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今年以來,全球各大科創企業,獨角獸,明星公司紛紛傳出上市的消息,有些則捷足先登,已經成為二級市場的明星公司。大名鼎鼎的如富士康和寧德時代等等,還有後面排著隊等著的Uber、愛彼迎。看完歐美再看看中國,愛奇藝、B站、 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緊跟著後面還有流血也要上市的美團、3年虧損13億的拼多多、以及超級巨頭——估值已超千億美元的螞蟻金服。以及今天萬眾矚目的小米上市。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我們不禁有個疑問,這些企業為啥急著扎堆上市?

請直接看數據:

內地IPO的交易規模和市值水平持續提升,滬深兩市IPO企業上市後市值中值為4.41億美元,同比上升116%,交易規模中值為8200萬美元,同比上升68%。在全球最大的20宗IPO中,有3宗出自內地市場,分別來自金融和消費領域。

再看香港。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已衝至全球首位,其中共200家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申報稿,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市場共121家企業提交申報稿,同比增長65.29%。這一數據,創下了港股半年IPO市場申報企業數量的新記錄。Wind數據還顯示,截至2018年7月4日,港股共新增103家上市公司,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長49.28%。依然是歷史記錄。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再來看看為啥急著上市。

有觀點將原因歸納為“為了圈錢”。

但從宏觀角度考慮,目前經濟所處的大環境,顯然影響到了上市的選擇。

今年已經是美聯儲開啟加息週期的四十個年頭了。其他各國央行也是蠢蠢欲動,準備收縮銀根。而在國內,中央從去年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去槓桿政策,可以說瓦解金融亂象,嚴格控制各類金融槓桿已成為金融圈的共識。在這種局面下,往日各路能搞到資金的"小財神"發現融資的大門正被一扇扇關閉。此時此刻,資金才是王道,沒有了現金流,任何龐然大物都有可能轟然倒地。萬達、華信、中國國儲……這些例子不必多說了。再想想最近接二連三曝光的企業債務違約潮,一切指向瞭如下兩個字:

缺錢。

昔日資產荒,今日現金荒,真可謂資本市場版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既然是缺錢環境,而且隨著美聯儲加息延續,全球宏觀大環境會越來越缺乏流動性,在這種預期下的資本盛宴又能持續多久呢?經濟學的黃金法則告訴我們——人是短視的,投資人必然會更快更急地尋求投資資產的變現。大白話講就是——往外借錢的少了,急著往自己荷包裡收回錢的多了。事實上,在資金首先收緊的全球市場,上市的步伐已較去年比較顯著地放緩了。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因此,目前的金融大環境逼迫著這些明星企業的幕後投資人急切地讓其上市,變現,離場。

微觀角度考慮,這些扎堆上市企業都有一個隱藏共性,我們展開來講。

無論是已經上市的嗶哩嗶哩、愛奇藝還是剛剛上市的小米,以及未來上市的美團。這些企業都面臨一個潛在的大麻煩——規模遞增帶來的邊際收益已經放緩。

以小米為例,中國的手機市場經過高速發展的十年,已經由藍海變紅海。自2009年到2016年一直在增長的國內智能手機銷量在2017年第一次出現了下跌。特別是在2017第四季度的手機和2016年同期的手機銷量跌幅達到了14%。

而我們知道互聯網公司一切的紅利都來源於客戶資源。客戶越多,其邊際成本越低,這在經濟學上叫做非常有趣又非傳統的"規模不經濟"。小米儘管宣稱自己是一家平臺公司,但本質上還是靠著手機為代表的硬件產品生存。然而,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非常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摸到天花板。換句話說,這些扎堆上市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生死線——

用戶增長前景正越來越令人悲觀。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而大家需要牢牢記住一條不變的法則:創新企業或者說互聯網公司的估值背後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未來的用戶增長前景。那麼,扎堆上市的原因一切不就不證自明瞭麼?

因為,互聯網企業會死於估值。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

——柏拉圖《理想國》

小米今日登陸港交所:雷軍哽咽致辭,開盤卻慘遭破發。小米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總體而言或許是因為最近全球股市大環境不好,又或許真如外傳小米的上市有可能就是資本盛宴的終結。

小米、美團、B站……扎堆上市的背後:都在急什麼?

也許,資本的在這場盛宴中最終尋找到的卻是資本本身而已。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轉載到其他平臺,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你們激情轉發~

有才金銀頭條號,為你解讀身邊正在發生的財經大事!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