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不論怎樣,這樣的國產電影我們都等太久了。

作者 | 楊雨晨

圖片 | 切切

9.0(52010人)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7月4日,當尚處於點映期的《我不是藥神》在豆瓣出分時,不少人是吃驚的。

一驚訝時間,由於點映規模有限,大多數電影都無法在此期間達到足夠的有效分數;二驚訝於分數本身,對於在豆瓣拿7、8分較難的國產電影來說,9.0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上一部9分以上的國產電影還要追溯到2002年的《無間道》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除口碑炸裂外,《我不是藥神》的票房成績也在持續走高。點映3天破億,公映首日破3億,如此速度,也讓業內對其最終票房的預估不斷上調。

這場從點映開始的“自來水”傳播仍在朋友圈、微博、豆瓣等各大社交平臺發酵。“本以為是部喜劇片,到最後哭成狗”,“好久沒看到這麼有力的國產片了,這大概就是現實題材的力量”,“提前鎖定年度最佳”······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看過的人沉浸在劇情中無法自拔,沒看的人被安利得心癢癢:“這部片子真有這麼厲害?”

故事君嘗試從已觀影的觀眾中挑出幾位,談談他們對這部片子的感受,以及由此延伸的對電影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看法。

如果你已經看過,那下面的故事多少能讓你產生共鳴;若你還沒看過,那他們的感受或許能給你點要不要去看的建議。

當然,故事君更想看到每個人最真切的感受、想法和故事,所以,評論區等大家喲~

- 1 -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徐崢、王傳君的演技自不在話下,徐王二人最難能可貴的一點,與黃渤一樣——演不起眼的小人物,總能抓到精髓。電影裡,二人打牌時的小眼神、罵髒話、佔了小便宜後那種嘚瑟的節奏感,習慣了大資產階級生活的流量演員硬坳也坳不出來。

故事也好,該片取材自3年前那個仿製藥代購第一人陸勇的案子。這部片子未映先火,大抵是沾了現實主義題材的光,無須贅述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土壤有多貧瘠。

去年,一部動畫《大護法》,因為蘊含了自我、獨立與反抗意識被封神,儘管它不完美,但卻獲得了觀眾包容。

如出一轍,為《我不是藥神》率先鼓掌的是社會的意見領袖群體,首先是媒體人、公共知識分子,其次是憂國憂民更憂自己的中產階級。低價藥、醫療體系、社會矛盾都是KOL群體熱衷的話題,只要影片質量算得上良心,片子本身就一定會成為話題。

韓國人拍現實主義電影是一把好手,《熔爐》可以改變國家的法律。很多人和營銷號在吹《我不是藥神》時,也在拿韓國電影對標。

海報風格看起來,確實也蠻像韓國友商的。

而《我不是藥神》雞賊就雞賊在——它是一部聰明的主旋律電影,內核是學好萊塢的。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韓國電影能被封神,大約是因為它對傷痛赤裸裸的揭露。看《熔爐》和《出租車司機》時,常常會把人看的齜牙咧嘴,感慨於韓國電影人直面社會話題的勇敢和真誠。

而《我不是藥神》取材的故事,在現實中有檢察院撤銷公訴這一行為背書,此為題材雞賊;故事主線是徐崢飾演的程勇,以小人物之身挑戰巨大利益集團的掙扎與成長,這不是現實主義電影的套路,而是美國牛仔精神,此為主題雞賊;這個故事的矛頭只指向了一家外企,也保持了某種正確性,此為敘事雞賊

當然,《我不是藥神》依然值得稱讚,它的“雞賊”不僅無可厚非,簡直就是無可非議。

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我們不該用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道德去要求它,畢竟你我有多勇敢呢?在可預見的短暫未來內,它依然是最勇敢的中國電影之一。

說它“雞賊”,只不過是我期待著另一件事——《我不是藥神》作為電影作品,可以說是社會開放程度和各方接受度最大公約數的象徵了,它代表著現階段的成績。

下個象徵的出現,希望不會讓人等太久。

- 2 -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作為一名合格,甚至“優秀”的A股韭菜,《我不是藥神》讓我再一次意識到自己的眼光有多差。在它引爆朋友圈之前,完全沒料到能這麼火,不然還能上車個北京文化hhh

朋友圈把《我不是藥神》對標了兩部電影——《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和《辯護人》,於是我就帶著這種期待走進了電影院,發現······《我不是藥神》比它們好多了呀。

覺得好的地方有兩點:“煙火氣”和“不忍心”

開頭的印度配樂一出來,就能感覺到這是一部非常“中式”的電影:再苦逼,咱們也得樂一樂。

對比一下《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和《辯護人》,《達拉斯》的核心精神是美式的反抗和鬥爭,《辯護人》的核心氣質是韓式的苦大仇深,而《我不是藥神》才是咱們的靈活、樂觀、精明和圓滑(非貶義)。

印度神油、鋼管舞、教堂,這麼些個東西一混合,市井氣和生活氣一下子就撲面而來。這樣的組合,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看不到,在《辯護人》等一眾韓國電影中更是看不到。

特別像《熔爐》、《辯護人》這些韓國電影,從一開頭就要做好“悲痛”的準備,並且這種悲痛會一直延續到最後。但《我不是藥神》就不會,一定要在中間加入一些插科打諢,有了這些插科打諢就有了市井的生活氣,可愛多了。

這部電影的鬼機靈多得可怕,比如那句God Bless You,還有程勇和彭浩在海邊的汪汪汪,甚至片名都起得非常機靈:我不是藥神,所以,警察你也別來找我了啊。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相比《辯護人》法庭上慷慨激昂的發言,程勇在法庭上的發言實在……太慫了。歸根結底,他就說了三個字:不忍心。

“不忍心”也很有中式的智慧,我不是說誰誰不好,就是自己不忍心。這麼設定肯定也有現實的考慮,有些話確實不能說。但我覺得“不忍心”也點到了咱們文化的根兒。

這根兒不就是從孟子那句“吾不忍其觳觫”開始的麼?

- 3 -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真實,大概是《我不是藥神》最動人的地方。

當看到阿婆拉著曹警官說:“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當起初搶藥的小混混,最後拼死開車甩掉警察,回頭一笑;當倍受病痛折磨的老呂,深情地看著熟睡的妻兒,你無法不為之動容。

看病難、藥價貴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真被改編搬上大熒幕時,震撼、揪心等多種情緒撲面而來,因為我們知道,它隨時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我是一名藥店老闆,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來店裡的顧客,看他們哪不舒服,適當地給予些建議。這個70多平的小店,我已經守了6年,若要說與整個醫藥行業的結緣,就更遠了,得有33年。

說實話,我不是個習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這次去看《我不是藥神》還是女兒強烈推薦,直接給我們買了票,說是一定會有共鳴。共鳴的確很多,這些年我們接觸到的因疾病拖垮整個家,或吃不起藥只能等死的例子不少,他們就像影片中每一個戴著白口罩的病人,“只是想活著,有什麼罪”?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網上很多評論都將其歸結為“無良藥企”定價太高,如此,就太浪費這部電影的良苦用心了。

《我不是藥神》中的每個角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程勇賣藥的初衷就是為了牟利,賣假藥的張院士最終被抓也未供出程勇。那影片中唯一穿著整齊、體面的醫藥公司代表就是徹底的反派嗎?其實也不然。

類比到現實中的新藥研發。一種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時間,這其中的投入是百億級別的。一家企業付出如此大的人力、財力,如果在專利期結束前連成本都收不回,恐怕往後都難再有公司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了。

那“藥價高”的鍋究竟該由誰來背?

這並非由某個單一原因造成,而是研發方、國家監管、大環境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年國家在藥品價格、藥品審核審議等多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努力。

正如電影末尾提到的,進口抗癌藥已實行零關稅,多種高價剛需藥也陸續被納入醫保。當然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樣還遠遠不夠,但總要有個過程。

只希望這部電影撕開的口子不會隨著熱度的消減而被淡忘,也希望程勇結尾的那句話能快點實現:

“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來。”

- 4 -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一直都關注王傳君,聽說他最新的電影有點映,6月30號晚上就在刷播放時間,看到7月1日好幾個時段都有《我不是藥神》的點映場,我定了下午4點半的那場,因為有稿子要寫。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比較“敏感”的臺詞,比如:5000?3000我們也吃不起啊;他們根本就吃不起正版藥;他只是想活著,犯了什麼罪。

這些臺詞的背後是醫藥公司、某些政策所主導出來的悲劇。我在媒體機構工作過,對臺詞背後的社會組織運行可能會更加關注一些,難聽的叫職業病,好聽的叫職業視角。

看到黃毛被抱到醫院搶救的時候,我是驚訝的,乍一看抱他的人的背影,以為是程勇,後來一看,居然是曹斌,那個時候就被暖到了:即便是執法者,也會被溫暖的人性牽著走,並作出符合人性的行為。還有一幕,是他當面拒絕領導,抓捕“賣假藥”頭頭的任務。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張長林被審訊,我以為他會將程勇供出來,沒想到,他居然一直在“裝”,你會發現,那種“裝”是溫暖的、有力量的、能被感知的,是來自平民的抱團行為,太久沒看到那種抱團行為了。

這部電影放到世界電影史裡,絕不是神級影片,但它一定是良品。放到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它是成功的,因為衝破了我們認為不可能衝破的枷鎖,它的稀缺性帶著無數種價值符號和期望結果。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能猜中很多情節,比如最後的那一幕,可是我還是被感動了,明知道結局,還是因為過程觸動流涕。

這是安全的情節設置,也是有用的情節安排,它的現實意義已經突破了電影本身存在的表演和情節。

我一直都喜歡看韓國電影,希望以後拍攝類似題材的導演,能夠用更多細節打動我,千萬不要擔心觀眾看不到細節,我最在意的就是細節,因為細節能夠給我一種超預期的感覺。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看完電影后,我在朋友圈寫了一段文字:

在電影院看《我不是藥神》,影片末端,右邊的小姐姐可勁兒在挎包裡找紙巾,左邊的小哥哥和他的女朋友可勁兒吸鼻子,後面的倆小哥哥吸鼻子+輕聲鼓掌,我任由淚水嘩嘩從眼眶湧出,看到黃毛的車票終點的時候,我“刷”一下站了起來,“老鄉!”走出影院後,另外倆小哥哥說:“我眼淚嘩嘩流。”另一個笑著對他說:“我也是。”能夠看到這樣的影片,真的很開心,下半年第一大收穫。(不談電影,只說經歷。)

我是一個批判性很強、對溫暖人性零苛刻的人。前幾天去刷了王傳君的微博,去翻閱了他出演的話劇,真的喜歡那種認真做自己,並且做得很牛逼的樣子,這是他現階段傳遞給我的活法和態度。這個人與眾不同,算是一種鏡像吧。

- 5 -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句話,叫我們都曾被時代誤傷。

被誤傷的意思就是時代本來自己走得好好的,爽著呢,忽然發現身上沾了點血,有人說大哥老多人被你的衣角碰著了魂飛魄散,你可長點心吧。

時代一臉懵逼:臥槽我不知道啊,我還以為我走路的身形很優雅呢,你們這樣讓我也很難做啊。

《我不是藥神》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和時代搶人頭的故事

所有人的立場都可以理解:資本方維護知識產權,天經地義;警察作為公權力的象徵,秉公執法,義不容辭。全片給了白血病人最多的鏡頭,他們掙扎,哭喊,衝撞,但在各方群體的衝突中,他們被當作可以,應該甚至必須被克服的訴求。

所以那些吃不起正版格列寧的人,只能靠一個賣印度神油的男人來救命了,而那個男人窩囊到連孩子都爭不過前妻。

那個男人被逼著成為了英雄。他最初想掙點錢,後來發現被時代誤傷的人,好像有點多。

《我不是藥神》有多好,就有多“雞賊”

在看電影之前,看到了太多的好評,抱著極大的心理預期,看完後反而有點小落差。但我仍然認為這是中國近幾來最有血性和勇氣的電影——哪怕它很多地方特別是結尾的處理上依舊是乖巧柔和的。

在“只要你下定決心做英雄就能開掛改變世界”幾乎已經成為了常識的時候,《藥神》跳出來告訴所有人,下決心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你做一個“好”人有時是要負責任的,有時是要傾家蕩產的,有時是要身敗名裂的,有時是自作孽不可活的。

它告訴我們,你要做一個好人,你的對手未必是壞人。而你要保護的人,也只是被時代誤傷。

把責任推給時代是多麼容易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帶愧疚感地活著,無辜快樂又富有同情心。

所以我願意讚美那些讚美與時代搶人頭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