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火箱」、火花、糧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萬件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王天福和他收集的各種火柴盒

火花、糧票、人民幣、連環畫報、報紙……一件件收藏品,一份份回憶,沉澱了歲月的痕跡。70歲的石馬河街道居民王天福,半生喜愛收藏,家中有超十萬件藏品。

走進王天福的家,寬敞的三室一廳,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凌亂,一間不到10個平方的書房,井然有序地存放著各類藏品:一整面牆的書櫃裡按照年份依次存放畫報、報紙;紙盒裡、箱子裡分文別類放著火花、糧票、票證、字畫等十二種藏品。為了分類存放,除了書房,其他房間也歸類存放有各式收藏品。據不完全統計,王天福家中的收藏品超過十萬件,市場價值超100萬。

因為火花與收藏結緣三十餘年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民國時期的火柴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清末明初生產的火花

在這數十萬件收藏品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火花和糧票。在一個類似行李箱的箱子內,存放著江北縣火柴廠出品的紀念火花,重慶火柴廠出品的重慶大禮堂、嘉陵江索道火花,還有以第一屆中國全運會、上海火柴廠、清末明初、抗戰時期、戲劇人物為主題的圖案,和以王進喜、劉胡蘭、雷鋒、黃繼光等英雄人物為主題的絕版火花……

王天福從小就對畫畫感興趣,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那時候都是用火柴點菸,火柴盒上的圖案很好看,便開始零零散散的收集。1983年,那時江北區三洞橋下,時常有人展示、販賣各式各樣好看的貼紙。王天福覺得這些圖案很漂亮,而且很多都是成套的,從那以後,每天下班,他都要去那附近轉一轉。商販是位老人,告訴他這叫“火花”。

買菸的錢開始拿來買火花,到最後,煙戒了,收藏的火花越來越多、越來越齊全。從這以後,王天福便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的收藏。在這一本本的冊子中,有一批火花與其他印著圖案、故事不一樣,中間只有“自來火”三個大字,兩旁有幾個小字:“中國製造”、“完全國貨”。

“這枚火花就是清末明初生產的,那時候火柴叫‘自來火’。為了鼓舞人心抵制外侵,還專門印有‘中國製造’、‘國貨’等字。”王天福說,每一張火花都記載著那個年代的歷史印跡,十分有意義。

曾經賣十萬張火花湊錢買房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王天福與他收集的火柴盒和各種火花

因為藏品太多,王天福的家中處處都有收藏品的存放地。提到王天福的這個愛好,妻子唐蓉很是支持:“他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一心搞收藏,我覺得挺好。而且他的收藏品,都是他自己在收拾,收得很規矩,雖多但不亂。”

為了收藏,王天福花了不少錢,卻極少轉賣。2000年,王天福想要收藏一張1953年的10元紙幣,當時談好的價錢是1600元。等了幾個月,終於等到發年終獎,王天福拿了600元獎金,可是錢不夠,又問母親借了1000元買下。本來滿心歡喜,可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聽說他花1600買了一張已經停止通行的10元紙幣,家人都表示不理解。一個月後,抵不住家人的勸說,王天福就將紙幣轉賣給了別人,把錢還給了父母。

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收藏為的是喜好,不為利益,但是王天福也有逼不得已忍痛割愛的時候。2003年,舊城改造,房子面臨拆遷,但要購置新房,還需要一筆錢。無奈之下,王天福用3萬元賣了珍藏多年的十萬張火花。“看著買主叫棒棒來用揹簍把火花挑走的時候,心裡很難受。”提到自己唯一一次賣火花的場景,王天福到現在還滿是遺憾。

你見過陶瓷製作的火柴盒嗎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各種陶瓷做的火柴盒

提到火柴盒,大多數人能想到的可能都是長方體硬紙盒,你可見過陶瓷做的火柴盒嗎?在王天福的家中,就有這樣一批陶瓷火柴盒,根據火柴盒上記錄的字樣推斷,這批火柴盒可能來自民國時期。

長方體的青花陶瓷,比一般常見的火柴盒略大些,側面有一個圓圓的小洞,使用的時候火柴就像牙籤一樣,從這個小孔裡往外一根根倒,然後在盒子另一個側面的凹凸面劃火柴起火。盒子的正面印有的“洋火箱”三個字,背面或畫著些風景圖案,或印有“卅七年 古四月”等年月日的字樣。

一次意外的展會,王天福在農村收到幾個洋火盒後,開始瞭解洋火盒的歷史。火柴最早是從外國輸入中國,最早的官方記錄是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晚清文人著作中,略記載過火柴輸入等情況,《異聞瑣錄》(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這樣一段文字:“道光間,英夷所貢雜物,多謠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以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廳昂,非豪商顯宦無力求之耳。”

“不要小看這一盒洋火盒,在那個年代,要一兩銀子才能買到,一般老百姓還用不起。”王天福說,他是在十年前花了兩百塊錢從一個小攤收到的。

糧票記錄著那些拿票換糧食的日子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1955年開縣的糧票

打開王天福的另外一本珍藏,裡面密密麻麻的整齊排列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各種糧票,有北碚、忠縣、榮昌、綦江等各個區縣的,蔬菜糧專用票、糯米供應券、糖果糕點供應券,貳兩、壹市斤、伍市斤、一公斤、五公斤,面額各有不同。

根據物品種類,糧票上還有不同的糧食圖案,如果是麵包,面額旁邊就印有兩個麵包圖案。時間最早的有重慶1955年發行的第一套糧票,背景圖案是一輛大卡車;還有1988年重慶發行的最後一套糧食供應券。此後,糧票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每月二十號,我便拿著糧票、糧證、錢,去領我和父母還有兩個妹妹一個月的糧食,要這三樣東西一起才能領到糧食。”王天福回憶,當時是按家庭人口數來領糧食,不同年齡領到的分量還不一樣。小學生20斤,青少年32斤,成年人25斤,如果是幹部還要少2斤,只能領23斤。

年輕時的王天福被分配到農村,偶爾能從大足的農村回一趟家。回家坐車需要花5、6塊錢的車費,為了省錢,王天福每次都是搭進城的油車回家。“好不容易回趟家和家人聚聚,但是糧食都是按人口分配,多我一個人回來吃飯,糧食不夠吃,有時候父母還巴不得我趕快回農村去。”王天福笑著說。

一張糧票讓老太太淚流滿面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一張泛黃的糧票帶出一段難忘的歷史

當翻到一張舊得泛黃,1962年的重慶市糧食搭夥券,背景圖案是一列火車,面額五市斤的糧票時,王天福向記者說起一個難忘的情景。

很多年前,王天福喜歡到解放碑中心路一帶“淘寶”,很多小販賣各種各樣的糧票,王天福跟一群人圍在一起討論。這時,一位買菜路過的老太太也來看熱鬧。看到一張1962年的重慶市糧食搭夥券,頓時潸然淚下。老太太說,她家也有一張這個糧票,看到這張糧票就想哭。這張糧票是她們家最後的救命稻草,被藏在抽屜裡。“老太太說,一直沒捨得用這張糧票換糧,是想留到最後,堅持不住的時候救命用。”老太太的親身經歷讓王天福很動容,最後買下了那張糧票。

現在,糧票已經“退休”了,但是關於糧票的那段記憶還存留在老一輩人的腦海裡。如今的王天福已經是重慶市糧票聯誼會的副會長,收藏的糧票就有8千多張,可以算是重慶擁有糧票最多的人。他有一個小心願,想出版一本川渝糧票實圖錄。“糧票是咱們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都是珍貴的歷史物件,應該保存下來給後人看一看!”王天福說。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王天福收集了大部分川渝地區的糧票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吳娟 實習生 李新穎 文 記者 錢波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