準之高、國際化程度之深,他們打造的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粵港澳合作新引擎、自貿區改革新標杆,令我們印象深刻。

“反觀威海,一直認為自己是開放的前沿陣地,但對比南方先進地區,格局、視野、謀劃都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張海波再次拿威海舉例,我們往往滿足於靠近日韓的區位優勢,眼界和視野都不夠開闊,沒有把威海的開放放到全國的大格局來考慮。我們要突出毗鄰日韓的區位優勢,但也不能僅僅侷限於日韓,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去擴大開放。

張海波認為,面對全球經濟環境、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深刻變化,威海要積極主動去適應、去改變,通過內部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促進開放合作。結合這次赴南方先進地區的考察學習體會,威海將搶抓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大機遇,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認真思考和謀劃威海的對外開放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