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學發展概況

原著:中國醫學通史簡編•蒙醫學發展概況

蒙醫學發展概況

蒙古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蒙醫學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迅速,成績可喜。與其他民族醫藥不同的是蒙醫的現代史比其他醫藥要早一些,這是因為內蒙古自治區比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解放時間要早近兩年,即1947年,在這一地區已經成立人民政權。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個蒙醫機構蒙醫學校就在烏蘭浩特成立,它的前身是醫務養成所。學校的成立,開始了蒙醫人才的現代教育,培養了一批專業蒙醫,為牧區廣大牧民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與此同時,自治區還在1948年對中蒙醫進行考試,保證蒙醫的技術質量。

第一屆少數民族衛生工作會議於1951年召開後,蒙醫形勢有新的發展。如在全區5000多名中蒙醫中,到1953年止,就有4千多人被吸收參加工作,蒙醫的社會地位在逐步提高。雖然如此,從總的方面看,蒙醫的發展在五十年代初期仍不夠理想,進步不大。這也與當時全國中醫(廣義中醫包括少數民族醫學在內)總的形勢處在低潮有關。只有到了1953年中共中央發出了糾正在中醫工作中的偏差和錯誤的指示之後,蒙醫的情況也隨著全國中醫大形勢的好轉而逐漸走上軌道。如在1955年,在呼市就曾召開全自治區的中蒙醫代表會議,其中有49名代表是蒙醫。次年,中央衛生部先後發佈通令,廢除了有關限制中蒙醫的規定,吸收蒙醫藥人員參加國家醫療機構,極大地調動了蒙醫人員的積極性。1956年,在呼市成立了內蒙古中蒙醫研究所,把區內各地學術水平較高、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懞醫藥人員調來舉辦蒙醫研究班、進修班,同時組織老懞醫對蒙醫藥古籍進行翻譯、整理。1958年,又在呼市成立內蒙古中蒙醫院,各級醫院根據實際需要出發,相繼成立蒙醫科,農牧區旗縣增設蒙醫醫院和中蒙醫院,在邊境地區成立以蒙醫為主的邊特區蘇木衛生院。同年,在哲盟庫倫旗建立蒙藥廠,蒙醫藥機構日臻完善。

為了培養蒙醫人才,使蒙醫學術後繼有人,五十年代初中期,普遍為老懞醫配備助手,招收徒弟。正規的學校教育,也開展起來了。1956年在呼市開辦蒙醫進修學院蒙醫系,通過正規院校來培養人才。

五、六十年代,對蒙醫古籍開展整理和翻譯工作,僅中蒙醫研究所一家整理的蒙藏經典就有十多部。還新編了一些新的蒙醫著作,如《蒙醫藥學概要》、《中蒙醫驗方集》及其他一些臨床疾病的診治專著。蒙醫的醫療事業也有很大發展,常用的一些蒙醫獨特療法如酸馬奶發揮了很好的治療作用,並獲得自治區獎勵。

近二十年來,蒙醫藥的各個方面都有飛速的進步。到1995年統計,全區有蒙醫醫療機構47所,也是1995年的統計,目前全區共有蒙醫藥人員3972人,其中蒙醫人員3214人,蒙藥人員758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共64人。蒙醫藥人員佔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的3.88%。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並在通遼新建一所蒙醫學院,設蒙醫、蒙藥專業,成為培養蒙醫藥高級專門人才的基地。同時,盟級5年中等專業衛生學校增設蒙醫專業班。此外,還通過舉辦為期二年的蒙醫研究班來提高蒙醫的科研水平,培養科研人才。

在蒙醫藥科學研究方面,也獲得可喜的成績。如1986年獲國家衛生部科技重大成果獎;蒙藥通拉嗄601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研究,1991年獲內蒙古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改革開放以來,在整理蒙藏醫學古籍、翻譯註釋、發掘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原有蒙譯《醫藥月帝》(藏醫稱《月王藥診》)、《四部醫典》、《晶珠本草》等經典著作外,蒙著古代著作如《觀者之喜》、《方海》、《珊瑚驗方》、《蒙藥正典》(出版時改名為《無誤蒙藥鑑》等,也都重新整理排印出版。此外,現代新的蒙醫著作也不斷出現。這值得提出的有,集全蒙醫界精英著成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已於1986年正式出版,其漢譯本也在1992年問世,獲得好評。還有吉格木德的《蒙醫簡史》,此書於1985年出版。1991年補譯成日文,並獲第二十九屆日本翻譯文化獎;包金山的《祖傳正骨》,介紹了蒙醫正骨歷史,蒙醫正骨特點以及整骨方法和技巧、專論(或各論)部分介紹了人體骨酷解剖、骨酷和關節構造、形狀、作用、連接大致情況,並論述了骨折脫臼的原因、分類和分析、正骨原則、正骨和按摩醫術。

蒙醫學發展概況

蒙古

蒙醫學發展概況

蒙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