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嗎?

貴州民間工藝種類繁多,分佈廣泛,其特色鮮明,風格突出,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精湛的手工技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技藝也屬於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多少呢?

石橋古法造紙技藝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專家研究發現,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製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該村的造紙藝人王興武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已研製生產出凹凸、皺紋、雲龍、壓平、麻絲、花草、超薄等八大系列古法彩色手工紙,其中原生態的鮮花草紙獨具特色,從山裡採摘來的新鮮花草,按照藝人的構思放進專門準備好的溼紙漿篩網模內,再澆上一層紙漿,保留新鮮花草原汁原味的色澤和形狀,再經烘乾而成。2006年,丹寨石橋的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劍河錫繡製作工藝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苗族劍河錫繡堪稱世界一絕,從劍河港登上快艇沿清水江而下,經3個小時的航程至南寨鄉繞號村山腳的港灣,拾級而上來到半山腰綠樹掩映中的村寨,這裡居住著86戶苗族同胞,家家戶戶的女人們都會苗族錫繡手藝。苗族錫繡堪稱世界一絕,僅存於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麼等鄉鎮的30餘個村,從近年來在苗族錫繡核心區之一的南寨鄉繞號村挖掘的古墓考證,錫繡已流傳了五六百年。苗族錫繡的基本特徵是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後用金屬錫絲條繡綴於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中繡成彩色的花朵。 劍河苗族錫繡使用材料特殊,它不用傳統的絲線材料和刺繡技法,而用金屬材料繡製圖案。近年來,展留村錫繡工藝品走出國門,深受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遊客青睞。

思州石硯製作工藝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思州石硯,因硯材產于思州治地(今岑鞏縣)而得名。古名蠻溪硯,譽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硯,簡稱思硯。思硯石質特優,製成硯臺,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雲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它不僅有金光閃閃的自然美,而且磨墨蓄硯堂中日久不幹,在無水時,哈氣硯中,自出露液,也能寫字,歷來為文人墨客所珍愛。近年,岑鞏縣思州石硯工藝美術廠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充分利用峨山山脈中部取之不盡的豐富硯石資源,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雕琢工藝,不斷創造精品,實行高、中、低檔相結合,生產工藝將更上一層樓,思硯這一傳統名牌文化瑰寶,必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衝上峰尖浪頭,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苗族蠟染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安順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就陳列有清代皇家宮廷珍藏的一幅安順市郊苗族蠟染背扇扇面。黃果樹地區民間蠟染源遠流長,以石頭寨為例,這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設有染缸。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婦女人人能畫蠟,故名“蠟染之鄉”。蠟染實際上分為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蠟畫是用銅刀(蠟畫工具)醮上高溫加溶的蜂蠟,在白布上信手畫出,花鳥魚蟲,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後繪畫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種顏色即成。蠟染是將畫好的作品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花現。加之,神秘莫測的冰紋,使蠟染更具抽象畫派的韻味。蠟染在安順苗族布依族婦女中,頗為盛行。

牙舟陶器製作技藝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牙舟陶產於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牙舟陶造型古樸、敦厚,線條簡潔明快,色調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牙舟陶在設計上選擇蠟染、刺繡、桃花圖案,以浮雕的手法體現,誇張而繁瑣,很富於裝飾性,凡魚、獸、蟲、鳥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瓏剔透。至今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技藝製作方式,生產的產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燒製過程中隨著溫度變化而產生自然裂紋(俗稱窯變),產品古色古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曾多次參加國家舉辦的展覽並獲得榮譽,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收藏。牙舟陶製作技藝作為我國民族民間優秀傳統工藝,2008年被列入中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有效保護,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苗族蘆笙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 笙鬥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製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鬆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釐米~56釐米、寬4釐米~9釐米、高3.5釐米~8釐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釐米左右、外徑1.8釐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製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鬥呈淡黃色,外部塗飾餓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

除了苗族蘆笙製作技藝,這七項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以上就是這七項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值得我們保護與傳承,看完記得給小編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