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古城不計其數,像風凰石城、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都是中國古城的經典之作。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但就有這樣一個古城,她不掛任何名號,簡約大氣的把自己的名字就叫“古城”。這就是河南林州任村鎮古城村。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這座古城,位於林州市區北70多里漳河岸邊,與河北邯鄲一河之隔。這裡也是濁漳河與清漳河匯合的地方,河北岸的河北省鄉鎮也以漳河匯合得名合漳鄉。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古城村,現在只是任村鎮的一個行政村。歷史上可是座真正的城市。這裡是戰國時期崇臺縣的縣城,趙武靈王的避暑的夏宮,也曾是漳河邊的大碼頭。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以乾旱缺水聞名的林州,處在漳河岸邊的古城村卻是林州為數不多,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這裡盛產優質大米也是遠近聞名。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正是芒種時節,這時的村民正忙著插秧苗,地裡幹活的老農自豪的給我們講,村裡種水稻由來已久,最盛時整個村子都種水稻,他們家也種了一畝多水稻,全家一年吃的大米有了著落,餘下的還能賣了換錢。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說起這兒的大米,老農更是興奮,告訴我們:”別的不知道,我就知道,在黃河以北,除了原陽大米好吃,就數我們古城的大米好吃了了”,老漢的自豪感溢於言表。只是這裡土地少,產量有限,一般外人估計也沒這口福了。可在缺水的山區小村,能吃上自家產的大米也是難能可貴,我們也祝願古城鄉親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漳河匯合處。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漳河岸邊的稻田。

戰國時期,漳河邊的這個小村是趙武靈王避暑的夏宮​河裡悠閒的野鴨。

(圖文 雲中漫步 圖片攝於河南林州市任村鎮古城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