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眾說紛紜,中國人有樂觀的、有悲觀的、有據理分析的,也有淋漓批判的。

其實,“中美貿易摩擦”才剛剛開始,“日美貿易摩擦”卻由來已久,中國不妨疏理一下日本的經驗,以資借鑑。

依靠美國實現經濟復興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一片廢墟,經濟崩潰,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經濟得以迅速增長。

1946年,美國製定了佔領日本初期的政策,主要以摧毀日本軍事力量,重建經濟為主。日本的軍費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的佔比不允許超過1%,日本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日本戰後經濟蕭條

美國曾採取各種措施大力支持日本經濟復興,並根據形勢變化加以調整。1948年美國提出“穩定日本經濟九原則”,翌年初,美國便派出特使——底特律銀行家道奇前往日本,具體實施“道奇路線”。

“道奇路線”中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實現“超平衡預算”,即日本政府節約開支,增加稅收,企業大量裁員,以便去掉赤字保有盈餘,用來償還國家債務。結果在抑制了通貨膨脹的同時,國家、資本家更富足,而人民卻很少受益,10萬多工人被解僱,差點讓日本經濟崩潰。

美國設立了美援對等資金,即美國將戰後積壓的物資援助日本,出售後得到的貨款,用以償還國債及向重點企業投資。這樣,既解決了美國的積壓物資,日本也得到了經濟上的復甦和發展。

另一重大舉措就是日元對美元實行單一匯率,降低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促進了日本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對日本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僅僅十多年時間,日本主要經濟指標均已恢復甚至超過戰前水平,出現經濟繁榮,併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1956年7月17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發表題為《日本經濟成長與近代化》的經濟白皮書,書中提出“已經不是戰後”的表述。

日本此時已經基本完成戰後恢復。隨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於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經濟坐上“過山車”

戰後的日本一直在依附美國卻又想獨立的矛盾心態中掙扎,在取得驚人的經濟發展後,日本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顯得極不協調。

為此,不少日本政治家開始強調不應該總對美國“夫唱婦隨”,日本要成為一個正常的政治大國。

日本自視為亞太地區的經濟領導者,推行“雁型模式”,即日本如大雁在前面飛,後面跟著“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再後面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

日本通過政府開發援助(ODA)、國際貿易、輸出經濟模式,以及每年邀請亞洲各國派人員赴日研修等手段,大力培養“親日派”,打消亞洲國家對日本的敵意。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一派繁榮景象,土地、股票價格不斷上漲,據說東京土地的價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財大氣粗的日本人在美國購置了大量房地產,令美國人驚呼,日本人要買下美國!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 索尼公司的總經理盛田昭夫曾經對他的美國員工說:雖然我們不能在軍事上擊敗美國,但在經濟領域內卻能戰勝美國而居世界之首。

一時間,歐洲的名貴藝術品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女性穿戴華麗、名牌纏身。大中小企業投資房地產,在設備投資上也願意花錢,而這些錢來自銀行貸款,甚至個人家庭也大量融資,用貸款去購買奢侈品、旅遊、炒股……

然而,危險卻在慢慢靠近。

在中曾根康弘首相執政期間,由於美元持續升值,美國出現了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即出口減少和進口擴大而帶來的貿易赤字以及國際收支赤字。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 於是,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召開了西德、法、英、美、日五國的財長會議,協商匯率穩定化。實質上,因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顯著,內容主要圍繞的是日元升值美元貶值問題,從而誕生了“廣場協議”。

在“廣場協議”影響下,一年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35:1最高升至120:1。雖然日元升值對日本購買資源、擴大海外投資、提高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等起了積極作用,但此後的日本經濟卻坐上了過山車。

由於經濟的虛假繁榮,日本股市一度直衝四萬點,房地產市場出現大量泡沫,華爾街趁機動用鉅額資金,大肆賣空,日本股市又狂跌致一萬點,日本金融界吐血,股民跳樓,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

美國與日本間的貿易摩擦不僅體現在“廣場協議”上。

事實上,兩國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日本戰後經歷了經濟蕭條、尼克松衝擊、日元升值、石油危機等幾次低谷,但日本依靠良好的經濟意識、國民勤勉以及良好的競爭力迅速恢復元氣,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都呈現出世界上少有的經濟繁榮景象。

這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1951年美國停止了採購軍用物資,國際市場也出現蕭條,日本依靠出口的經濟結構遭到重創。日本政府便開始擴大內需,抵消外貿不景氣及設備投資減少帶來的消退。

隨著1955年西歐、美國經濟有所好轉,日本在造船、鋼鐵、電氣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和化學工業領域內,大幅度增加設備投資,1956年就迎來了經濟高速增長期。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聲明停止美元與黃金兌換,歐洲各國立即關閉了外匯市場,而日本仍持續營業兩週,美元大量湧入日本,日元升值,出口受到重創。為應對危機,日本將出口商品價格降低近10%,由此帶來的出口增長竟然超過世界貿易增長速度的兩倍,第二年,日本黑字從78億美元增至90億美元,而美國赤字反而從27億美元增至68億美元。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美國失業工人曾抱怨日本人讓他們失去了工作,於是,美國要求日本降低貿易壁壘,美日之間出現貿易摩擦,歐洲一些國家也敵視日本,而欠發達國家要求日本向它們開放市場,並給予慷慨援助。同時,日本也更加依賴世界市場,由於本國資源有限,一旦進口受到限制則不堪一擊。

1973年,中東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油價從3美元提升到11美元,由於日本大部分石油來自中東,受到的打擊最大。與石油相關產品,如煤油、雨靴、床上用品等價格暴漲,更加重了日本國內的通貨膨脹。

為此,日本政府率先節約與石油相關的能源,並將與石油相關用品的價格固定化,老百姓也厲行節約,少看電視、少用私家車,商場縮短營業時間等。在一系列措施下反倒出現了奇妙的一幕:日本的石油不僅沒有不夠用,反而還有剩餘。

如今,日本一改以往的高調姿態,迅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鋼鐵和汽車出口來挽救經濟。同時,日本迎合海外宣稱日本經濟低迷不振的聲音,悶聲發大財,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如計算機、飛機、產業機器人、數控機床、通訊設備、能源型汽車等。當然,這也得益於日本良好的人才資源和教育基礎。

結 論

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向全世界宣佈:美國政府不再進行美元和黃金的兌換。瞬間切斷了全球貨幣體系與黃金的關聯,人類貨幣進入了全新的未知領域,由此引發各國通貨膨脹,甚至貨幣崩盤,引起災難性後果。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現在,又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要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雖然白宮方面已表態不會退出,但特朗普政府仍可能公開拋棄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以及約束稅率上限原則,為不同國家設定不同水平的關稅。

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大強國,強調美國“至上主義”。

日本綜合研究所會長寺島實郎認為,在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下,美國企業將會受到損害,但需要時間來驗證。

對中國來說,理性面對,在不損害本國利益的基礎上,借鑑日本的經驗是可取的。

中國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可狂妄自大。

“美日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我們該向日本學什麼?

撰文 / 白美英 資深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