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元!然而阻擋不了他赴港上市!

種種跡象表明,小米上市只差臨門一腳。因此,沒有意外,沒有驚喜!今天一大早,小米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被認為將是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也打臉承諾過小米五年內不上市的雷軍。

嚐鮮“同股不同權”

在港交所力推的“同股不同權”之下,小米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

同股不同權是指,公司管理層持A股,擁有高投票權;一般股東持B股,擁有低投票權(一股一票或無投票權)。作為補償,高投票權的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B類股。

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元!然而阻擋不了他赴港上市!

根據該架構,小米股本將分為A類股份及B類股份,A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則每股可投一票。這也意味著,雷軍在上市後只須最少持有9.1%特殊股權,就可擁有小米的控股權。

同時,接近港交所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最快將於6月獲批上市。此前,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公開表示,小米如果沒有來港上市,他會感到驚訝。同時,他預計“在2018年6、7月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首批公司根據新制度在港上市。”

另外,有接近籌備小米上市事宜的人士表示,小米將先在港交所上市,再通過中國預託憑證(CDR)的方式在A股上市,很可能會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

小米幾乎不賺錢?

從小米誕生第一天起,雷軍就一直說,小米手機幾乎不賺錢。“幾乎”這個詞很微妙,小米到底賺不賺錢呢?這次的招股說明書中給出了答案。

根據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淨利潤方面,小米2015年虧損76.3億元,2016年盈利4.9億元,2017年再度虧損438.9億元。如果單純從這項數據來看,小米僅有2016年是賺錢的。

但如果僅從這些來判斷小米是虧損的,並不合理。看互聯網公司是否盈利,不能單純看淨利潤,還要要看經營利潤和調整後的淨利潤,這兩個數字,排除財務會計等干擾性因素。

這是因為互聯網科技公司通常會在之前融資時給投資人發行不少優先股,如果估值從一開始的幾千萬美元到了幾百億美元,這些優先股的價值也放大了很多倍,股東的財務浮盈也翻了N倍。但這些股東還沒退出,所以他們的投資價值的提升,在財務報表裡就會被認為是公司對這些股東的負債。

顯然,小米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淨利潤和經調整利潤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為淨利潤在經調整利潤的基礎上,還算入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增益淨值、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等成本。

以2017年為例,小米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達540億元,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達9億元,投資公允價值增益淨值為-57億元,收購導致的無形資產攤銷0.02億元。上述四項,尤其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被計入了成本,這才導致小米2017年全年虧損439億元。

所以,在招股書中有顯示, 如果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15年,小米經調整虧損3億元;2016年,小米經調整利潤達19億元;2017年,小米經調整利潤達54億元。

小米的招股書中的財務報表,採用的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這是在香港上市要求的,而並非美股上市公司財報裡常見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如果按照在美股上市所公認會計原則(GAAP),則不會計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這一項,則小米經調整利潤就為正了。

這也就意味著,小米其實是賺錢的。

小米淨利潤率不超過5%?

前文已經提到,小米其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家硬件公司,不單純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

因此,在今年4月底,可能是小米IPO前的最後一場手機發布上,雷軍敢誇下海口: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

事實上從小米創立開始,雷軍就一直強調小米硬件是貼近成本售賣,幾乎不賺錢。

從硬件來看,經歷了2016年的補課和2017年的逆轉,去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9240萬部,從第三季度開始重回世界前四,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只有華為和小米實現了同比增長。在印度市場,小米手機從去年第三季度市場份額居於第一。

但若把小米看作是一家互聯網屬性的公司,需要有海量的用戶基礎。硬件只是一個入口,主動控制硬件利潤帶來的性價比將有助於小米迅速積累、擴大用戶基數,帶來高活躍度、高轉化和持續高留存率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從一財科技此前曾獲得的一份小米Pre-IPO融資推介材料來看,小米日活達1.32億,月活1.65億,日均用戶使用時間為312分鐘(5.2小時)。小米2016年盈利近10億,收入組成中,79%來自於硬件,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硬件業務的淨利潤率僅為2.8%,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淨利潤率超過40%,主要來自遊戲、廣告、應用分發等構成。

這一模式類似於雷軍經常提到的Costco,這家公司的商品毛利率遠低於同行,但高質低價的策略卻帶來一大批忠誠用戶,主要的利潤來源是會員年費。

小米估值多少?

最初小米的估值是2.5億美元,現在價值幾何呢?版本不少,此前傳聞可信度較高的說法從600億美元到1000億美元不等。在不久前胡潤髮布中國Q1獨角獸榜單中,小米和滴滴以3000億以上的估值並列第二,螞蟻金服以4000億以上的估值位列第一。

接近小米IPO中介方的人士向一財科技記者透露,眼下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當前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IPO之後會短期內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把握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