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設計師的生存困局

中国独立设计师的生存困局

中国独立设计师的生存困局

從超模轉型做設計師的呂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達過她創立品牌COMME MOI時的挫折。除了周圍所有人都極力反對,覺得她瘋了以外,還有來自實際運作中結結實實的問題。

中国独立设计师的生存困局

最近在澳洲探訪農場瞭解面料源頭的呂燕

義無反顧決定做品牌以後,她首先去了解面料。到上海的面輔料市場,進去時沒有人搭理,要不上來就問:“你要幾千米?”呂燕因此而難過了好幾天。

直到在意大利的面料展上,她發現,哪怕是50米的小訂單,當地的面料商也會接單。於是,呂燕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無獨有偶,因訂單量小被面料供應商拒絕,或者拿到的面料價格高等情況,大概是每一箇中國設計師作為個體創立品牌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面料採購作為整個服裝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呂燕的例子反映的本質是,中國設計師品牌最核心要解決的其實是供應鏈的問題。而供應鏈的問題,往往會表現為賣得貴、出貨慢等一系列比較表象的東西。

服裝供應鏈是產品從生產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裡的整個過程,涉及了採購、生產、銷售等環節。

採購環節。例如用來生產成衣的面輔料,當單量較小時,除面輔料供應商的配合度可能沒那麼高以外,可能拿到的面料相對單量大的價格也較貴,選擇進口國外的面料,事實上,國外的面料單價相對國內要高,最終直接決定了品牌的定價。

生產環節。在許多品牌創立的初期,大的好的工廠面是不太會去配合或者接單的。為什麼?

因為往往品牌的單量比較小或者不太穩定。沒有好的工廠作為訂單生產的支撐,設計師品牌的發展自然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小產量通常意味著採購和製作成本都較高,定價在幾千塊一件的區間。

銷售環節。市場比較薄弱也是設計師品牌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們往往專注於設計本身,市場開發的部分通常是比較被動的一個環節。

以北京、上海為例,目前,除了依靠時裝週一年兩季的訂貨,入駐買手店、百貨是大多數設計師品牌重要的銷售渠道。此外,線上電商的渠道也漸漸成為設計師品牌的選擇,但仍然數量有限。

深圳作為設計之都,亦商業氣息十足。在這塊土壤上誕生成長的深圳原創設計時裝週,從設計師的生存出發,以設計師賴以生存的成交訂單為考量,鼓勵和挖掘優秀的“市場型”獨立設計師和品牌,成為中國獨立設計師的發聲平臺。

中国独立设计师的生存困局

服裝供應鏈是行業發展的痛點,目前仍舊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存在,但這同時意味著進一步的轉機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