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泰昌通寶」,一枚體現傳統孝道的年號錢

明代“泰昌通寶”錢,質地青銅,闊緣。表面看來就是一枚普通的年號錢,與其他制錢並沒多大區別,但要稍加細考便會發現,該錢的鑄行背後還有一個與孝道有關的故事,非常有趣。

明末“泰昌通寶”,一枚體現傳統孝道的年號錢

泰昌通寶

泰昌是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的年號,但實際上朱常洛只在位29天就病逝了,史稱“一月天子”。此時紀年還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所以,從當年正月至七月仍為萬曆年號,自八月始到年底定為泰昌元年(1620年),此年號僅有五個月。

由於明光宗在位時間很短,根本來不及鑄行錢幣,泰昌年號錢是由其長子朱由校繼位後所補鑄,明熹宗即位後仍沿用泰昌年號,次年(1621年),改元天啟,在鑄行“天啟透寶”錢的同時又加鑄了“泰昌通寶”錢,以示對他老爸的紀念。

明末“泰昌通寶”,一枚體現傳統孝道的年號錢

明熹宗

哪知道明熹宗也是短命鬼,只當了七年皇帝。因死後沒有子嗣,由他的同父異母兄弟朱由檢繼位,這就是明毅宗,也就是在煤山自殺的崇禎皇帝。崇禎元年(1628年),在始鑄“崇禎通寶”錢的同時,也鑄行了他父親光宗的“泰昌通寶”年號錢。

上面就是“泰昌通寶”錢鑄行的來龍去脈,像這樣子承父業來鑄行錢幣的做法,在我國貨幣發展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故而一直受到後人稱道。

有關這一點,可從一些泉幣書籍上得到印證:

初尚齡《吉金所見錄》載:“泰昌匝月,未及鑄錢,乃命寶源、寶泉二局並鑄泰昌天啟錢,流通天下,民間致有見光宗錢。而墮淚者此聞主一念孝恩,亦有足取。”

粱博正《錢錄》載:“現存的泰昌錢為天啟朝所鑄,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詔以明年為泰昌元年。九月乙卯朔熹宗即位,詔以明年為天啟元年。改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為泰昌元年,光宗之立甫一月,此錢或熹宗即位後所鑄,然是冬尚未改天啟,故仍稱泰昌也。”

《明史稿》雲:“天啟元年,鑄泰昌通寶錢,”從以上諸多史料記載來看,可以肯定泰昌通寶錢是光宗朱常洛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們所代鑄的。

“泰昌通寶”錢版式較多,主要是“通”字分為“單點通”。“雙點通”;另外,“隸昌版”,較為少見。最為珍稀的就是“心泰版”。有大字、小字之分,其“泰”字下部非“氺”,而是優,字同音俗書,故名。

明末“泰昌通寶”,一枚體現傳統孝道的年號錢

崇禎皇帝

總之,“泰昌通寶”錢的質地優良,製作精美,拋開崇禎兩位皇帝的政績不說,兩人的孝道表現倒是值得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